一、疏肝和胃汤(散)
药物组成:苏梗10克、制香附10克、炒枳壳10克、佛手片10克、炒白芍15克、炙鸡金6克、炒陈皮6克、炙甘草5克、石见穿15克。
剂型:一般用汤剂,也可将上列药物研末,制成散剂。
用法:汤剂每日1剂,2次煎服。散剂每包15克,纱布包、扎紧,开水泡焖或煮沸后服汤,每次1包,1日2~3次。
适应证:适用于肝胃气滞证。表现为胃脘痞胀,胀甚则隐痛,可及两胁,食后尤重,得嗳气则舒,情志不畅易诱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象细弦等症。凡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等疾患具有肝胃气滞证者,均可随证服用。
二、养胃汤
药物组成:北沙参10克、麦门冬15克、石斛10克、川百合15克、杭白芍15克、甘草5克、绿萼梅10克、木蝴蝶6克、炒当归10克、炒山药10克。
剂型:汤剂。
用法:每日1剂,2~3次煎服。
适应证:适用于慢性胃病胃阴亏虚证。表现为胃脘痞胀不适,有嘈热感,食少、口干欲饮,久病形体消瘦,舌质干红少苔,脉细等症。
三、残胃饮
药物组成:炒白术10克、炒枳壳10克、炒白芍15克、制香附10克、五灵脂6~10克、刀豆壳15克、柿蒂10克、石见穿15~30克。
剂型:汤剂。
用法:每日1剂,2次煎服,服后即平卧半小时。
适应证:凡经胃次全切除术后,残胃(包括吻合口)有炎症,具有胃脘痞胀、隐痛、口苦、食量少、乏力等症状。
如胃中有嘈杂灼热感,口苦着明,口干,舌苔微黄者,加黄连2~3克,象贝10克,蒲公英15~30克。如舌苔白腻、口苦、口甜而腻,不欲饮水,夹有湿浊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陈皮6克、厚朴10克。若舌质红,口干,形瘦,脉细数,胃阴不足者加麦门冬15克、石斛10~15克,脘宇隐痛,痛位固定,舌上有紫色,兼血瘀者加紫丹参10克、桃仁10克、制军3~5克。
四、久泻方
药物组成:焦白术10~15克、焦白芍15克、炒山药15~30克、茯苓15克、黄连2~3克、补骨脂10~15克、炒防风10克、焦楂曲各10~15克、炙甘草5克、仙鹤草15~30克。
大便带脓血者,加地榆15克,苦参5~10克,煨木香5~10克。
剂型:汤剂。
用法:每日1剂,2次浓煎温服。
适应证:下利经久,大便溏泄,一日数次,腹痛腹鸣,神倦乏力,舌苔薄白,脉细或细弦等脾肾两虚,兼有肝郁之证。
五、消渴验方
药物组成:大生地15~25克、怀山药15~30克、肉桂2~3克(后下)、黄芪10~15克、麦门冬15~25克、黄精15克、地骨皮15克、僵蛹15~30克、茯苓15克、鸟不宿10~15克。
剂型:汤剂。
用法:每日1剂,3次煎服。
适应证:消渴久病,易饥、口干,神倦肢软,舌质淡红,舌苔薄净,脉细,血糖、尿糖高于正常。
如有其他合并证者,随证加减。
六、健脾养肝汤(膏)
药物组成:炒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炒山药15克、全当归10克、炒白芍15克、枸杞子10~15克、夏枯草10克、凤尾草15克、败酱草15克、生甘草3克、炙内金6克、猪苓10克。
剂型:汤剂。或以15~20倍量,加水浓煎3次,去渣,文火浓缩,加白糖300~500克,收膏。
用法:汤剂每日1剂,2次煎服。膏剂每次1匙,开水冲服,1日2~3次。
适应证:慢性肝炎具有肝脾两虚,湿热未尽之证。表现为脘腹痞胀,饮食不香,肝区隐痛,神倦,小便有时微黄,舌质微红或淡红,舌苔薄净,脉象细弦,肝功能有异常,谷丙酶增高或波动,肝炎病原标志物有阳性异常的患者。
(吴光炯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