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提出无(微)创痛经穴刺激疗法将在未来针灸舞台扮演主角以来,舆论颇多关注,认为这是针灸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符合“三个面向”的战略时空观,前景可喜。
然而,持异议者则忧心忡忡,断然否定,认为:
①命题矛盾。既云针灸,为何涉及激光、经穴贴压……诸多与针灸风马牛不相关的概念?
②创痛难免,也无需避免。不少患者接受针灸快感成瘾,有创痛针灸疗效尚佳,置疗效于不顾而侈谈工具改革,是把发展针灸引入岐途,不应因噎废食。
③工具的异化,必然冲击传统模式,带来疗效滑降,未来实难预卜。
④势必否定针刺手法、得气、艾灸等千古定论,导致针灸精髓的抛弃与丢失。
⑤发展无创痛“针灸”,必然否定有创痛针灸,因此,这不是发展战略,而是消灭战略。
⑥微弱刺激,岂是万能!总之,鼓吹无创痛化,实属导向错误,不是发展针灸的正确目标方向,而是把它引进死胡同。
上述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商榷。
一、命题与由来
无创痛“针灸”学,即运用不造成创伤或痛苦的工具或操作、接触刺激体表经穴以防治疾病的一门新兴医学。但须指出:第一,不摒弃传统的无创痛工具与操作;第二,医疗工具多样化了,仍需应用经穴,包括无固定部位的阿是穴在内。第三,并非绝无创痛。轻度的酸、麻、胀……及皮肤小水泡的溃破等,不完全排除。
基于如上所述,故命题并不矛盾;何况针灸两字冠以“”号,即表示内涵特殊。之所以仍称“针灸”,乃因:它仍包括了传统的鍉针、温灸在内;激光“针”,穴压……疗法脱胎于针灸,与针灸基本理论与机理相通,且都应用经穴获得效应;这些疗法又多是针灸医生使用;现代教材、杂志期刊、学术会议……仍习惯地把它作为针灸学的内容。
历代医家致力于针灸减痛者不乏其人,如葛洪、窦材、龚信、吴师机……,均卓有建树。50年代《大众针灸》、《山东医刊》、《广东中医》陆续发表无痛针法文章,提示为共同追求。所谓“快感成瘾”,究属少数;“创痛难免”,未必尽然;“无需避免”,则未免背离人道。
如今,探索新工具的触角,延伸到现代科技的各个领域,异彩纷呈的声、光、电、磁、冷热……工具不断涌现,给无创痛“针灸”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这个大“家族”的成员结构。如超声“针”、红紫外线穴位照射、激光“针”、微波“针”、微弱的穴位电流、穴位药物离子导入、经穴磁疗、液氮穴位冷冻(冷冻增热治疗仪)、酒、醋、泥砂、坎离砂、化学热疗垫穴敷……,大批现代理疗工具的引进、渗入、结合,冶经穴与理疗于一炉,既源于针灸理疗,又高于针灸理疗,成为中西医学嫁接点上萌发出来的一门交叉前沿学科。
可见,无创痛“针灸”,源远流长,古已有之。当今又有长足进展,它有众多的疗法与较丰富的理论,表明已不仅仅是一种疗法,而是一门正在自发迈向显科学的潜科学。称之为医学,实乃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并非人为地标新立异。
二、必要性与可行性
发展无创痛“针灸”的意义:
①舒适安全地接受治疗,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愿望更加强烈。实现无创痛,不但顺应了民意,也为它顺利走向世界,开了绿灯,利于消除所谓“针刺能导致交叉感染而成为爱滋病等传染媒介”的疑虑。
②最大限度地减免疾病或疗法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也是医生的天职。此外,对减轻劳动强度,取代长时间操作和留针,减少施术次数与频繁就诊,精确控制刺激量,发挥各种疗法的特长与优势以至提高疗效,也有重要意义。
③春秋战国以来,中药发展速度大大超越了针灸,这与针灸本身存在这个致命弱点并非无关。武则天对针刺破皮流血的反感与震怒,道光帝下诏禁止太医院针灸一科……,同情者大有人在,显然成为发展针灸的巨大阻力。克服创痛,势必皆大欢喜,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与真诚的欢迎,从而为加速针灸发展排除障碍、铺平道路。
④冶金时代,金属针代替了石器时的砭石,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高度文明发达的新时代,引进现代众多的物理、化学、生物……无创痛工具以取代金属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与中医现代化进程。任何事物不发展就会消亡,在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今天,各种医疗手段都在激烈竞争,各显身手,如果针灸固步自封,不求进取,实属生存危机。故发展无创痛针灸,还是针灸救亡的需要,决非危言耸听。
无创痛“针灸”已有多种行之有效的疗法,有大量临床实践与古今文献,有一支热心于学科建设的队伍,有现代的仪器设备与科学技术,有整个社会的支持……,加之五花八门的新工具不断涌现,基础条件与可行性具备,预计扮演主角,不是没有可能。
三、是战略突破口,非战略目标
无创痛“针灸”学,是在关于发展针灸战略一文中提出来的(原称经穴无痛医学),故有人误认为这就是发展针灸的战略目标;就是排斥传统的有创痛针灸。只提工具改革,不管疗效如何,是舍本逐末、偏离正确的方向与目标。
针灸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应瞄准高效、速效、特效、长效、安全、无苦、简便、经济,疗效又是前提;而战略突破口应是推行工具革新,发展无创痛疗法。前者是目的,是主攻方向;后者则是达到上述目的的一种手段。目标与突破口、目的与手段概念各异,不可混为一谈。但是,二者又紧密相关,相互依存,不可对立起来看待。发展无创痛“针灸”并非不顾疗效,它仍把提高疗效放在头等重要位置,同时也兼顾了可接受性,是大好事,不存在偏离正确方向与目标问题。
无创痛“针灸”的发展,就是对传统针灸的发展,是事物推陈出新,有旺盛生命力的表现,决不能看作是它的消灭。即使一旦基本取代,也应视为传统针灸在前进道路上出现的飞跃与突破,是量变到质变的标志,表明它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应当为之庆幸,不必无病呻吟!(四)前景预测疗效是根本,是生命线,是任何医学赖以生存延续的必备条件。故预测前景,必先立足于疗效,聚焦于现实;分析现状与发展趋势,判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古代无创痛工具与操作,历经千百年应用而长盛不衰,表明疗效无庸置疑。现代工具与针刺艾灸比较有无优越之处则需深入探讨。这里略举数例,以窥一斑。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医院有人报告,用氦氖激光照射与针灸分组对照治疗小儿肠炎110例,二组均取足三里、三阴交、阴交等穴。结果激光组69例中,治愈55例,针灸组41例中,治愈29例,疗效相仿。
北京儿童医院有人报告,用微波与针灸对照观察治疗小儿遗尿症110例,二组均用关元、中极、肾俞、大椎等穴。结果:微波组66例中,愈42例;针灸组44例中,愈20例。经统计学处理,疗效无显著差异。
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报告,用王不留行籽压耳与埋针对照,观察治疗遗尿症百例,均取耳穴肾、心、皮质下、兴奋点……,疗程1~3个月。结果,王不留行组322例,愈58例,显效73例;耳针组61例,愈10例,显效16例。“发现两者之间的疗效极近似”。认为“完全可用压籽代埋针”以“减少小儿的痛苦及避免造成耳廓感染的危险”。
它如:用上海产YDZ-4型软管低温治疗机,以液氮冷冻穴位,治疗咳喘204例,取肺俞、膻中等穴,显效加痊愈率74.55%。用磁贴中脘、天枢、气海穴等治蛔虫病114例,有效率95.2%。
用远红外线照射阿是加命门、肾俞并用电兴奋机作按摩点送,治疗急性腰扭伤248例,愈183例。虽均未设对照组,但与针灸治疗报告比较,疗效并不逊色。
再如江西省人民医院有人于神阙拔罐治荨麻疹,江西医学院二附院有人用气功运气结合点按攒竹下等治顽固性呃逆,陕西某单位研制了一种获尤里卡金奖的“魔针”治疗了许多疾病,昆明医学院一附院以自制全息磁针仪用于临床诊疗……,都治愈了不少有创痛针灸失效的病例;至于用针刺无效而改用药物穴位敷贴而取效者,也不罕见。足见无创痛“针灸”对某些人、某些病的疗效,还有独到之处。推广运用,不仅不导致疗效滑降,且有可能提高。
上述报告虽然科学的严密性有待提高,可确定性有待进一步验证,但新工具有易接受等特点,即使疗效稍低,潜力与吸引力仍然甚大,临床也将列为首选疗法。
再看发展趋势。这里选择有权威性、代表性文摘、论文索引,统计近40年来发表的针灸临床论文如下:
1951~1958年1375篇,其中无创痛法应用仅52篇,占4%弱。且大多是用温和灸、指针等,治疗病种相当少。
1971~1978年912篇,其中无创痛法应用为96篇,占10%强。用到激光、超声波、磁、微波、经穴压敷……20余种工具,所治病症约50余种。
1981~1987年1283篇,其中无创痛法应用达241篇,占20%弱,使用频率大大增加;新增工具有穴位冷冻机等,所治病症已扩展到百种左右。
可见,无创痛“针灸”应用,近20年呈急剧上升趋势,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无意否定手法补泻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伴随着针刺艾灸的弃用,不是对操作手法彻头彻尾的否定吗?手法应用的意义如何?对不同病人病情是否确有不同操作要求?针刺是否必须讲究手法?答复是肯定的。因为它符合近代实践研究得出的刺激强度时间与效果密切相关的结论。
至于古代手法补泻理论,既要看到其中必有合理部分,如烧山火、透天凉以针感的凉热作为目标,把针感与机体机能反应结合起来,以便客观、合理、实际,然而究竟用何种操作手法准确无误地达此目的?成功率如何?……规律仍有待揭示。还有迎随补泻,古说有八种左右,以何说为准?以刺激轻重分补泻,《千金》与《针灸大成》所述枘凿,又何以适从?大多不分对象部位……仅仅单方面硬性机械规定捻转,提插要求,岂非对“补泻效应与机体的机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这一事实的否定?加之古人对补泻手法的描述,往往缺乏明朗化、标准化,实施困难,故近代学者大多只强调得气,采取强、中、弱三种刺激,且多是一般定性,缺乏严格定量;多是意念控制,缺乏客观指标,科研结论甚少,因而古代手法仍处于精华糟粕难分状态。
提倡无创痛“针灸”,并不干涉手法应用研究的自由。对待学术,还是多思路、多格局、多途径好,即使是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手段进行再探索,也未必不是好事。
无创痛“针灸”,并非绝无手法操作可言。它何尝没有刺激参数、强度、时间、频率、波型的定量控制?不过内容、形式、手段、方法有所不同而已。
六、应允许对“气至而有效”提出质疑
放弃针刺,必然无所谓“气至”,那么,“气至而有效”,岂非成了空话!这里,应首先界定“气至”的范围与内涵。“气至”《内经》本无确指。可能与当时针砭交替这个历史背景有关。只是到了元明时代。《标幽赋》才有明确生动的描述,此后一般认为:主要指针刺引起患者的酸、麻、胀、重、冷、热、痛、痒或蚁走感、水波样感、触电感……针感而言。直到现在,人们大都这样理解《内经》“气至”的本义。
“气至而有效”,应认为“气至”是有效的基础和前提,不可理解为凡“气至”者必效。此语历来为学者共识、认同,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条。《卫生宝鉴》载,元代针灸大师窦汉卿曾与当时名医罗天益言谈中,透露了这一信念。如今,针灸工作者总是千方百计追求针感、激发针感与控制针感以期获得最佳疗效。
果真要气至才有效,气不至则无效吗?应当说肯定者不乏事实根据,然而不无疑窦:第一,是否已有足够的科学论据,绝对肯定它是定理?抑或仍属流行意识,惯性意念范围?第二,为何温和灸、穴位压敷……不强调“气至”,现代腕踝针不要求针感,亦能取得疗效?可见,提出质疑,并非毫无根据。不少科学理论看似天衣无缝,实际未必无懈可击。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也遇到了挑战,何况其它!质疑、挑战能促进认识的深化,带来理论的突破。适者生存,不必担忧!近年来,随着经络感传(亦称针感,当属气至现象)研究的深入,揭示了感传有显性、隐性之分,前者一般指患者主观意识到针感放射,后者乃借助现代器械检测其主观意识不到的感传轨迹。隐性感传这个新概念的提出,表明得气定义内涵的外延,为解释无创痛“针灸”,提供了理论依据。提示隐性得气也许是其作用途径之一。有人通过针刺内关调整心功能观察,记录了心电图、心音图、心阻抗血流图变化。证明两种感传,均对针效有显著影响,这就进一步证实了“气至而有效”,也许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无创痛“针灸”并非绝无显性得气,其作用机理仍可用感传理论解释。它虽不主张出现令人难以忍受的针感,但得气奥秘,同样需要揭示。
七、施灸未必用艾
以各种热刺激取代艾灸,是对灸必用艾百分之百的推倒。
固然,否认灸必用艾,目前为时尚早,但是,灸不用艾,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肘后备急方》记载的竹茹、纸屑、黄蜡灸,许多古典著作中的桑枝、桃枝、灯火、日光灸……,一致表明灸用工具材料,并不局限于艾叶,朱琏《新针灸学》提出的烟草灸,近年来报道的电热灸、红外线穴位照射……,还有用棉花点燃灸病损处治带状疱疹30例,全部治愈。或用黄麻搓线浸入硫磺、麝香酒中,取出待干点燃,于患部施灸,治女阴白斑50例,愈者26例。或划点火柴速按穴上爆灸,取隐白、脾俞、肾俞等,治功能性子宫出血40例,4次治愈30例,显效8例,无效2例。如此等等,说明凡是可燃或加热器物,均可用作热源与灸具,且疗效可与艾灸媲美。这就动摇了灸必用艾的传统观念。同时也尖锐地提出了艾灸究竟是热效应还是药效应?抑或二者兼而有之这个问题。假如确有药效应,为何不用艾亦效?而强调一律用艾,难道说艾叶万能?各种施灸器物没有特异性作用吗?灸必用艾与灸不用艾,看来都有可以肯定和否定的一面,也有难以肯定或否定的另一面,只有进一步阐明其药理作用以及作用途径,弄清艾烟对人体有益(空气消毒)还是有害(空气污染)?再比较各种灸法的劣优,以及适应症之后,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八、微弱刺激不应万能一律
用微弱的刺激,未必能全面适应千差万别的客观需求,这一认识应当说是对的。
创痛的大小与有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刺激量的大小与强弱(当然不应是必然联系)。
废止创痛,一般意味着大而强的刺激没有存在的必要。然而强刺激对某些疾病,患者似有特殊需要。例如:近代连篇累牍报道,用强烈难忍的烧灼起泡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获得了良效;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一教授在西医电休克治精神分裂症的基础上,研制出电针休克机,用以治疗狂躁型患者刺激强度几达极限,但副作用小,安全度增加,一般只需施术数次,即可达90%以上临床近期治愈率,说明强刺激的临床疗效不可抹煞。今后如何与弱刺激进行严格的对照观察,很有必要研究。
强与弱的两种刺激,应当说都有实践意义。在70年代掀起的那股强刺激热中,有人提出刺激越强则疗效越佳,足够而强大的刺激量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此说虽未免偏激,但至少说明强刺激不可偏废。
总之,发展无创痛“针灸”,是指在基本保证疗效的前提下而说的,并不一概排斥有创痛。
当前,正如强弱刺激都应并存一样,针灸创痛的有无,也应同时并存。
九、如何发展
发展无创痛“针灸”,必先端正认识,强化革新意识。首先,要看到针灸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理论模式的规范性、精确性……有待提高,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实在很多。有创痛针灸的缺陷众所周知,无创痛“针灸”则具有历史性、创造性、发展性、超前性等许多特点,虽然目前的不成熟性依然很大,与社会传统有一定距离,但它毕竟是多数人的合理要求与殷切期望,因此,一定要克服传统儒学惰性与因循守旧思想,为它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之能与有创痛针灸展开角逐,争取在未来针灸舞台扮演主角。必须强调,发展无创痛“针灸”,不能抛弃有创痛针灸中的精华和有用部分,目前应当象美国发展无刀型导管、激光、声波组成的遥控手术一样,不排斥手术刀的应用。应允许共同发展。
其次是制订规划,宏观引导,群策群力,脚踏实地进行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通过一个个疾病、一种种疗法的对照观察总结,最后优胜劣汰,用优选法逐步完善这门科学。要力争30年内使它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达到50%以上。至于最终能否取代,尚难以预料。即使能够实现,也不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金属针取代砭石,也走过了漫长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