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合治痹症十法

痹症乃顽固性疾病,有的病情缠绵数十年。对痹症的治疗须突出辨证论治,并结合内外夹攻,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盛氏治疗痹症采用十法。

一、祛风宣痹法

适用于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等表症,舌苔薄白,脉浮,症属行痹者。常用药物有:防风、羌独活、细辛等,尤喜用防风、细辛。防风性味辛甘温,功能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李杲说:“防风,治一身尽痛,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也。”细辛性味辛温,《本草经百种录》说:“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现代药理研究:二药均有解热镇痛作用,而细辛的镇痛强度与安替匹林相似。

临证尚根据痹症所涉及的部位加减,头部加羌活、藁本;项颈部加葛根;上肢加桑枝、桂枝;下肢加一条根、牛膝;胸背部加郁金、枳壳;腰部加续断、狗脊。

病例:周某,男,29岁。手脚关节游走性疼痛一年,加剧二月,二周前咽痛、齿痛,口腔溃疡,口干,纳少,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证属行痹,投予祛风宣痹,清热通络。

处方:

桑枝2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连翘10克、黄芩10克、细辛3克、薄荷4克、甘草4克、生姜3片。

服药3剂,咽痛、齿痛已愈,手脚关节疼痛减轻,于上方去连翘、生姜加秦艽10克,续服6剂,诸症均失。

二、散寒逐痹法

适用于关节疼痛较剧烈,痛有定处,遇寒加剧,不可屈伸,痛处皮色不红、不热,苔白滑,脉弦紧,症属痛痹者。常用药物有:桂枝、川乌头、花椒及三虫丸(自拟方:全蝎20克、蜈蚣10克、蕲蛇30克,与大米共炒微黄,去大米,研细末,装入胶囊,每粒0.5克,每次服4粒,一日服3次)。盛氏喜用桂枝、花椒,乃因桂枝不仅擅长发汗解肌,更具温经通脉。《本草疏证》说:“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花椒辛温,除温中散寒之功外,其除寒湿,止痹痛之力尤著,《本经》云“达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

病例:郑某,男,60岁。膝踝关节疼痛10余年,四处求医,效果不着,几失信心。近半年症状加剧,行走不便,由其子偕行求治。视患者颜面浮肿、黧黑,双下肢呈凹陷性浮肿,尿频量多,大便溏薄,神疲纳少,口不干,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紧。证属寒痹,治宜温经散寒,逐痹止痛。

处方:

制川乌10克、防己10克、当归10克、黄芪20克、赤小豆20克、花椒8克、羌独活各6克、细辛6克、甘草4克,水煎服。

并嘱配服三虫丸,每次4粒,一日3次,外用自拟风湿驱痛膏(方见后)贴患处。

经内外并施,一周后,疼痛锐减,浮肿渐消,于上方去细辛加苡仁、白芍各15克,又服半个月,肿消痛止,行走自如,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三、清热胜痹法

适用于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痛不可触,活动不利,小便短赤,大便坚或秘结,舌苔黄燥,脉滑数,证属热痹者。常用药物有:忍冬藤、地龙干、石膏、知母等。盛氏喜用忍冬藤、地龙干,二药均性寒,具清热通络之功。《医学真传》云:“夫银花之藤,乃宣通经脉之药也,通经脉而调气血,何病不宜。”《纲目》说地龙“性寒而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唯二药性味平和,对热痹者须用较大剂量,一般为15~20克。

病例:殷某,男,55岁。二月前着凉后,右手肘关节红肿疼痛,触之灼热,活动受阻,口干纳差。证属热痹,治宜清热化湿,疏风通络。

处方:

忍冬藤30克、桑枝20克、地龙干20克、石膏20克、滑石20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羌活6克、乳没各6克、甘草4克,水煎服。

6剂后,肘关节疼痛减轻,然局部仍红肿痛,二便通畅,舌脉同上,上方去石膏加蚕砂15克,防风6克、续服10剂,诸症均失。

四、化湿除痹法

适用于关节重着,肿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肢体困重不舒,舌苔白腻,脉濡缓,证属着痹者。常用药有:蚕砂、秦艽、苍术、苡仁、海桐皮等。盛氏喜用蚕砂、秦艽,二药除能祛风除湿外,尚有和血活血之功。《本草求原》云:“蚕砂为风湿之专药,凡风湿瘫缓固宜,即血虚不能养经络者,亦宜加入滋补药中。”《本草正义》说:“秦艽,约而言之,外通经隧,内导二便,是其真宰,而通络之功,又在理湿之上……仍与防风、羌独等味异曲同工耳。”现代药理研究:蚕砂含多量维生素B及13种氨基酸;秦艽具有抗炎作用,其所含的秦艽碱甲能减轻鼠的“甲醛性关节炎”。

病例:刘某,女,51岁。自诉手脚关节及背部疼痛,尤以右肩及肘关节为甚,晨起手指关节肿胀,屈伸不灵,肢体沉着困重,神疲倦怠,腰酸,纳差口粘,小便浑浊,大便溏薄,一日1~2次,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证属着痹,法当健脾化湿,祛风通络。

处方:

秦艽10克、防己10克、桑枝10克、苍白术各10克、蚕砂20克、苡仁20克、茯苓皮30克、滑石30克、甘草4克,水煎服。

并嘱以自拟外用蠲痹方(方见后)炒热敷患处。

服药10天后,肩及肘关节疼痛锐减,肢体轻舒,尿长色清,然仍困倦,纳少,于上方去桑枝、滑石加党参、砂仁各10克,以增强健脾理气之力,续服半个月,诸症均失,纳增神旺。

五、利水渗痹法

适用于着痹患者,而水湿潴留,颜面及四肢浮肿,肢体肿胀困顿,大便溏薄,舌淡体胖齿印,苔厚腻或滑,脉沉滑或沉细。常用药物有:赤小豆、防己、桑枝、茯苓皮、猪苓、泽泻等。盛氏喜用赤小豆、防己、桑枝,三药祛风除湿外,尚有利水之功。《食性本草》说赤小豆“坚筋骨,疗水气”;《长沙药解》云“手足挛急,关节肿痛之症,悉宜防己”;《本草备要》说桑枝“利关节,养津液,行水祛风”。现代药理研究:汉防己总碱及甲素、乙素、丙素均有镇痛作用,其中甲、乙素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均有一定消炎作用。

病例:吴某,女,52岁。患者形体虚胖,双下肢酸痛麻木,浮肿按之凹陷已2~3月,腰膝酸软,纳呆寐差,尿频数量少,大便不实,舌淡胖齿印,苔白厚,脉沉细。证属脾失健运,水湿潴留阻络,治当健脾利水,化湿通络。

处方:

桑枝20克、黄芪20克、桑寄生20克、赤小豆30克、茯苓皮30克、防己10克、苍白术各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甘草4克,水煎连服半个月。

溲清便实,纳增寐酣,左下肢肿痛顿减,浑身自感轻松,继以济生肾气丸以巩固疗效。

六、活血蠲痹法

适用于痹症日久,瘀血内停,关节疼痛顽固不愈,入夜尤甚,或关节肿大变形,活动不灵,或局部青紫瘀斑,面色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斑,舌腹静脉怒张或腭粘膜征阳性,脉沉细涩。常用药物有:乳香、没药、桃仁、红花、三七、穿山甲等。盛氏喜用乳香、没药及穿山甲。盖乳香、没药皆入肝经,均具活血散血、消肿止痛之功,临证二药多相辅为用。近贤张锡纯说:“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又善治风寒湿痹,周身麻木,四肢不遂。”穿山甲善搜风活络,“除风痹强直疼痛,通经脉”(《纲目》)。张锡纯说:“穿山甲,味淡性平,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病例:裘某,女,55岁。臀部连及下肢疼痛两年,时发时辍,入夜尤甚,麻木不仁,腰酸痛,屈伸不利。经肌阻抗血流图检查:双下肢血管痉挛,供血不足。舌红晦瘀斑,苔薄白,舌腹静脉征Ⅱ度,脉沉细涩。证属气虚血瘀,络道不畅,治宜益气活血,通络祛瘀。

处方:

黄芪20克、桑寄生20克、穿山甲15克、鸡血藤15克、赤芍15克、当归6克、桃仁红花各6克、乳香没药各6克、甘草4克、水煎服。

嘱配服三虫丸,每次2粒,日服3次。

服药10剂,疼痛均减。嘱以圣愈汤送服三虫丸,每次1粒,日服2次,再服半个月,病情稳定,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七、温经通痹法

适用于寒湿、痰凝瘀滞络道,经脉循行不畅,症见肢节挛痛,不能屈伸或局部麻木不仁、冰冷不温,患部漫肿,不红不热,或兼有咳痰稠粘,舌淡胖苔白滑,脉沉滑或细紧。常用药物有:附子、白芥子、鹿角霜、炮姜等。盛氏喜用附子、白芥子。因附子辛甘热,具有回阳温经,散寒除湿之功。《本草汇言》云:“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疾,通关节之猛药也”。白芥子辛温,功能温中散寒,通络止痛。陶弘景言“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现代药理证明,白芥子能使肢血管显著扩张,对甲醛性及蛋清性踝关节肿有明显的消炎作用。附子有毒,虽经炮制后毒性减弱,如用量较大,还是应先煎为妥,每剂用量一般在6~10克。

病例:谢某,男,38岁。双下肢僵硬不利,右脚背麻木不仁,局部皮温低下,走远路则患部肤色变苍白、疼痛,冬天加剧,经某医院检测,甲皱微循环:管袢模糊不清,红细胞明显聚集,血流速度缓慢。患部触诊趺动脉不跳,诊断为脉管炎。患者平素胸闷,痰多色白,腰酸,口不干,二便正常,舌淡胖苔白厚腻,腭粘膜征Ⅱ度,脉细涩。证属痰湿寒凝,瘀阻经隧,血脉运行不畅,治宜温经化湿,益气通痹。

处方:

黄芪30克、鹿角霜30克、桂枝10克、制附子10克、白芥子10克、赤白芍各10克、炮姜6克、甘草4克。

水煎送服三虫丸,每次4粒,一日3次,并嘱患部外敷自拟风湿驱痛膏。

双管齐下,内外治,经一个多月治疗,症状明显改善。后嘱以高丽参、鹿茸、藏红花炖血肉有情之品以调养而病愈。

八、养气血舒筋法

适用于痹症日久,风寒湿邪未净而营卫气血空虚,治疗应以益气养血为主,祛邪舒筋为辅。

《类证治裁·痹症》说:“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盛氏常选用参芪益气,四物养血,尤喜用鸡血藤一药。

《现代实用中药》说鸡血藤“为强壮性之补血药,适用于贫血性之神经麻痹症,如肢体及腰膝酸痛,麻木不仁等,有活血镇痛之效”。现代药理研究:丰城鸡血藤酊对甲醛性关节炎有显著疗效。

病例:廖某,女,60岁。形体虚胖,面色不华,右侧手脚关节酸楚、麻木10余年,每于劳累或阴天时加剧,头晕,心悸,腰膝酸软,久蹲站立则目眩,纳差,夜寝惊惕,舌淡胖齿印苔少,脉细弱。证属气虚血亏,经隧失养,治宜益气养血,舒通筋络。

处方:

党参15克、黄芪15克、鸡血藤15克、熟地10克、天麻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赤白芍各10克、木瓜10克、苡仁30克、甘草4克。

连服20剂,诸症均失,嘱服十全大补丸以巩固疗效。

九、滋肝肾通络法

适用于痹症日久,肝肾虚损,筋脉为之不利而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腰酸,筋骨不利或动则关节作响等。常用药物有:桑寄生、续断、杜仲、牛膝,三药均入肝肾经,滋补肝肾,尚有通调血脉,通利关节之效。《本经逢原》说:“寄生得桑之余气而生,性专祛风逐湿,通调血脉。”《本草蒙荃》云:“川续断与桑寄生气味略异,主治颇同,不得寄生,即加续断。”盛氏认为二药同用,具有相辅相成之效。《本草经疏》说:“牛膝,走而能补,性善下行,故入肝肾,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伸者,肝脾肾虚,则寒湿之邪客之而成痹……此药性走而下行,其能逐寒而除痹也必矣。”病例邢某,女,39岁。腰骶部及左臀部连及左下肢酸痛10多年,活动不灵,不耐久立或久坐,伴头晕目眩,耳鸣,心烦易怒,月经量少色淡,白带盛,夜尿频数,舌淡红苔光,脉细弦。证属肝肾阴虚,筋脉失润,治宜滋养肝肾,煦润筋骨。

处方:

桑寄生20克、熟地20克、枸杞20克、续断10克、牛膝10克、杜仲10克、木瓜10克、白芍15克、狗脊15克、甘草4克,水煎服。

并处予自拟外用蠲痹方炒热敷擦患部。

内外并用,一个月后,诸症均减,继以左归丸常服以巩固疗效。

十、外用驱痹法

痹症每多致使关节筋络疼痛酸楚,活动受阻,常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诸多痛苦和不便。所以迅速解除患者局部痛苦,也为治痹当务之急。除可配合针灸治疗外,均配合自拟的外用风湿驱痛膏及外用蠲痹方,常收相得益彰之效。

自拟外用风湿驱痛膏:生姜汁30克,乳香、没药各10克,木鳖子(去壳)10枚,蓖麻仁(去壳)12粒,川花椒20克,樟脑10克,白芥子20克。

制法:上药各研细末,用姜汁调匀,以凡士林或粘香适量搅匀,摊膏。

用法:将膏药烤暧贴患处,12小时换1次。

自拟外用蠲痹方:归尾、红花、桃仁、赤芍、木香各15克,桂枝、香附、小茴、三柰各20克,泽兰、益母草各30克。

用法:水煎洗,每次煮沸10分钟后加白酒一汤匙,熏洗患处;或将上药捣粗末,和粗盐一斤同炒,热敷患处。每剂药可连续使用2天。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精研经典推陈出新精通气化学说的盛国荣》。柯联才 盛云鹤 整理
2
本条ID:14032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