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振病名始见于明代。楼英《医学纲目》:“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即颤振之谓也。”本病以震颤、强直、运动减少为主症,病程绵延,逐渐加重,治疗较难,相似于现代医学难治病帕金森氏病。
一、病机复杂,本虚标实,本虚为发病基础
本病起病隐匿,病程较长,逐渐加重,难以逆转。长期的病变过程产生复杂的病理机制。
或邪实为主,或本虚为主,多种“实邪”同时并存,相互作用,“正虚”涉及多脏腑功能的减退。正虚邪恋,实邪难去,正虚不易补,病难措手。但基本病机在肝肾不足,主病在肝在肾,可涉及脾、胃、心等脏腑。由于年老之人,精气渐亏,脏气渐衰,如经云“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肾主骨生髓,肝肾精亏,无以生髓,精亏髓减。或由外伤、外感毒邪,居处不利而致各种中毒等因素,直接伤及肝、肾、脑髓,故脑髓受损,脑窍失明。《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伎巧不出,肢体运动不灵,行动迟缓。西医学椎体外系病变的多种临床表现,如强直、运动减少、行动不稳等症状,以中医学观点分析,均有肾脏气衰精亏,伎巧不出的因素,与肾虚密切相关。颤振病病损及脑,伤在泥丸宫,仅以部位而言,病难深及,病重难治。因精血不足,脑髓不充,阴不制阳,阴虚阳动,阳动化风,虚风内动。脏腑之气衰减,气化不利,血运不畅,致各种“实邪”内生。邪恋而不去,进而伤及肝肾,肝肾更亏,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逐渐加重,难以逆转。病机的根本改变,在脏腑之气渐衰,病位在肝、肾、脑髓,涉及脾、胃、心。使病情加重的恶性循环关键在“本虚”。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可表现痰浊、火热、腑实等邪实症状,但均有不同程度的本虚之证。治疗应攻补兼施,或邪实去后,以补为主。病情可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病根难去,病势难转,治疗有很大困难。
二、死血顽痰,实邪难去,标实为发病依据
颤振病病人临床多见口角流涎、脘闷纳呆,或神情呆钝、舌苔白腻或黄腻,临床表现痰浊为患。因脏腑气衰,水运不畅,痰浊内停,病程漫长,痰湿胶着,凝结不化。痰为顽痰,胶着之痰,阻在脑窍经脉。脏腑气衰,运化无力,血行迟滞,瘀血内停。颤振病病人多数见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为瘀血内停之表现,瘀血久留不去而成死血,死血留滞新血难生,浊邪不化,运化难复。又兼老人脏腑之气渐衰,无力抗争,邪盛正亏,进而伤及肝肾,使本已衰弱的脏腑之气进一步耗损,正不胜邪,病情逐渐加重。死血顽痰内停,阻滞脑窍、经隧,灵机不出,筋脉失养,而见颤振、强痉、拘急等症。死血、顽痰留滞,是老年颤振病产生的直接原因。
瘀血之象明显,而一般活血化瘀之药难以奏效,所以选用破血逐瘀之品。随舌质、舌底脉络瘀象的逐渐减轻,临床症状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瘀血在颤振病病机中表现为死血、干血,夹顽痰、凝痰为患,是颤振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三、虚风触动,夹痰夹瘀,内风为发病动因
风性动荡,摇摆不宁。震颤、强直、拘痉为风邪内动之象,为虚风内动,为内风暗煽。肝血亏虚,肾精不足,阴不敛阳,阳无所制,肝阳上亢,虚风内动。内风触动素有之死血顽痰,夹死血顽痰走窜四肢经脉。经脉不通,筋脉失养,而见肢体震颤,行走不利,强直拘急。虚风内动,扰逆窜动,影响气化、水运的正常运行,进一步加重瘀血内生,痰浊阻滞。瘀血阻脉,留滞不去,经气受阻,瘀血生风。风动愈烈,瘀阻痰凝愈深。内风、瘀血、痰浊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使病情逐渐加重。内风是颤振病病变过程贯穿始终的因素之一,且为震颤、强直发作的主要动因。颤振病病人中,邪实有以瘀血表现为重者,有以痰浊表现为重者,但无论何种情况,均应与“内风”并重。颤振病有以震颤为主症者,也有以僵硬、少动为主症而不见震颤者,还有以震颤与僵硬、少动并存者。内风旋动在本病病人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为内风旋动之象外露,显示出明确的风象,而见震颤不止之症。一为“内风暗煽”,不露明确的风“动”之象,不见震颤,而以肢体僵硬、拘痉,甚则言语发紧之症为主。不同的临床表现,相同的病机,内风旋动是发病的动因。
颤振病病人震颤、强直等症多为非持续性,放松、平卧、睡眠时可消失,静止时震颤也可消失。情绪激动、劳累等因素可使症状加重。非持续性的发作特点说明内风旋动的重要作用。
有肝肾不足、脑髓受损的根本,有死血、顽痰的存在,内风时时而动,表现出颤振病的一系列症状,同时病情在反复发作过程中逐渐加重。培本祛邪,消除内风旋动产生的基础,调畅情志,减少情志不遂、气机不畅而诱发的内风旋动,以期减少震颤、强直的持续时间,是治疗颤振病的重要方法。
四、平肝熄风、活血化瘀是为治疗通则
平熄内风主治在肝,可以镇肝熄风,养血柔肝熄风,滋阴潜阳熄风。应辨证论治,但无论何法,均可加入熄风药物羚羊角,以平肝熄风。阳亢明显,重用金石类药物以重镇熄风,如生龙骨、生牡蛎、生石决明、珍珠母等。颤振病慢性起病,治疗过程较长,病难骤去,风难速熄,平肝熄风应坚持不懈,可合用养血柔肝熄风之法,药用当归、赤芍、白芍等;也可配用熄风化痰通络之法,药用天麻、钩藤等。以上诸药,均可作为治疗颤振病常用之药。瘀滞之血为死血、为干血,治当破血逐瘀,搜风通络。临床选用虫类药物,如水蛭、虻虫等。共同应用,以深入经隧,攻逐死血,通达四肢经脉,搜风活血通络,荡除浊邪。破逐死血,使脉道得通,经气得行,祛瘀生新,以通为补。但虫类药物作用峻猛,耗气伤阴,不能单独使用,应配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之法,攻补兼施。化痰也为重要一法,熄风以化痰,健脾以化痰,活血以化痰。药物选用天麻、钩藤、白蒺藜、薏苡仁、白豆蔻等。使邪去而不伤正,扶正以祛邪。
五、扶正培本,缓图其功
熄风、活血、化痰为治疗通则,但治疗颤振病的根本在于固本培源。调理脾胃以助后天之本。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气得升,浊气得降,则中焦转枢通利,运化有度,气血生化有源,散布精微,滋养五脏,延缓脏腑功能的衰退。治以调补、清补为主,药物选用太子参、西洋参、黄芪、茯苓、白术、淮山药等。滋养肝肾,育阴熄风,为治疗颤振病的根本法则,应长期坚持。肝藏血,主濡润筋脉,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老年性退行性改变都以肝肾不足为根本因素。治疗药物应选用制首乌、生地、熟地、山萸肉、杜仲、川断、枸杞子等。若病久肾阳亦虚者,可加肉桂、肉苁蓉。若脾胃功能尚可,也常选用阿胶、紫河车、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补髓。
颤振病病程绵延,治疗难取速效,当攻则攻,当补则补,或重攻轻补,或重补轻攻,攻补兼施。最终应归到以补为主,长期坚持治疗,缓缓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