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药学认为任何疾病的产生,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正邪斗争,从而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与脏腑机能活动失常的结果,而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恢复人体脏腑功能的协调,消除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且各药都具有不同的偏性,以偏纠偏,使之平衡,从而在人体上产生疗效,这就是中医运用药性理论和辨证论治相结合以治病的基础。中药品种复杂,其与药性、疗效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来讨论的。基本论点如下:
一、种类不同,性效有别
中药品种,直接与药性和临床疗效有关。每味中药,既有气,又有味,气味不同的组合,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治疗作用。一般说来,种类不同的中药,其气味组合多不尽相同,因而其治疗作用有别,所以《本草纲目》有“一物有谬,便性命之及”的精辟论述。为此,搞清药物的品种,对安全有效的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本草纲目》收药1892种,性味、功能、主治,无一完全相同(少数药如昆布与海藻性效大同小异)。这就是对“种类不同,性效有别”的最充分的表达。为什么种类不同,会导致性效有别呢?这其中有个物质基础问题。也就是说,不同的种类,特别是彼此之间亲缘关系疏远的种类,它们所含的生理活性成分是不同的,也正由于不同种类的药物,具有不同的生理活性成分,并由此而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与性效的特点,则中医运用复方治病,就体现了它高度的灵活性和优越性。因为药物之间出现了相互配伍关系,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充分显示了群药协同治病的力量,乃至产生新的药效,可适用于复杂多变的各种疾病,这是原来单味药所无法比拟的。
另一方面,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品种繁多,种类不同,性效有别,这就说明了中草药本身是个伟大的宝库,对防病治病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为临床治疗的需要,从不同种类的中草药中找寻防治疑难重症更有效的新药,无疑,这也是重要途径之一。
当然,由于各地用药习惯不同,名称很不统一,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情况十分普遍,因而造成品种混乱,乃至人为的以伪乱真,影响疗效,并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现象,应该严防发生和妥善解决。
二、品种相近,性效相似
以植物药而言,品种相近,是指同科同属,甚至必须是同组、同系的药用植物,这些植物在系统发育中,亲缘关系相近,它们在植物形态和药材性状上有较多相似之处。它们所含的活性成分(次生代谢产物)类型也基本相同或相似,惟含量高低参差不齐。这是根据植物化学分类学关于“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类群,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的观点和无数已经证实了的事实归纳出来的一条自然规律。由于一定的活性成分对人体有一定的生理作用。因此,说它性味功效相似,自然也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了。例如黄连为毛茛科黄连属植物,黄连(味连)Coptischinensis Franch.峨眉野连C.omeiensis(Chen)C.Y.Cheng,三角叶黄连(雅连)C.deltoidea C.Y.Chenget Hsiao,云连C.teeta Wall.甚至于日本产的日本黄连C.japonica Makino,亦都含有小檗碱Berberine和黄连碱Coptisine、甲基黄连碱Worenine等性味全都是苦寒,能清热燥湿,泻心火,解热毒的成分。用于细菌性及阿米巴性痢疾,急性胃肠炎,热性病高热,目赤肿痛,痈疖疮疡等。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植物界和动物界几乎都有其规律性。这一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就在于能指导对中药新品种、新原料和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在同属亲缘相近的植物中找寻活性成分含量高和高功效、低毒性的药物等,将大有可为。然而中药是复杂的,所谓品种相近,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同科同属植物,就一定是品种相近,其实不然,因为有的属比较大,种数多,属下还有组、系等分类单位,同一个属可能含有多种性效不同的药材。例如黄芩属,全世界有300余种,我国约有100余种,南北均产之,根有粗细之别。半支莲Scutellariabarbata D.Don、韩信草(耳挖草、向天盏)S.indica L.头帽草S.scordifolia Fisch.ex Schrank等就都是黄芩属植物,但根极细,化学成分、性效也均与黄芩S.baicalensis Georgi不同。所以如果寻找含黄芩有效成分黄芩甙(Ba icalin)、黄芩黄素(Baicalcin)、汉黄芩甙(wogonoside)等含量高的药物,就得在黄芩属黄芩亚属顶序黄芩组(Sect.Stachymacris)、狭叶黄芩亚组(subsect.Angustifoliae)中的黄芩系(Ser.Baicalensis)及丽江黄芩系(Ser.Likiangensis)中的一些粗根类型的种类中去找,这较普遍盲目筛选显然有事半功倍之效。对同属植物的亲缘关系问题,就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龙胆与秦艽,虽都同为龙胆属植物,但它们却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组,即龙胆组和秦艽组。秦艽组在药材形态上有其明显的特征,即根头部为众多的纤维状的残叶所包围,而龙胆组则没有。从化学成分而言,龙胆组主含龙胆苦甙,而秦艽组则含有龙胆组所没有的秦艽碱丙。中医对这两种药的分类也有区别,龙胆属清热药类,秦艽属祛风湿药类。龙胆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强中,湿疹瘙痒,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等。秦艽性味辛、苦平。功能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烦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等。因为它们各有其特殊成分和药理作用,所以将龙胆组和秦艽组植物混用、错用,都是不行的。类此,白前与白薇(萝藦科白前属);八角茴香与莽草实;地枫皮与假地枫皮(八角科八角属);柴胡与大叶柴胡(伞形科柴胡属)等,它们虽然也分别是同科同属植物,但其性效不同,有的种毒副作用特强(含有特殊毒性成分),不能混用。这就是中药基原为什么可以允许有多原性,但在品名和数目上又必须给以一定限制的重要原因。
三、品种虽同,在一定条件影响下,性效可变
每一种药材,均有其固有的药性与功效,只有当这个生物种在一定条件影响下,方能改变其原有的性效:
1.药用部分不同,性效可变:中药有其固定的药用部分,如药用部分加以改变,但性效有变,而且连药名也变更了。例如麻黄用草质茎,性微苦,味辛。功能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而麻黄根则用根及根茎,性平,味甘。
功能止汗,用于自汗盗汗。虽然它们的原植物一样,都来自于草麻黄Ephedrasinica Stapf或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k.ex Mey.,但就是由于其药用部分不同,而在性效方面大大地有所变化。显然,二者之间所含的活性成分有所不同,因此,作用于人体的功能,也就有所变化了。中药中类似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如金银花(花蕾)与忍冬藤(茎枝),益母草与茺蔚子(果实),枸杞子(果实)与地骨皮(根皮),马兜铃(果实)、青木香(根)与天仙藤(地上部分),瓜蒌(果实)与天花粉(根)等都是如此。
2.采收季节不同,药效高低有别:中药的采收季节、时间,对药材的质量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动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药用部分所含的活性成分或毒性成分其含量各不相同,则对人体所产生的药理作用包括毒副作用在内都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自古以来,我国医药学家都强调要抓采药季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序中载:“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势已歇。”《千金翼方》指出:“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收,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金代李东垣《用药法象》也说:“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味不全。”药材产地的群众对适时采收药材的必要性也深有体会地说“当季是药,过季是草”。这都说明了采药季节性强的特点。一般的原则是在药用部分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季节采收为宜,否则不能达到原有功效所应起到的作用。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北方栽培的赤芍,于4月末5月初显蕾期芍药甙的含量最高;麻黄到8~9月,生物碱含量最高,而春季采则量很低;霜桑叶,顾名思义,必须在秋天霜降叶落时采收;鹿茸应在清明后45~60天(5月中旬到7月下旬)锯取,过时则骨化成鹿角了。
3.生态环境不同,疗效可以不同:同种药材在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之间的区别只是药材质量好坏的差别。当然对疗效会有影响,然而多数不是对性效质的改变。可寄生类药则不大相同。寄生类药材,寄生种类不同,对寄生的性效大有影响。例如桑寄生科的桑寄生Taxil lussutchuenensis(Lecomte)Danser(Loranthussutchuenensis)通常寄生于桑树、梨树、梅树、桃树、李树、油茶、核桃、桦树、漆树、马桑和壳斗科多种植物上。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陕西、山西等省区。这种寄生,由于寄主的不同,因而药材名称和疗效也有所不同。其生于桑树上者,通称桑寄生,即古本草中记载的桑上寄生。功能补肝肾,除风湿,强筋骨,安胎。其生于梨树上者则称梨树寄生,生于李树上者则称李树寄生,生于其他树上,一时分不清种类者,统称杂寄生。若生于马桑Coriarianepalensis Wall.之上,就变成有剧毒而能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马桑寄生了。
寄生的疗效随寄生种类不同而异,这一点古代医家早有洞察。如陶弘景云:“寄生松上、杨上、枫上皆有,形类是一般。但根津因所处为异,则各随其树名之。”宋代寇宗奭云:“古人惟取桑上者,是假其气尔。第以难得真者,真者下咽,必验如神,向有求于吴中诸邑者,予遍搜不可得,遂以实告之。邻邑以他木寄生送上,服之逾月而死。”古人所称之“津”、“气”,实质上是寄生物在生长过程中,自然会受寄主物质代谢的影响。因而寄生品种即使相同,但若寄主品种不同时,则肯定影响到寄生的化学成分和药效的不同。故古人在强调药用桑上寄生时,必须用寄生桑上者,所以李时珍说:“须自采或连桑采者乃可用。世俗多以杂树上者充之。气性不同,恐反有害也。”故欲鉴定寄生品种,必须附带连生之寄主,否则难以准确鉴定。《本草图经》云:“医家非自采不敢用。”其深刻的含义就在于此。
另外,非寄生类植物石斛,有生于石上者,有生于木上者。一般认为即使同种,则生于石上者质量较生于木上者为佳。
4.加工炮制方法不同,性效发生质的变化: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有时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巴豆去油制霜,大戟、甘遂用醋制,可以缓其剧烈泻下之性;何首乌酒蒸后,可去除致泻作用;柏子仁去油后可不再滑肠;南星、半夏经姜汁、矾水处理,可以消除其毒性;常山用酒炒可以减轻其催吐的副作用。但更重要的一条是炮制方法的不同,能转变药物的性能。如地黄同为一种,生用甘寒,清热凉血;制成熟地后,则味甘而性微温,功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蒲黄生用行血,破瘀,炒炭后可以止血;甘草生用甘平,功偏泻火解毒,蜜炙后则性味甘温,重在温中益气。临床上对姜的应用,有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之分,生姜擅于发汗解表,温肺止呕,多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吐;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多用于脘腹冷痛,肢冷脉微,痰饮喘咳;炮姜温中散寒,温经止血,多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姜炭能止血,用于各种虚寒出血证及产后血虚热者。炮制还有引经的作用,如知母、黄柏盐制后可增强其入肾经的作用,柴胡、青皮用醋制后可增强其入肝经的作用。诸如此类,这就使中药炮制形成了一种中药特色。
产地加工方法不同,也能使医疗作用产生变化。如白芍和赤芍,其原植物同为芍药Paeo nialatiflora Pall.,挖根后生晒者为赤芍,性微寒,味苦,功能清热凉血,散瘀止痛;而采挖后经沸水中煮后去皮再干燥者为白芍,苦酸,微寒,功能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阳止汗。此外,独角莲Typhoniumgiganteum Engl.与禹白附也有此等类似情况。
5.贮藏时间条件不同,药效有变:《神农本草经》序录有云:“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金代李东垣说:“又况新陈之不同,精粗之不等,倘不择而用之,其效不着者,医之过也。”这说明药物该新的用新,该陈的用陈。陈皮、陈艾就是以用陈而得名的药材。在贮藏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的成分和外界许多因素(如温度、湿度、空气、日光、霉菌、害虫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药材质量产生各种物理或化学的变化,从而使质量不断地发生变化,乃至最后失效,这就是对贮藏时间条件有一定要求的原因。东北贯众(粗茎鳞毛蕨)的贮藏期不得超过一年,否则无效。
6剂型、服法不同,药效产生变化:最典型的例子的瓜蒂散,临床上必须使用散剂,方能起到催吐作用,功能涌吐痰食,但如改作汤剂则无效。雷丸对驱绦虫、钩虫有效,为人所共知,由于其有效成分对热不稳定,亦只宜研粉服,不可煎服,如将雷丸加热至60℃,只要30分钟,活性成分便大部分丧失,加热至60分钟,即全部失效。此外,某些中药如大黄等,剂量的大小,也能对疗效产生影响,当然也还有其他因素能影响疗效,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品种虽同,功效可变的情况相当复杂。但其中对提高疗效的因素或产生新的功效的因素应值得重视,并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很好的利用,则不啻增加一批疗效好的新的中药品种,无疑对中医药事业也是一种贡献。
(邱德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