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柴某某,男,6岁半。
初诊日期:1984年8月5日。
主诉:突发高烧两天,体温38℃逐渐加至40℃,咽痛、口不渴、咳嗽、痰粘难咯出、脘满欲吐、不思食、素嗜生冷、溲黄少、大便今日未行。
诊查:舌胀苔薄湿腻,脉细弦滑数。
辨证:内外寒湿合邪,脾肺失于升宣。
治法:表里双解。
处方:
公英15克、苍术10克、麻黄2克、元明粉6克(先冲服)。
二诊:服上方2剂后体温至37℃,大便仍未泄,舌尖红苔未变,脉滑数。咳嗽欲吐,治宜和胃导滞。方药:豆豉15克、白芷3克、前胡10克、生姜3片、元明粉10克(先冲服)。
三诊:药服2剂,虽服元明粉后仍是恶心但大便得泄,掌心犹热,体温正常,乃滞积亦动,舌苔薄腻,肠胃尚未泄净,故脉细滑少弦。治宜再予推化。处方:
白芷6克、瓜蒌15克、胡黄连6克、当归6克。
四诊:上方服3剂后,咳嗽咯痰,恶心欲吐均除。
例二,郭某某,男,74岁。
初诊日期:1984年8月5日。
主诉:高烧体温38℃以上10余日,服多种中西药及注射退热剂,烧仍不退,咳嗽咯痰黄粘难出,胸痛,咽痛,口渴饮多,思凉饮,脘满闷,食纳少,溲短赤,大便秘结7日未行。
诊查:面红目赤,舌暗红,舌苔满黄、厚腻,脉弦滑数有力。
辨证:肺胃素蕴实热,外感风邪。
治法:表里双解。
处方:
公英30克、苍术12克、麻黄3克、生军12克。
二诊:药服2剂,汗出便泄,烧退至37℃,咳嗽明显减轻,胸脘满闷,面红赤均除。舌苔满腻,脉弦滑,仍宣散推化湿浊。处方:
瓜蒌30克、白芷10克、豆豉30克、熟军10克。
三诊:上药服3剂后,咳嗽,胸脘满闷均除。
例三,韩某某,女,4岁半。
初诊日期:1984年8月9日。
主诉:(患儿家长代述)10余天前突发高热,经内服西药及注射退热剂后,体温曾下降至37.8℃,半日后,体温又回升至40℃,呕吐不能进食,曾又服中西药烧仍不减,便秘、溲黄、倦怠。
诊查:精神萎靡,烦躁不宁,舌湿腻,脉滑数。
辨证:湿浊中阻,外感风邪。
治法:化湿降浊,清热解毒。
处方:
苍术10克、麻黄3克、公英10克、元明粉10克(先冲服)。
二诊:服上药一剂,得汗出,大便得泄,烧即退至36℃,舌苔薄白,脉转细滑,久病体弱,邪去而正未复,治宜改用和中。药用:
焦三仙各6克、藿香6克、白芷3克、甘草10克。
三诊:上方服4剂后,体温恢复正常。
评析以上三例均属夏末秋初染疾,内蕴湿邪,外感风寒,属于表里合邪,以高热见症为突出表现。经注射退热剂后,乃持续发热不退。三例均属表里合邪,病机亦相类似,故许氏均以苍术、麻黄疏散寒邪为主。不过因内蕴之邪有水湿、食滞、湿浊的不同,采用推降里邪之泄药也因人而异。许氏对舌苔厚腻而大便干者用胡黄连或生军泄浊,舌苔湿腻兼见大便不爽者,用元明粉泄水祛湿。许氏善察脉舌象,常于细微处见精萃。如他认为:舌湿脉滑为水湿停滞;舌红苔腻,脉弦滑为湿积化热;舌苔腻,脉滑弦为湿积等。季节性高热一病,具有发热突然和表里合邪为病的特点,治疗上虽应采取双解原则,但总以先降高热为要务。许氏采用“通、和、宣”双管齐下的治则,给我们治疗本病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