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某,男,78岁。
初诊日期:1990年12月30日。
病史:患者于3周前外出返宁,次日起腹泻、腹胀,日泻稀水便数次,且有低热。查周围血象:WBC:1/mm3,N82%,L18%;大便培养阴性,专家会诊后,先后给服氟哌酸、黄连素、止泻灵、易蒙停等药,症不减,仍便溏不爽,肛门坠胀,烦热,纳呆,后邀某中医诊治,认为高年正虚为主,投以人参及养阴清热之剂,症状依然,且腹胀更甚。徐氏诊时,患者脘腹甚胀,便溏,颜面潮红,失眠,烦躁,心悸多汗,食少神倦,舌苔白腻厚,脉濡。
辨证:病起于劳倦和饮食不当,湿滞中焦,气机不畅;脾胃不和,运化不及。治宜先化湿消滞,佐以清热护阴。
黄连2克、制川朴10克、炒陈皮6克、法半夏10克、藿香10克、炙鸡金10克、炒苡仁20克、云茯苓20克、焦楂曲各10克、炒白芍15克、炙甘草3克。4剂。每日1剂,二次煎服。并嘱其停服人参,饮食以清淡为宜。
1991年1月2日二诊:服上方3剂,舌苔厚腻已化,大便转实,食欲稍增。而手足心热,咳痰少粘稠,身重倦怠。脉象左细右滑,因高年气阴不足,肺气失于宣肃,中焦气机欠畅,宜再宣肃肺气,调理中州。
处方:
前胡6克、杏仁20克、象贝10克、法半夏10克、麦门冬15克、北沙参10克、冬瓜子15克、云茯苓15克、银花10克、炙鸡金8克、焦六曲10克、炙甘草5克。
3剂。
1月16日三诊。周身五心烘热之状大减,咳痰亦少,脉象已无滑数之象,夜能安寐。唯口干,舌中薄腻微黄。因病起胃肠不和,湿热内蕴,仍宜养阴清热,化湿和中调理。
北沙参10克、麦冬20克、石斛10克、冬桑叶10克、杏仁10克、黄连2克、炙鸡金6克、炒陈皮6克、谷麦芽15克、茯神15克、夜交藤20克。3剂。
此方服后,诸症均瘥,起居渐趋正常。
评析本例患者由于湿滞中阻,脾胃运化无权,湿滞不去,徒止其泻,症状焉得改善,故脘腹胀甚而便泻不已。初诊方中藿朴陈夏芳香苦温化湿,鸡金楂曲消其食滞,佐以黄连白芍清热护阴,湿滞渐去,苔腻渐化,诸症亦相应改善。徐氏认为肠府湿热积滞不去,舌苔白腻之际,不可以年高正虚而妄用人参补气之品。二诊以宣肺之方佐消滞和中之品。三诊时舌苔薄腻微黄,口干、咳嗽已显著减轻,大便已经正常,脘腹痞胀不着,故以养阴清热宁神为法,善后调治,悉渐安康。江老系中顾委委员,长于书法,病愈后欣然手书“妙手回春”的条幅赠徐氏以志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