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某某,女,60岁,台湾人,1991年6月7日初诊。患者全身关节肌肉红肿酸痛,伴反复发热一年,曾住台湾某医院,诊断不明,经用激素等西药治疗,症状反复发作,并先后求诊于北京、安徽等地,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1991年5月25日住厦门国际中医培训中心,给予激素及白虎汤类方等中西药,症状未见好转,乃请会诊。
视患者形体虚胖,面色潮红,发热(T39℃~40℃)并伴周身关节肌肉疼痛,尤以双肘及膝关节为剧,红肿行走不利,双下肢皮肤红斑,不痛不痒,口渴不欲饮,大便硬结,小便短少,舌质红,苔薄黄腻,脉细数。实验室检查:白血球31.6×109/L,血沉54mm/h,抗“O”>500u,血培养阴性。盛氏诊为邪热久羁,气阴两虚,湿毒蕴结三焦。拟予养阴透热,扶正祛邪,以引邪外出。处方:
(1)高丽参5克,水煎送服紫雪丹4克;(2)青蒿鳖甲汤加减:
青蒿10克(后下)、黄芩10克、丹皮10克、鳖甲20克、生地20克、知母20克,水煎服。
并嘱激素开始减量。
二诊:服药6剂,高热已降,T38℃,余症均减,脉舌同上。药已对症,乃守上法。处方:
(1)续服。(2)上方加蒲公英、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各15克,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连服一周。
三诊:激素已停服,体温降至37.4℃,双下肢皮肤红斑消失,左下肢仍抽痛,口不干,大便溏薄,小便增长,舌红苔黄腻,脉细滑。血检:白血球1.68×109/L,血沉30mm/h,抗“O”<500u。
邪热渐退,正虚未复,湿浊盘踞经络,宜养阴清热、化湿通络以防死灰复燃,改用宣痹汤化裁。
处方:
防己10克、栀子10克、蕲蛇10克、蚕砂20克、生地20克、知母20克、大青叶20克、板蓝根20克、滑石30克、苡米30克、蜈蚣3条、全蝎3克,水煎服。
并嘱原处方(1)续服。
四诊:体温已降至正常,左下肢抽痛亦减,精神转佳,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血检均正常。继予参苓白术散化裁以巩固疗效。随访一年。病情未再复发,病告愈。
评析变应性亚败血症属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隶属于中医温热病范畴,多责之热毒充斥三焦,累及营血而成。盛氏根据患者临证表现,诊为气阴虚,湿毒蕴结三焦,投予高丽参炖汤送服紫雪丹以扶正祛邪。考高丽参性味甘温微苦,功能补气生津以扶正,伍以紫雪丹清热解毒以祛邪,二者合用寒温并举,益气与清热同进,使正气盛而导邪热外泄,乃标本同治之良法。徐灵胎治毛翁上实下虚之痰喘病,以汤药送服人参块,有异曲同工之妙。伍以青蒿鳖甲汤养阴清热。二诊后,邪热渐退,阴虚未复,湿毒盘踞不化,治宜养阴化湿。盛氏认为,阴虚夹湿之症,临证处方用药最当谨慎小心,务使养阴而不助湿,燥湿又不伤阴。清·张石顽尝云:“若用风药胜湿,虚火易僭上,淡渗利水,阴津易于脱亡。专于燥湿,必致真阴耗竭,纯用滋阴,反助痰湿上壅,务使润燥合宜,刚柔协济,始克有赖。”三诊起即投予吴鞠通的宣痹汤化裁,方中去半夏辛燥伤阴之味,佐以生地“取其性凉而滑利流通”;知母“滋化源之阴”;全蝎、蜈蚣、蕲蛇以搜风通络;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共奏养阴清热、化湿通络之效。阴津复,湿热清,经络通,病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