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妇科血症,把握治疗关键

血症的范围较广,凡是血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的出血性疾患都属之。就妇科病而言,血症一般包括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吐衄、经前便血以及恶露不绝等。此外,由瘀血引起的某些病症,如痛经、闭经、产后血晕等,从广义来说,亦当包括在内,但习惯上并不列入血症的范围。兹将妇科血症的主要治法与方药及其治疗上的几个关键问题,根据裘氏的临床体验,分述如下:

一、妇科血症的主要治法

1.补气摄血法

五脏之中,脾统血。唐容川说:“其气(指脾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谓居中央畅四方者如是;血即随之运行不息,所谓脾统血亦即如是。”设若脾胃虚弱,气不摄血,流溢脉外,就会变生各种出血病症。

辨证要点:出血量多,或历久不止,色淡红,质稀,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精神委顿,食欲不振,头晕目眩,大便偏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大而无力。若失血过多,气随血脱者,证见面色白,冷汗自出,神识昏沉,四肢不温或厥冷;脉浮大无根,或细弱如丝。

常用方剂:心脾两亏,统血无权,血不归经者,宜归脾汤;中气下陷,气不摄血者,宜补中益气汤;对气虚崩漏者,裘氏经验方参芪胶艾汤效果良好;若气随血脱,出现虚脱险象者,急宜益气固脱,方用独参汤,或参附汤。

病案举例:患者罗某某,16岁,学生。1973年6月14日初诊。患者初潮月经今年一月。

开始数月尚属正常,于5月13日月经期间劳累过度,以致量多暴崩不止。门诊时面色白,头晕、心悸、腹痛,继则昏厥。检验血红蛋白仅4克%,收入住院,并输血200毫升。诊脉濡大带芤,苔薄质淡。属气不摄血,慎防阴阳离决之变。拟补气摄血,急塞其流:炒党参15克、仙鹤草30克、陈棕炭12克、地榆炭12克、煅龙牡各30克、黄芩炭4.5克、山楂炭12克、三七末1.5克(吞)、香附炭6克。3剂。

二诊:服药后阴道出血明显减少,经色转淡,腹痛已除,仍感头晕心悸。脉象转缓,重按无力。出血过多,气阴俱伤。再从原法去山楂、香附,加红枣4枚、茯神12克、石榴皮12克。6剂。

三诊:阴道出血已净,尚有少量淡黄色分泌物,夜寐不酣,心悸怔忡,面色稍转红润。脉象细濡,苔薄白。再从补气养血固涩:炒党参12克、山萸肉12克、煅龙牡各30克、石榴皮12克、炒枣仁9克、荆芥炭4.5克、红枣15克、白芨末1.5克(吞)、制远志4.5克。

5剂。

四诊:阴道未再出血,惟感乏力肢倦,胃纳不佳。脉细弱,苔薄白微腻。前方去荆芥炭,加六神曲9克、谷芽12克。五诊:选投补气健脾,诸症好转,患者要求出院。复查血红蛋白为7.5克%。继以调补脾肾,丸剂缓图,以资巩固;并嘱服药外,当宜珍摄。

按:患者系劳累过度,元气受损,致经量如崩,乃至气阴俱伤,阴不抱阳,阳不摄阴,势将阴阳离决。急拟峻补气血,固摄止崩,以防厥脱。药后症势显获转机,继以原方增删,病情逐渐好转。以后按服丸剂,以善其后。

2.清热凉血法

严用和说:“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张景岳说:“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至于产生“血热”的机理,有因心火亢盛,血无所主;有因肝经火炽,藏血失职;更有脏阴不足,虚火内动,损伤冲任,而致经血妄行。所以,同是“血热”,临床当分实热、虚热两种类型,而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

辨证要点:实热者,出血量多势急,色鲜红或紫红夹块,面赤气粗,口渴心烦,怕热喜冷,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象洪大有力或滑数;虚热者,出血量较少,或反多,或点滴不止,色鲜红或淡红,颧赤,午后潮热,眩晕心悸,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或夜有盗汗,腰酸痛,大便偏干,舌红裂少苔,脉细微无力或弦细带数。

常用方剂:实热者,宜清热泻火,清心火用三黄忍冬藤汤(经验方),清肝火用龙胆泻肝汤;虚热者,宜滋阴凉血,方用固经汤、参麦地黄汤之类。

病案举例:患者胡某某,18岁,学生。经淋四月余,量较多,色鲜红,伴口干。脉弦数,舌尖红起刺。心火亢盛,血热妄行,拟清热泻火:忍冬藤30克、焦栀子9克、炒黄莲2.4克、檵木根30克、贯众炭15克、蒲黄炭9克、炙椿皮9克、马齿苋15克、白芨末3克(吞)。5剂。

二诊:药后经净已10天。脉细弦,舌偏红。拟清热养阴,佐以固涩:黄芩9克、冬桑叶30克、炙龟板30克、生地黄30克、黄柏4.5克、墨旱莲12克、煅龙骨15克。7剂。

按:患者经淋虽久,但经量多而色鲜,是血热之象;且舌红起刺,脉弦数,口干,更是阳热旺盛之据,故以清热凉血为要务。药后经淋顿止,效如桴鼓。复诊考虑血去阴伤,余炎犹恐未尽,故继用清热养阴之法标本兼顾,以杜覆辙。

3.养血止血法

血症患者,由于血去过多,常导致营血不足。因此,应用养血方药,不仅有助于改善全身状况,而且不少养血药物具有止血作用。当然,对于血去营伤的病人,养血固属必要,但更重要的,在于消除出血的原因。

辨证要点:出血久而不止,色淡红,伴面色白,头晕乏力,心悸寐差,肢体麻木,皮肤干燥,舌淡红,脉虚细。

常用方剂:归脾汤、胶艾四物汤、人参养荣汤之类。

病案举例:患者王某某,38岁,职员。每月经临量多,色淡红,拖延八九天方净,面色不华,头晕,心悸,寐欠佳,一年前曾有流产。脉来濡细,舌质淡红。检验血红蛋白为8克%、血小板6万/立方毫米。脉证互参,系营虚血少,冲任不固。治宜补养气血,调摄冲任。方用人参养荣汤加减:

党参12克、当归10克、炒白芍9克、炒白术9克、熟地黄12克、炙远志5克、阿胶10克(烊冲)、茯神9克、龙眼肉12克、炙甘草5克、红枣4枚。

上方连服10余剂后,次月经行量减,其余症状亦有好转。

按:流产后冲任受伤,经来量多,病延已久,营血难免耗损,因而出现头晕、心悸、寐差、肢麻、脉细、舌淡红等血虚证候。故方用人参养荣汤增损,补养气血,调补冲任而获效机。

4.调气止血法

气与血同源而异流。各具阴阳之性,互为其根。血之升降运行,皆从乎气,故血证每由气机失调引起。如唐容川说:“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所以在治疗上,往往采取降其逆气,平其肝气,补其脾气等法,使气血调和,血自归经。

辨证要点:气逆者,出血多见于上,如经行吐衄,伴面赤气急,头晕头痛,舌质多红,苔薄黄,脉弦;肝气郁结者,气有余便是火,而致藏血失职,冲任不固,出现经血妄行,伴精神郁闷,烦躁易怒,胸胁胀痛,时欲叹气,舌红苔黄,脉弦涩。

常用方剂:气逆而致经行吐衄者,宜用顺经汤、归经汤等;肝郁者,用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开郁止崩汤之类。

病案举例:患者唐某某,27岁。情怀抑郁,右胁胀痛,善太息;每月经行量较多,色紫,伴鼻衄;脉弦数,舌偏红。此乃倒经,由肝气横逆,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迫血上溢而致。现经期将届,先予疏肝解郁,清火凉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醋炙柴胡4.5克、当归9克、生白芍9克、牡丹皮9克、焦栀子9克、龙胆草6克、香附炭9克、降香6克、川牛膝9克、煅瓦楞子12克、炙卷柏9克、白茅根15克。

5剂。

二诊:经行两天,量较多,无鼻衄。脉弦,舌质红。原方续服3剂,并嘱下次月经前再服5剂。随访半年,倒经未作。

按:《内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经行鼻衄,是一种病势向上的病变,多由血热气逆所致。本例得之情怀抑郁,肝气拂逆,气结化火,血随气逆火升而上溢,故令经行鼻衄。方用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以清肝火;复入香附、降香降其逆气,牛膝、瓦楞子引血下行。如是,则郁解火清,气降血下,倒经遂安。

5.祛瘀止血法

《内经》说:“血实者宜决之。”唐容川说:“瘀血不行,则新血无生理。”血症可由瘀血阻滞经脉而致,尤其是出血之后,每多留瘀。瘀血不去,新血难安,血必复出。因此,消瘀一法,亦是血证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

辨证要点:出血量或多或少,色紫黑有块;少腹胀痛,按之更甚,或少腹有瘕块;舌质紫黯有瘀斑,脉沉结或细涩。

常用方剂:桃红四物汤、失笑散、震灵丹、少腹逐瘀汤之类。

病案举例:患者丁某某,17岁,学生。经淋3月余,间歇有之,量多少不一,色黯,少腹胀痛拒按,腰酸,头晕,肢软。脉细涩,舌质紫绛。气滞血瘀,经水不得归经。拟蒲黄散加减:

黑蒲黄9克、川芎4.5克、牡丹皮9克、制香附9克、生山楂15克、当归炭9克、延胡索9克、荆芥炭4.5克、泽兰9克、地榆9克、青皮4.5克。

5剂。

二诊:服蒲黄散加减一剂后,次日经量增多,色黯夹瘀块,腹痛顿除,6天后经净。续用八珍汤善后。

按:本例经漏,乃气滞血瘀引起,即先贤所谓“瘀血占据血室,女子血不归经”。其经水色黯夹血块,少腹胀痛拒按,脉细涩,舌质带紫,是辨证为瘀血的重要依据。故用蒲黄散加减行气逐瘀,瘀去新生,血能归经,经淋自净。

6.温经止血法

出血之证固然以血热者居多,然亦有因血寒而起者。盖气属阳,血属阴,阴阳相互维系。若外寒伤阳,或阳气素虚,致阳不固阴,血不循经而成血症。此类患者,宜用温经止血法。

辨证要点:血色清稀或紫黯,夹有血块;少腹冷痛,得温稍减;口淡不渴,畏寒怯冷,四肢不暖;舌质淡苔白滑,脉迟。

常用方剂:温经汤、理中汤之类。

病案举例:患者李某某。38岁,工人。每月经临量多,色淡红,夹有血块;少腹绵绵作痛,喜按喜温;畏寒怯冷,常感腰酸;平时带多,质清稀;现经期将至,脉沉细迟,舌质淡苔薄白。凭证参脉,显系阳虚宫寒,冲任失固。治宜温经摄血,方用温经汤加减:

炒当归9克、肉桂末1.2克(吞)、吴茱萸3克、干姜炭4.5克、艾叶炭9克、炒小茴香3克、炒白芍10克、炒党参10克、牡丹皮4.5克、炒麦冬10克、炙甘草4.5克。

5剂。

二诊:经行已3天,量较既往减少,腹痛亦显著减轻。脉舌如前。治守原法,前方续服3剂。

三诊:经净,拟金匮肾气丸加味:

熟地黄12克、茯苓9克、山萸肉9克、淮山药12克、牡丹皮6克、泽泻6克、肉桂末1.2克(吞)、淡附子4.5克、淫羊藿6克、菟丝子12克。

5剂。

按:温经汤有温经散寒、补阳和阴的作用,是调经的主方。本例证见经来量多色淡,伴腹痛喜按,畏寒怯冷,脉沉细迟,舌淡,为阳虚宫寒之候,故用温经汤加减,温经散寒以调经。经净后用肾气丸法,取温肾以益冲任,亦为治本之法。

由于妇科血症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所以上述几种治法,往往相互配合应用,如补气与养血、滋阴与清热、止血与祛瘀等,不可截然分割。

二、妇科血症治疗上的几个关键问题

1.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中医治病的特点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所以,对于妇科血症的治疗,不可见血专事止血,当详究出血之因,对症施治。若非血热而误投寒凉,使血寒而凝,每致留瘀而使病情反复或起变化,必须注意。

2.掌握阶段,因证施治

掌握病变的不同阶段,分别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血症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唐容川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等四个步骤。裘氏体会:当其出血之时,往往因来势较急,若不速止其血,势必导致亡血、虚脱等恶果。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应着重止血,此即“止血”为第一步;血止之后,容易留瘀,瘀血不去新血难安,所以续用消除瘀血,俾瘀血得去,则血易归经,此即“消瘀”为第二步;血既止,瘀既消,但数日后复出血者,是病因未除,脉络不宁,血不安其经故也,当审因论治,热者寒之,寒者温之,实者泻之之类,使血得安则愈,此即“宁血”为第三步;失血之后,营血必虚,虽病因得除,若不复其本原,恐疗效不能巩固,故需调补以善后,此即“补血”为第四步。裘氏在治疗崩漏时,根据病变的不同阶段,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个步骤,即效法于唐容川之意。

3.注意消瘀,防止瘀滞

消瘀法在妇科血症治疗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则血症可直接由瘀血而起,二则出血容易留瘀,若不及时地祛除瘀血,血常间歇而复出,病情缠绵难愈。所以临床对因瘀血而引起出血者,应以消瘀为主,或止血消瘀并用,相辅相成,求其“经脉以通、血气以从”,达到血行而止血的目的,此亦“通因通用”之意。血止之后,为了防止留瘀,常在其他治法中配合消瘀之品,以杜覆辙。前贤所谓“善止血者且无凝瘀之弊”。裘氏在治疗崩漏时,很注意诊察患者腹部有无胀痛、血色之紫淡,有无夹块等情况,再参以舌脉,审其有无积瘀,作为应用消瘀药物的重要依据,慎防瘀滞为患。

4.气血兼顾,调气止血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调则血循常道,气乱则妄行无度。因此,治疗妇科血症,调气亦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如气逆而致经行吐衄者,当以降气为主,气降则血亦下行而无上溢之害;若气陷而致月经过多、崩漏、经前便血者,宜补气为主,气充则摄血有权,血液自无下溢之变;若气滞而致血瘀者,当疏通气机,气畅则血液流通,瘀血自消。

5.补养肝肾、调理冲任

补养肝肾也是治疗妇科血症的重要措施之一。盖冲任隶属于肝肾,诸如月经过多、崩漏等病证,多因肝肾亏损,冲任失调所致。所以,补养肝肾即是调理冲任,冲任得固,经血自不妄行。

6.调理脾胃,巩固疗效

治疗妇科血症,调理脾胃是重要一环。这是因为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若脾胃功能失健,升降失其常度,则血液就会上溢或下溢,而出现经行吐衄、月经过多、崩漏等疾。所以治疗血症,应用调理脾胃之法,使气机升降复其常度,气顺则血安,自无错行之变。又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止之后,或恢复期,更需调理脾胃以资化源。如是营血易复,有助于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从肝脾肾立论,在动态中辨证——中医妇科专家裘笑梅》。王金生 王凯 整理
2
本条ID:14029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