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治包括了扶正与祛邪两方面。“治”,是治病,是针对气、血、痰而治其标。“治标”,体现在“治”的“微分”化,即治气、血、痰的过程中,不断仔细全面地观察其“症”的微小、微细的变化,在用方、用药、用量上尽随其变而变的方法。再举颈椎病初诊时,咽喉肿痛者之例,方中选用银花、板蓝根等,以后随着咽痛逐渐缓解,其药味药量也逐渐减少。再如脊髓型颈椎病便秘患者,初诊时多属腑实而先用生军涤下通肠,以后演为津枯排便不畅,而必用肉苁蓉润肠通便。
“调”,是调正,是调脾肾,是调其本。“调本”体现在“调”的“积分”化,即调脾肾的过程中,以治疗量积累到某一极限状态时表现出来的“血气和、营卫通”的人体最佳形式。施氏大量采用了这一方法,在冬至前后为脾肾亏虚病人处膏滋方,来年春天,患者都反映其心神、身体状况明显好于去年。
治与调,相辅相成,互联互补。治与调的结合,是“微”与“积”的结合,是对疾病由症状治疗到求本治疗的发展过程,施氏临诊也常在治标阶段引入调本机制,在求本治疗中加入对症治疗药,使治与调有机有序地结合,寓治于调,寓调于治。例如,有颈椎病后期肝肾不足患者,常用地黄饮子加黄芪、当归、三棱、莪术等,在调补肝肾时,行气活血。
张景岳说:“凡有气不正,皆赖调和。”调治结合就是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其目的是使患者恢复阴阳平衡,使五行处于协调状态,使其气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