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提出“无病防病,有病养病”的中医养生观点,并总结了“防病养病三调”法。“三调”指的是调心神、调气、调身。
《内经》曰:“神者,正气也”,“五谷之精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生之本,神之变也”,“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并曰:“心主脉,脉舍神”,“气血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故历代医家对调心神都极予重视。《内经》对调心神及其意义也有这样的论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施氏善解病家之忧,每每遇及病家烦恼之时,总是循循善导,并常根据脏腑虚实而选入加用甘麦大枣及柴胡逍遥之类,意在和解疏理。
《内经》对精神因素与“气”之关系也作过精辟的论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如“气伤脏,乃病脏”也。故施氏对调气与调心神一样予以重视。清代何梦瑶在《医碥》中有过这样论述:气根于肾,主于肺,藏于肾,泄于肝;升系肝,降系肺,动系心,静系肾;而其藏泄、升降、动静无不关系到脾。施氏参综各家之说,将调气归纳为“调摄脾胃,升清降浊”。
中医的调身,强调了人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人类更合理发展自身,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施氏积数十年调身心得,汇辑成“养生十二法”:静心,洗脸,梳头,擦颈,旋颈(米字功),甩手,转腰,蹲髋,磨膝,揉耳,搓上肢,摩胸腹。《吕氏春秋·尽数》中曰:“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致矣……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锔为聋,处目则为蔑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胀为府,处足则为痿为蹶。”由此可见,施氏“养生十二法”对养生调身预防气郁致病致残极为有益,其融形、意、气三结合,不失为养生调身的心验。
“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只要坚持心身一致,恬淡虚无,定能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