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归经学说浅谈

祖国医学根据脏腑经络学说,结合药物的作用特点,把所有的药物分别与经络和脏腑加以联系,以说明某一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病变的选择性治疗作用,称作归经学说。中药的归经学说,是中药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临床医生正确运用中药的理论根据之一。

它来源于临床实践,反过来也指导着临床实践。因此,学习研究中药的归经学说,是有一定意义的。兹将一点粗浅体会,简述如下:

一、归经的概念

众所周知,历代本草中并没有归经学说的专著,就每一味药来讲,各家对其归经记载也不尽一致。大体说来,归经理论的渊源始自《内经》的“五人”、“五走”。宋元以后,在张元素、王好古、李时珍的本草著作中,归经的概念基本确立。但归经一词的正式使用,却始自清代的沈金鳌,现代中药著作已将归经列为中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归经,我们的体会,归就是走向、指归的意思,含有识别、选择的含义;经就是经络,因为经络内联脏腑,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全身上下无所不到,因此,这里的经,既包括经络,也包括脏腑,所以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人体经络的归向,实际上就是药物对人体特定部位有识别的选择性作用,即定位之意。但必须指出,这里定位,是中医学里的脏腑经络定位,不尽与现代解剖学的脏腑、组织、器官定位相同,多是综合多种功能系统而言。很显然,中药理论中的四气五味说,虽然也有一定的定向性,但主要是言其作用的性质,对病位并不十分明确;归经则明确了定位的意义。从这点上说,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使中药理论更臻完善。

二、归经的意义

归经,是中药的一个普遍的内在规律,学习、掌握这个规律,对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五点:

1.执简驭繁,便于学习、掌握中药的性能:中药种类繁多,植物、动物、矿物皆有,品种约在5000种左右,就是常用中药一般认为也在400味左右。欲将这些药物施用于临床,掌握药物归经是大有方便之处的。例如黄芩苦寒,能归肺、大肠经,如果一时忘了它的具体功效,但根据其性味苦能泻、能燥,寒能清热,即可知当清热燥湿,归肺、大肠。则可定位病变在肺、大肠,结合起来推断肺热咳嗽,及湿热下注大肠者,用黄芩治疗是可行的。这种方法无疑是有助于记忆药物的功效和临床应用,对初学者来说,尤为方便。

2.指导中药的炮制加工,增强药效:炮制是中药的一种特殊加工方法,通过加工炮制,不仅有助于中药的制剂,还能增强或改变某些药物效能,减少或消除副作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炮制加工方法的理论根据之一,就是归经学说,如盐味咸、盐能入肾,所以用盐水炒黄柏、知母,称盐知柏,可增强知柏清泻相火的作用;酸能入肝,醋制元胡,可以增强元胡疏肝行气止痛的功能等。

3.有的放矢地选药组方,提高临床疗效:临床诊病除了要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阴阳之外,还要分辨病之所在,是表是里,是何脏何腑,即需定位。与此相应的选药组方也是如此,必须按照药物的归经择善用之,才能有的放矢,疗效卓著。例如喘证,除了分辨其寒热虚实之外,还需要察知病之在肺,还是在肾,即病位问题,在肺者若属实证,宜用归肺经的麻黄、杏仁之属,宣降肺气以平喘;在肾属虚者,则当用蛤蚧、冬虫夏草补肾纳气而定喘。反之,不明病在肺、在肾,不按经选药,只知属气逆不降,一律用降气之药,疗效是不会高的。所以古人有言:“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4引经报使,直达病所:药物有识别和选择性作用是药物的普遍规律,这主要是指单味药而言。中医临床治病以用方为主,古人在临床上不仅组方选药时注意药物归经这一特点,而且还在群药组成的方剂中,再加一、二味所谓引经药,以增强该方剂的定向性和定位性,提高整个方剂的选择性作用。引经药的应用,金元时期易水学派的张洁古、李东垣等,最为崇尚和倡导。

验之于临床,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如参苓白术散中的桔梗,一般认为它就是舟楫之药,能引诸药上升于肺,所以参苓白术散为补益脾肺之良方;补中益气汤中升麻、柴胡,李时珍说:“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升……脾胃引经最要药也。”都是借这些引经药,发挥全方良好的补益脾胃作用的。由此可见引经药的引经佐使作用之一斑。

5.发展完善中药的理论基础:如前所述,归经学说的正式形成是在较晚的元明时期。大概在千百年来的临床实践中,诸贤先哲尽管运用了中药的寒热温凉、补泻阴阳等药性理论,解决了临床上的诸种问题,但仍有不足之感,因为疾病的发生,总有个部位的问题,也就是寒热温凉补泻只解决了药物功能的一个方面,对于疾病的发生部位——脏腑经络没有直接的联系,归经学说应运而生补充了它的不足,解决了这个定位问题。同时也提示了诸多同类性质的药物,由于归经之不同,其治疗效用也就随之改变,体现了药物同中之异,即普遍中的特殊性,使临床用药的选择更为精细了。如黄连善清心火,黄芩善清肺火,龙胆草善清肝火……等,就是基于归经学说而形成的。所以说中药理论中的性味说有其重要意义,而归经学说恰好是中药理论的发展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用药不知脏腑经络,开口动笔便错”,就是对中药归经学说的正确评价。

三、问题讨论

归经学说是对中药理论的发展和补充,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有实践意义,但它未必尽善,至少有三点仍需讨论。

1.归经不统一:从古到今,不仅对归经学说认识不一致,就是同一味药,其归经在各书的记载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每味药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临床医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药物的疗效,并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加以总结,所以就产生了同一味药而归经不同。这说明了药物功能作用的多样性,也说明了我们的观察方法、标准还不统一,因此对同一事物做出了不同的结论。这对研究中药的性能,总结临床疗效不会没有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纠正了一些错误的归经,也就可能有新的归经被发现而补充了进去。归经不统一的第三个原因,可能和中药的品种混乱有关。因为中药中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这当然很容易产生张冠李戴的错误,因而使归经也产生了混乱。由此来看澄清中药的混乱品种,是很有意义的。

2.一药归多经:据文献记载,一药归数经者并不少,我们统计了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1978年版)中,一味药归3个或3个以上者就有161味,约接近总数的1/3。当然也可以说归经多是一药有多种功能的表现,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中药的选择性不高,或作用不专一,这也可能是中药起效慢,作用缓弱的原因所在。所以如此,也可能是对其作用实质没有深刻的认识,尚未揭露其本质的一环,至少部分药物或部分作用是这样的。当然事物总是有它的另一个侧面,正因为中药的选择性不高,其疗效的产生可能不是直接作用,而是由于药物作用于多个系统,而发挥综合的治疗作用,不是“绝对地纠偏”,而是通过多个系统的调整来纠正阴阳的不平衡,所以中药副作用少或轻。

3.归经的现代研究与问题:归经是药物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药物的内在规律,这种对人体特定部位有识别的选择性治疗作用,现代药物学也有类似的理论,最使人感兴趣的是归经与受体学说,很有相似之处。现代药理学的受体学说认为,药物所以发生治疗作用,就是由于药物的某种成分在胞膜上可以与药物发生作用的部分——受体,发生了某种化学变化而产生治疗作用的,不同的药物发生反应的受体也不同,因此药物就有了某种选择作用。D.R.Waud对受体学说的认识,可作为这种关系的一个注释,他认为一个药物本身适合于受体的能力,依赖于药物和受体二者的结构、构型及构象的性质。它似乎有某些内在的相象和联系,这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必须指出的是,由于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不同,因此不能完全用对号入座的方法来研究归经问题,例如黄连能归心经,就测定用黄连后,心脏中黄连素的含量来证明其归心经;黄芩归肺经,就测定肺中黄芩甙等。虽然这种方法是目前常用、比较容易做的方法之一,但很清楚,这与中医对心肺的认识是有相当距离的,至少说是对中医理论还未完全了解,或不了解其实质的一种思维方法。因此,中医药学研究的方法学问题,是值得大大深入地探讨,并应投入很大力量的一个课题,否则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开拓实验方剂学的中医药学家王世民》。王红梅 施怀生 王永吉 整理
2
本条ID:14041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