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指出对伤科杂病中夹杂证的辨证论治之要不在“杂”,而在“夹”,重在调本。夹杂证中不但有脏腑病,还有夹气血痰为病及外感内伤夹杂病。
伤科大家石幼山曰:“凡初损之后,日渐由实转虚,或虚中夹实,此时纵有实候可言,亦多为宿痰也;而气多呈虚象,即使损伤之初,气滞之时,亦已有耗气之趋向。”故他提出“以气为主”,着眼一个“虚”字。薛己在《正体类要》中也指出:“若肿不消,青不退,气血虚也……用补中益气汤。”石幼山注释此说时指出:伤损之后,实证阶段较短,虚证阶段则相对甚长,故他理伤取攻逐之法是取其变,用补益之法方为本。但临诊虽可灵活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总以温补脾肾为主。《灵枢·决气》篇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说明了脾胃的功能正常可以使皮肉筋骨均能得到温养灌注。而肾主骨,为先天之本,因此,取益脾健运以促资化、滋补肾元以壮骨生髓的治法,可使耗损之气复元。故伤科杂病,重在调本,调其脾肾为关键,其源就在此说。
施氏在解释夹杂证辨治时指出:伤科杂病有虚实夹杂兼证,也有合病并病,如辨杂而无绪,治亦无法可依。夹,是研究和探讨证与证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出其病因病机,治疗主要病证和病证的主要方面,有理有法有绪地治愈疾病。故曰:论治夹杂证,其要在“夹”,不在“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