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眼病重视望诊

韦氏认为小儿眼病应重视望诊,因小儿每怯生人,不能正确诉说病情,婴幼病儿不会言语,初见生人更易神慌啼哭,手足不安,脉之本象很难明了。病史、病况只能依靠父母间接提供。

小儿肌肤娇嫩,反应灵敏,脏腑病证每能形诸于外,比成人更为明显。说明小儿“皆以望面色,审苗窍为主”是有实际意义的。

韦氏多年勤于临床,擅长治疗小儿青盲,望诊强调察目辨指纹。目病望诊首先观察神态、头位、面容、目之开合形状,抬头睁眼仰望之势多属黑蒙不明三光,低头垂目寻物之态多为仍有残存光感或手动,歪头偏视可为热性病后风热之邪上攻于目,眼肌受脶或能远怯近,能近怯远日久失治;或外伤所致。二目无神或久视无力,不愿多睁眼属肝血不足,脾气偏弱。凡内障眼病初诊必详查眼底,无法合作患儿均散瞳并暂时全麻检查,辨病明确后再结合全身证候理法方药。

指纹是两手虎口直到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可分风、气,命三关。清代陈复正所著《幼幼集成》“指纹切要”一节中指出:“小儿自弥月而至于三岁。犹未可以切诊。非无脉可诊。盖诊之难。而虚实不易定也。……不若以指纹之可见者。与面色病候相印证。此亦中医望切两兼之意也”。《目经大成》提出:“小儿五岁以下脉诊不定,惟看虎口食指纹色。”说明古代医家无论是儿科或眼科,都注意到小儿指纹对诊病的价值。现代医家60年代后曾对小儿指纹进行过系统研究和观察,证实古人所言浮沉主表里,颜色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等有一定临床意义。韦氏对3岁以下小儿常结合四诊合参验指纹,如小儿视神经萎缩,指纹以青紫多见,青色主风,肝为风木之脏,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肝经有热或木郁不达,疏泄失职,玄府郁闭,气血不能荣目养筋,故青盲不见,指纹血络失其本色泛青。指纹色紫属热或瘀,紫而兼青,可因肝气横逆犯脾,脾气壅遏所致,指纹推之活动流畅为淡,但非色泽之淡,是言中气怯弱,气血不足,多因中焦阻抑日久,运化失职,后天失养,其他红、黄、黑、白颜色指纹本病极少见。至于三关,少数急性热病后双目失明患儿偶见青紫透视命关,多预后不良,大多本病患儿以风关或气关指纹多见。故小儿青盲指纹早期以青紫透见风关或气关为多,晚期以气关纹淡为多。但临床并非绝对,应结合全身情况综合判断才更可靠。如诊治一例女孩杨某,3岁半,流脑高烧抽风昏迷26天后双目失明一个月,初诊睑废遮瞳,右睑裂3毫米,左睑裂5毫米,目偏视,睛珠不能转动,瞳散神烦,四肢颤抖,脉弦数,指纹青紫透现气关,舌质绛。眼底视乳头苍白,动脉细,辨病为双视神经萎缩,双动眼神经麻痹。辨证属肝经风热证,是温热病后,热邪阻窍,玄府郁闭,目窍失养而双目青盲。热病伤阴耗液,筋脉失养,肢体颤抖。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侵,中邪之处血脉涣散,遂致睑废、目偏视。急用清热解毒,熄风通络,芳香开窍之法,方用钩藤熄风饮加减:

银花9克、连翘6克、白僵蚕9克、全蝎3克、钩藤5克后下,地龙3克、薄荷3克后下,葛根6克、防风3克、黄芩3克,水煎服每日1剂,并服局方至宝丹每日3克,温水调服。

7日后因大便干燥将至宝丹改为紫雪丹每日3克,连服14剂后症状悉减,能见室外人和车,仍按原方去黄芩、薄荷,加牛膝3克、桑寄生6克、伸筋草6克,补肝肾,健筋骨,通经脉,续服14剂,并服紫血丹,每日3克。药后视力1尺远已能捡取1毫米×1毫米大彩色棉絮团,活动如正常小儿,睑裂大小正常,眼球转动灵活,四肢颤抖已消,惟下肢活动欠灵,又以汤剂原方再服10剂,巩固疗效,以善其后。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韦玉英擅长通补结合治疗眼底病》。韦企平 整理
2
本条ID:14051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