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作为一个疾病的名称早在《内经》中就有了记述,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太阳司天之政……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温病乃作。”《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又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温病是春季发生的一种疾病。后世不少医学著作对此均有论述,如《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温病、有热病、有湿温。”把温病作为伤寒中的一种疾病,与中风、伤寒、湿温、热病并列。汉代《伤寒论》则把温病作为伤寒的一种变证。
宋代郭雍在《伤寒补亡论》中又把温病作为春季多种外感疾病的总称,其中又有新感、伏邪、疫疠之分。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了温病有九: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近代温病学论著则把温病作为多种急性外感疾病的总称。由此可见,在《内经》时期,温病主要是指春季的伏气温病,以后其概念的外延逐渐扩大,包括的病种越来越多,但却始终缺乏准确揭示温病概念内涵的论述。
王氏在长期的理论研究中,分析、总结了前人诸多认识,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给温病下了一个比较科学准确的定义:“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以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特征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这一定义不仅明确了温病的范围,更主要的是强调了温病的本质,突出了其内涵,弥补了前人论述上的不足。王氏认为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其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症,病理特征是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指出“热象”和“伤阴”是温病的基本病理属性,各种温病尽管致病原因有所不同,发生季节各异,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都具有上述基本属性,尤其是在温热类温病中表现得更为显著。“热象”是指在温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系列邪热之象,其实质是温邪作用于人体后所产生的多种病理变化和临床征象,在外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发热以及伴随的阳热见症,如舌红苔黄、脉数、烦躁口苦、面赤气粗等。在内主要表现为脏器的功能不调和实质损害,如肺热壅盛、肠腑热结等病理改变。“热象”的产生是邪热作用的结果,而邪热这一病理因素贯穿于温病的始终,并且对温病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病理变化以及温病过程中的危重证候如动风抽搐、窍闭神昏、斑疹出血、阴阳厥脱等的主要病理因素都是邪热,因而“热象”这一邪热的标志在温病过程中既普遍存在,又非常明显,而且占有重要的地位,故王氏以“热象偏重”来高度概括温病的这一病理特性。“伤阴”与邪热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邪热亢盛必然耗伤人体的阴液,邪热愈重,阴伤愈明显,在温病的各个发展阶段,伴随着邪热的存在都有程度不一的阴伤现象,特别是在温病的后期阴伤的表现尤为突出,所以王氏提出“伤阴”也是温病的基本病理属性。由于“热象”与“伤阴”都以邪热为病理基础,故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热象”能加重“伤阴”的程度,“伤阴”能助长“热象”之势,且在温病过程中“热象”与“伤阴”往往同时并存。湿热性质的温病初起虽以“湿象”为主,“热象”和“伤阴”的表现常不明显,但在病变的发展转化过程中,“热象”逐渐加重表现为湿从热化,由湿重于热发展到热重于湿进而湿热化燥,这一过程即是“湿象”逐渐消失,“热象”和“伤阴”之象日益显著的表现。
在概括指出温病“热象偏重”和“易化燥伤阴”病理特征的基础上,王氏又进一步具体提出了温病的特点,并加以详细的论述,认为各种温病在致病因素、传播形式和临床表现等方面有着诸多相同性和普遍性。温病之所以不同于风寒性质的外感,更不同于各种内伤杂病,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温病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多数温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以通过口鼻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四季气候的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可影响温邪的形成和传播,从而导致温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域性。温病的发展多数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由实转虚,有一定的发展趋向和过程,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人体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因而温病的病理演变有明显的规律性。温病的临床表现有特殊性和共同性,一般起病较为急骤,变化较多,传变较快,病情较重。各种温病自始至终都以发热为主要症状,而且在证候表现上较为突出的是热象偏重,同时并具有明显的阴伤见症。易内陷生变是温病临床表现的又一特点,在温病过程中,若病邪较盛,正气不支,邪可内陷而发生各种变证、危证,如病邪深入营血、热盛动血,可导致肌肤斑疹或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病邪内陷手足厥阴则可引起动风痉厥或闭窍神昏、邪热内陷、正气外脱,则可引起气阴外脱、阳气暴脱、内闭外脱等。
温病是多种外感疾病的总称,究竟哪些外感疾病可以归属温病的范围?王氏认为:外感疾病根据其病理性质的属寒属热可分为寒性外感疾病和热性外感疾病二大类,其中温热类外感疾病都应归属于温病范畴,许多寒性外感疾病当其在传变过程中寒邪从热而化,病理性质由寒转热后,也可表现出温病的特点,因而温病所包括的病种是很广泛的。关于温病与西医学疾病的关系,王氏认为:许多急性传染病都可归属于温病的范畴,但是温病不等同于传染病,因为温病概念的确立,主要依据其病理特征和临床证候特点,而不简单地看其是否具有传染性,多数温病具有程度不同的传染性,但也有不少温病没有传染性,同样有许多传染病因其不具有温病的特性而不属于温病的范围,即使同一种传染病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时可归属于温病的范围,有时则不能归属于温病的范围。如病毒性肝炎在其急性发作期有发热、黄疸等“热象”时多可归属于温病;而在其慢性缓解期病人以全身衰弱为主要表现时则不能归属于温病。所以,王氏提出温病主要与西医学中三类疾病有关:一是具有温病特点的多种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二是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等;三为少数非感染性疾病,如中暑、夏季热、亚急性变应性败血症等。
学科基本概念的更新和补充,必然伴随着学科的发展和进步。王氏对温病概念的论述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科学而又全面、深刻,不仅界定了温病的范畴,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温病的本质,强调了温病具有“热象偏重”和“化燥伤阴”两大基本病理特征,从而改变了前代医家只论及温病概念的外延,未揭示温病概念内涵的局面,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温病学的学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