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营血证候辨析心得

王氏临床工作40余年,对于外感温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学术思想体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善于运用现代哲学思想及逻辑方法驾驭中医理论,科学指导临床实践。临诊时以中医脏腑气血及寒热虚实为理论核心对疾病进行总体分析,根据临床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各种辨证体系,严密辨证分析,理顺局部和整体关系,分清标本、轻重、缓急;详察兼证夹证,区别新疾宿恙。把握重点,照顾全面,据证制方,灵活化裁。

综合运用各种辨证方法,各取所长,不持成见,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临床思维程式和严密的辨证推理方法。主张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在辨治上应互相渗透贯通。认为温病蕴热化毒、伤阴动风、酿痰致瘀等病机与杂病有共通之处;温病之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滋阴熄风、清心开窍等治法同样可广泛应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同时,内伤杂病脏腑病机学说、气血津液病机学说也可作为温病辨证的理论基础,并经实践检验证实,这样既有利于开拓温病辨证思路,又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强调辨证施治为中医治病之本的同时,主张临床诊病须明确西医诊断,弄清疾病在各个阶段的关键病理环节,正确分析其病理演变趋势,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辨证施治,方能使中医治疗更加准确无误,有的放矢。这样寓辨证于辨病,辨病又结合辨证,两者有机结合,统一治疗,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治病用药,深解先贤制方之理,师古而不泥,加减灵活,进退有度,得心应手。选药组方尤重视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以优化组方结构。同时善于结合实践经验,创制疗效卓著的新方和效方。临床不仅对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运用独有心得,而且对于病毒性高热、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急慢性肾炎、老年性痴呆、糖尿病等病均有独到诊疗经验和方法,得到同行专家很高评价,值得后学者学习效法。

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学理论的核心,它既是分析病机的理论基础、区分证候的大纲要领,也是识别传变的重要准则和确立治法的主要依据。临床如何准确地运用卫气营血理论指导温病的辨证,王氏有其独到心得。

一、卫分证辨证

卫分证是温病初起常见的证候,它既有病情较为单纯而易于辨析的一面,又有证候表现缺少特异性,寒热属性有时区别不明显而易于混淆的一面。临床辨识应把握。

1.注重寒热表现,明确病程阶段:王氏认为辨识卫分证必须紧紧抓住发热恶寒这一特异性临床表现,温病初起的发热是卫气被邪所遏,郁而偏胜,不得外越所致;恶寒则是卫气郁阻,肌肤失于温煦使然。两者看似属性相反,本质皆是温邪袭表所引起的卫气功能失调的体表具体反映。当然,发热恶寒也非绝对就是卫分证的表现,尚要结合病程的阶段考虑,卫分证一般出现于温病之初期,若寒热出现于病程中、后期,除非重感外邪,大多不属于卫分证范畴。临床如肺炎、败血症等患者在高热的同时往往还可出现明显的恶寒,甚至剧烈寒战,此时就不能一概视为卫分证。

2.区别寒热属性,排除风寒外感:温病卫分证与风寒表证性质有寒热之别,但因均属表证范围,见症又有类同之处,临床易于混淆。王氏体会除了根据寒热的轻重、口渴与否、咽红肿与否、舌边尖是否红赤以及脉象浮数抑或浮紧等相似症状的分析比较外,还应注意五辨:辨口气,患者自觉口气热或燥者为风热,自觉口中和(不热)或凉者为风寒;辨鼻气,患者自觉鼻燥,所出之气热者为风热,鼻无燥热感或凉者为风寒;辨鼻涕,鼻涕易出且清稀者为风寒,鼻涕稠浊而自觉热者为风热;辨面色,面白唇青或肤起栗而恶寒甚者为风寒,虽恶寒明显而面白唇红者为风热;辨小便,患者自觉小便微有热感者为风热,无热感而清长者为风寒。这样即可从病因上分清表证的寒热属性,从而确立卫分证的诊断。

二、气分证辨证

气分证是温病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证候类型和发展阶段。它不仅持续时间较长,而且病情复杂多变。实践证明,临床“把好气分关”是治疗温病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其前提则在于对气分证进行正确地辨证。王氏体会辨析气分证应掌握以下要点:

1.明确病位重心,区分具体证型:温邪深入气分后,每因病邪的轻重、性质不同和机体的反应性的差异而作用的部位有所区别,从而在病位重心及证候表现上出现不同类型,常见的如热壅肺气、热郁胸膈、热郁少阳、邪留三焦、热盛阳明、热移大肠、热结膀胱以及湿困太阴等。这些不同的证候类型虽同属气分范围,但其病位不同,病机亦有异。临床辨析,除了要掌握它们的共同见症即发热、口渴、苔黄、脉数等气分证的基本特点外,还必须掌握反映多种不同证候类型病位重心的特有征象,如咳嗽、气喘等肺经见症,腹满、便秘等腑实见症。临床只要掌握了它们的各自特点,就能正确分析证候的异同。

2.分清气分里热外蒸、内郁的不同态势:气分里热证从其邪热所表现的态势看,一般可分为里热蒸腾于外和里热郁闭于内两类。分清气分里热的不同态势,是治疗决定使用辛寒清气及苦寒清热等不同清气法的前提和依据,同时对掌握证候的传变趋向也有重要意义。临床区别的关键是,里热蒸腾于外的多见体表壮热、面红目赤、大汗大渴、脉象洪大等症,而里热郁闭于内的则见发热、口苦、心烦、溲赤等症。两者相较,前者体表热势壮盛,并见面赤大汗、脉象洪大等邪热蒸腾之象;后者体表热势及蒸腾之象虽不及前者为甚,但里热内郁之象较显著,故见心烦不宁、口干溲赤等郁火症象。

3.辨察有无痰湿兼夹:气分证虽以热盛伤津为基本特点,但在病程中亦可产生兼夹痰湿的情况,特别是在邪热流连气分不解的情况时尤易见到。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强调:“凡视温证,必察胸脘,如拒按者……多夹痰湿。”故临床辨析气分证候,特别是病邪流连气分较久时,注意审察有无痰湿兼夹征象,如寒热起伏缠绵、胸闷咯痰、脘痞呕逆、舌苔粘腻等,实为临床正确施治的一个重要环节。

4.掌握传变趋向,注意动态观察:气分证是温病过程中正邪处于剧烈交争状态的一个阶段,是病情发展的转折点。热盛气分,邪正交争,如正能胜邪,热达腠开,邪从外解,则病情即可中止发展而趋向缓解;反之,如正不胜邪,邪不外解,则势必内陷而深入营分血分,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基于这一点,王氏强调临床辨析气分证候,不仅要明确其证候性质,而且要密切注视证候的动态变化,特别要审察有无邪热内传的征象出现,如邪热传营的斑疹隐隐、心烦不宁、舌转红绛;热盛动风的手足震颤、两目直视等。同时还要注意有无正气外脱征象可察,如汗多肢冷、神倦息促、面白脉微等。通过动态观察,掌握了证候的传变趋向,就可以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为截断其传变发展提供依据。

三、营分证辨证

热入营分,是温病病势进退的又一枢机时刻,进则深入血分,耗血、动血,甚至阴竭阳衰而转危;退则犹可转出气分,邪却正复而向愈。因此,营分证治疗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早发现营分证。因此,王氏强调辨证时应注意:

1.辨先兆,握机于病象之先:即善于把握气分证向营分证转变过渡阶段所出现的带有营分证信息的某些症状和体征,亦即在一派气分邪热炽盛见症的同时,出现一些邪热已经或将要传入心营的表现。临床辨析应抓住以下四方面:

①热型。一般而言,邪在气分阶段可见往来寒热、壮热、日晡潮热、身热不扬等;营分证的主要热型为身热夜甚。若温病气分阶段,其发热逐渐出现入夜尤甚的趋势,则可能预示邪毒已渐入营分,营阴被灼。

②神志表现。从临床而言,若气分证患者心烦不宁进行性加剧,或夜甚无寐,间有谵语,日轻夜重,甚至闷瞀异常者,则提示邪渐入营,心神被扰;在此基础上若有昏迷倾向者,则提示营分邪热有内闭心窍之势,为火毒较重,病势深入的表现。

③舌象变化。一般而言,温病气分阶段舌质部分呈红色,多局限在舌的边尖部位,且多罩有苔垢,若一旦出现全舌纯红,苔垢逐渐消失,或红舌进行性加深,即预示邪热已经深入,营分已经受累,故将红舌定为“邪渐入营分的标志”。若红舌进一步加深,变为绛舌,则反映营分邪热已经炽盛。

④参照微观指标。王氏认为临床除了应立足于宏观辨证方法之外,还须借助现代科学手段,以冀更准确、更及时地把握营分先兆表现。根据近年来有关卫气营血实质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临床诊疗实际,提示免疫学指标(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红细胞免疫)、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血液凝固功能的改变,可作为营分证先兆表现诊断的参考指标。

2.测转归,立足于神志斑疹:王氏指出,从营分证的转归看,透则可转气,入则动血,陷则闭阻心包。故对神志异常和血络损伤的动态变化,更要特别重视,并及时予以治疗。一般而言,邪初入营,热势尚不太甚,神志方面多表现为心烦不宁,夜甚无寐,故清营汤中有犀角、黄连清心凉营;随着营热炽盛,心神被扰程度加剧,神志见症就相应加重,可出现躁扰不宁,时有谵语之象,治当在清营汤的基础上,加入石菖蒲、郁金、莲子心、连翘心等清心开窍宁神;若进一步由时有谵语发展为时时谵语,并有昏迷倾向,意识逐渐丧失,即提示营热已有内闭心窍之势。

此时,急当用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以清心开窍醒脑。

营分证可出现斑疹,是营热外窜血络的结果,但非必具之症。且此时仅是部分机表的血络损害,程度尚轻,故仅是隐隐可见,远不如血分证显露稠密,此即营分证虽见斑疹而一般不归属于血分证的道理所在。但随着营热的炽盛,血络损害的加重,若斑疹由隐隐渐转显露,分布由稀疏渐见稠密,就提示营分邪热已渐入血分,有广泛的动血出血之忧,治当在凉营泄热的基础上,加入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凉血散血之品。总之,营分证既可是热闭心包的前期阶段,也可是血分证热盛动血的前期阶段,观察神志和斑疹的动态变化,实是掌握其病机演变趋向的关键所在。

四、血分证辨证

血分证以血热炽盛,耗血动血,血脉瘀滞,精神错乱为基本病理特点,临床诊察当注意:

1.明确出血部位:出血见症是血分证的主要临床特点,但其具体表现则不尽相同,除可表现为全身性广泛出血外,还往往因病种的不同、病位重心有异,而伤络动血的部位有别,从而出现不同部位的出血见症。如暑瘵咯血乃因热毒过盛,络伤血溢所致;春温斑疹紫黑稠密,不仅血热毒盛,还兼有瘀。据现代研究,钩体病肺大出血型,其凝血机制正常,而暴发型流脑的瘀点、瘀斑,DIC则是其主要病理基础。因此辨析出血部位,不仅有助于明确病位所在,分清病证类型,而且对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提高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辨析血脉瘀滞程度:热入血分在形成热盛动血的病机变化过程中,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瘀变化,故在辨治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及时消除这一病理因素,否则便会加重动血的变化而致出血难止。因此,王氏强调必须辨识血分证血脉瘀滞状况及其程度,其要点为:

①舌质深绛而紫,或舌体某一部位见瘀班、瘀点,或舌下静脉曲张瘀血;

②斑疹显露,色泽紫黯或紫黑;

③出血紫黯,或有瘀块,或反复出血而治以凉血止血之剂不效者;

④神志异常,喜笑怒骂,如狂发狂者。

临证一旦见有瘀血征兆出现,就当及早投以化瘀之品。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外感内伤俱擅的温病学家王灿晖》。马健 刘涛 翟玉祥 整理
2
本条ID:14037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