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提倡“热证可灸”,打破了千百年来灸法只用于阴盛阳虚的寒证而忌用于阴虚阳盛热证的信条,开辟了灸法临床应用的新途径,扩大了应用范围。早在40年代,他师承叔父魏荷生的热证用灸经验,嗣后通过深入研究古代医籍以及现代临床报道,认为灸疗不仅用于寒证,热证亦是可灸的。因而写出了“热证可灸论”一文(原论文附后),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魏氏曾用灸治疗多种热性病证,如急性菌痢、外科疮疡、急性扁桃体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热哮等均获佳效,治愈医案甚多,惜已散失,这里仅举数例如下:
一、疮疡疖肿之阳证
治疮疡疖肿之阳证用灸,魏氏的祖传经验是:将独头蒜切成约1厘米厚薄片数片,或捣成蒜泥贴敷于患部,再用艾绒铺置其上点燃,以微痛为度,要达到原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为止。此法可以热引热,拔毒消肿止痛,早期可促其消散,中期则可加速脓毒排泄,晚期可使收口。最后以玉露膏外敷善后。
典型病例:张某某,男,6岁,患儿左手外关穴旁生疖肿有4天。现症见发热,头痛,疖肿约蚕豆大、高突红肿、质硬实,舌质红,苔黄,脉数。诊为暑疖疔毒,证属热毒壅结。治拟泄热解毒法。急嘱患者之母觅独头蒜。切片置疮上,再以艾炷隔蒜灸,用泻法,每次灸3壮,日2次。数日疖溃脓出,改敷玉露膏,第4日脓尽疮敛而愈。
二、急性扁桃体炎灸治
急性扁桃体炎是魏氏从疮疡疖肿可灸中悟出。畏针不愿接受刺营放血治疗的患者,以此法治疗,效验颇佳。治法:取约黄豆大艾炷置角孙、内关二穴上,点燃艾炷,用口吹之,使火速燃,但不燃至皮肉即速去之,力促而短,此为泻法,起消散作用。随之挽上新艾炷,如前法,每次灸3~5壮,日2次。一般2~3日可痊愈。魏氏认为,此法可以热引热,引郁热之气外发,使壅结于扁桃内的热毒随火而出,热毒外散则肿痛自消。
典型病例:王某某,男,21岁,民工。患急性扁桃体炎3天。现咽喉肿痛,吞咽痛甚,不敢饮食,伴发热头痛,口干渴,大便略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检查见双侧扁桃体Ⅲ°肿大,表面充血,陷窝内有脓液溢出,下颌角可触及肿大之淋巴结,体温40.2℃,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烂乳蛾)。证属热毒壅盛,咽窍不利。治拟宣泄邪热,消肿利咽法。采取角孙、内关穴艾炷直接灸法。每次5壮,日2次。次日症大减,扁桃体缩小为Ⅰ°,充血改善,脓液已除,继用前法,第三日复诊、症状消失,病告痊愈。
三、哮喘
魏氏治哮喘擅长施灸,常用灸治热哮,认为温热灸可使壅塞于肺部的热邪随艾火外出,气机通降,故有佳效。
典型病例:王某某,男,8岁。3岁时患百日咳并发哮喘,久经中西药治疗仍反复发作。症见:胸闷气逼、呼吸困难、咳吐黄痰、咽喉红肿,舌苔薄黄、舌质红,口唇干燥,喜饮凉水,大便结,小便黄,脉细数,证属热哮,治以清热化痰平喘。
于肺俞、定喘、风门等穴施灸,令局部反应潮红为度,使之为泡,隔日一次,连施灸3次,哮喘显著改善,10次后哮喘平息。嘱患儿及家长,若咽喉痛咳黄痰,即于上穴施灸防治;且于每年夏季初、中、末伏3日,再施灸以资巩固,追访一年,哮喘未发。
四、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魏氏认为风湿热痹与疮疡疖肿之阳证虽然不同,但二者病机相似,据异病同治,用灸法治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屡获佳效。
典型病例:李某某,男,36岁。左膝关节红肿疼痛半个月,不能行走,伴发热,口苦,咽干,尿黄等症,经血化验诊断为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无效,转针灸门诊。魏氏据其舌苔薄黄,脉细数等,辨证为热痹,于膝关节部施隔蒜灸,灸至疼痛微解,每次约45分钟,施灸3次,疼痛减轻,灸6次红肿消退,能行走,共施灸8次,症状基本消失。嘱关节肿痛,即施艾灸以防治。
五、急性菌痢
魏氏还用灸法治疗急性菌痢,常取天枢、神阙、中脘、足三里等穴,施隔姜灸。要求用温热灸令腹部及全身温暖,腹痛微解,5~6小时施灸1次,方能奏效。认为施灸能扶正培本,升提中气,使肠胃中热邪随温热之艾火排出体外,故有佳效。
典型病例:刘某某,男,28岁。因吃腐烂之食呕吐、腹痛、发热,腹泻伴里急后重,经大便化验,诊断为急性菌痢,虽经治疗,但不见效,因逢魏氏下乡巡回医疗,慕名请求治疗。据其舌苔薄黄,脉数等临床表现,辨证为热痢,取天枢(双侧)、神阙、中脘、足三里(双侧)施隔姜灸,每次施灸30~45分钟,令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令腹部及全身温暖,腹痛及肠鸣音减轻,连施4次,显著好转,共施灸10次,身体康复,并嘱患者经常于足三里施灸,强身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