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虽不以医名,但他熟谙方药之学,又能结合实验成果,衷中参西地选方遣药,亦能如矢贯的,故临床疗效颇为满意,深得患者的称颂。中医治疗的病种,就当前来说大多是慢性的、难治性的疾病,所以难以速效求功。这就是王氏临床上常用食疗药膳和补益之法的基本原因和根据。
食疗就是将食物当作药物一样,用于临床病人,或教以病人忌用的食物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药膳,通常是用食物、药物或药食共用之品,烹制而成,用以治病或养生防病的方法。简单地说来都可以混称为食疗。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学认为疾病的根本原因是机体阴阳的不平衡,药物治病就是用药物的偏性以纠正机体阴阳的偏颇。食物和药物一样,也各有偏性,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如辣椒、生姜等均属热性,多食常食则易于“生火”;西瓜、梨等均属凉性,可清热泄火,故有“药食同源”之说。药食同源提示食物和药物一样,是可以用其偏性以调整机体的阴阳而治疗疾病的。早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就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记载,这就是强调在治病过程中,即使用无毒的药物,也是“十去其九”,即应改用食物调理善后,从这个意义上讲,食疗是药物治疗的继续和变通,并不夸张。
食疗是中医治病的一个重要手段,《周礼·天官》记载的“食医”,就是指的专管食疗营养的医官,且置于“四医”之首。唐代孙思邈还明确指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又说:“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何以把能操食疗治病者视为良工呢?盖因中国民谚有云“是药三分毒”,意即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食物虽与药物在某些方面一样地也有其偏性,但食物的偏性较弱而缓和。食物更与今天的化学合成药物不一样,它不是单一成分,而是来自天然,常含有多量的蛋白质、氨基酸、糖类和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还可能具有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枣中的c AMP、苦瓜中的类胰岛素样物质、茯苓中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多糖等,从这个意义上说食疗与药物治疗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氏深谙此理,故常用食疗药膳治疗慢性病,尤其是慢性肝炎病人,因为肝脏作为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之一,无论是外来的或是机体内产生的毒物,都需经过肝脏处理,使之变为无毒或毒性较小、溶解度较大的物质而排出体外。因此染病的肝脏,特别是慢性肝病,已不堪众多药物的解毒重负,所以临床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用药宜轻宜少,更宜于选用药食共用者,以食疗护肝治病,缓缓图之,确为其他疗法所不及。食疗还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口味爱好,巧用烹调技术,使色、香、味、形具佳,病人不知不觉地在吃的过程中得到了治疗。据说,近年来美国人食品消费的趋势之一是“以厨房代替药房,以食品代替药品”,看来,远在西方的人们,也意识到食疗的意义了。现介绍几款慢性肝病的食疗方法如下,供作参考:
1.杞精膏:枸杞子、黄精、蜂蜜,依法制成膏剂。本品益气补脾肾而不燥,濡润填精而不腻。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常服,可以改善其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等症状,并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
2.万岁蜜:本品是以蜂蜜为主料的佐餐食品,以此代替果酱佐餐,对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视物昏花、肠燥便秘者,可使其大便通畅,神气爽朗。
3.红宝白玉粥:粟米、白糯米、枸杞子、山药,慢火煮成粥。枸杞子,性甘平,入肝肾经,自古是补肝肾、明目之良药,《神农本草经》称其“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故西北地区称其为“红宝”。现代研究证明,枸杞子能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抗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损伤,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而粟米、糯米、山药皆属健脾益气的日常食品,尤其是山西的粟米,有名“沁州黄”者,历来是朝廷的贡品,质优味美。本品至少含有19种以上的氨基酸,并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临床实践表明,本品对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之脾肾两虚,纳呆便溏,精神短少者,是最佳的晚餐,久久服用,自见功效。
4.鲤鱼二珠粥:鲤鱼(去肠杂)、赤小豆、薏苡仁、大蒜等,依法慢火煮成稀粥饮服。方中鲤鱼含有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及多种营养物质,其性甘平,能利水消肿,配以健脾、利湿、解毒的赤小豆、苡米,最适于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病人血浆白蛋白偏低,小便不利,有轻度浮肿症状者食用。
5.天香菜:也叫苦菜,属菊科植物,采集鲜嫩之植株,清水洗净,生用或用沸水稍烫之后,加醋、香油等调味料拌匀,佐餐食用。本品性寒,味苦,对慢性肝炎有湿热郁结、尿黄、转氨酶持续不降者,最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