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鼎足、互为纲目的结构模式

一、三纲二十一目

代号A.五气为病;B.脏腑主病;C.邪留发病。A、B、C、为三纲代号。

A.1.风;2.热(含火与暑);3.湿;4.燥;5.寒。A1、2、3、4、5为第一纲5个子目代号。

B.1.肝;2.心;3.脾;4.肺;5.肾;6.胆;7.小肠;8.胃;9.大肠;10.膀胱(含脏腑所合部位)。

B1、2、3、4、5、6、7、8、9、10为第二纲10个子目代号。

C.1.痰;2.饮;3.水气;4.瘀血;5.食积;6.虫积。C1、2、3、4、5、6为第三纲6个子目代号。

二、三纲鼎足内外线的纲目关系

——实线内外线表示本证纲与目的内在关系……虚线表示内外线存在纲目关系,但在本证无直接联系。举例如下图所示:

纲A.2内热极盛苦寒泄热以泄热为主
纲B.8胃中积热苦寒清胃以清胃为主
纲C.4瘀血阻滞活血化瘀以祛瘀为主
目B.9.8热结肠胃急下存阴方用大承气汤
目A.2热壅阳明经络泄热通络方用清胃汤
目B.2瘀塞神明通窍醒脑方用加减通窍活血汤

四、辨证新体系

临床应用举例

例一、五气寒证为纲,脏腑证为目

翁某某,男,45岁,农场干部。

春节后发病,恶寒发热,头剧痛,项强转侧不便,周身关节痛,咳嗽,呕吐,胃脘痛不能进食,进服香苏散加味无效,病情日益加重,并见不汗出而心烦失眠。遂在某医院住院,诊断为支气管炎、急性胃炎、风湿性关节炎、神经衰弱,并疑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不愿住院,转来就诊。

察其舌苔白润,脉沉细数。询其致病之由,由于去冬兴修水利,常身劳汗出,衣裹冷湿,寒湿久郁不解,兼之患者素有咳喘、胃痛之患,积劳之余,诸病并起,加之疏散不力,故病情日趋严重。

处方用九味羌活汤去生地、黄芩,加麻黄、杏仁、桂枝、葛根。服1剂烦益甚而脉转浮数,再尽2剂,微似有汗,身痒如虫行皮中,3剂后,始大汗出,热退而恶寒身痛逐渐消退,再用桂枝汤加黄芪、防己、苡米,调理始愈。

此证虽起病半月而头项强痛、恶寒无汗等伤寒表证仍在,虽见心、肺、胃脘等脏腑症状,总由汗不出而致。《伤寒论》不汗出而烦躁用大青龙汤,取麻、桂、石膏同用;此证无口渴而舌苔始终白润,故用羌活汤去地、芩并加麻、桂以增强发汗之力,结果大汗出而病情始逐渐缓解。此证如见咳治咳、见呕止呕、见痛止痛,见失眠即与安眠,必致缠绵难愈。

例二、脏腑肾证为纲,痰饮证为目

周某某,男,66岁,自秋至冬,久咳不愈,胸闷,痰多色白稠粘,气短倦怠,舌苔滑腻,脉弱。

群医多认为系脾虚生痰,但迭进香砂六君,无效。专从痰治,食少胸闷稍有减轻,痰咳终不见愈,并续见动则咳喘更甚,腰膝酸软,夜尿频多。亦有拟从肾治者,鉴于苔腻痰多,熟地、枸杞等滋腻之品不敢“妄”用。周公亦知医,自认为其病与平素不节欲有关,特就商于余。余细察其病,认为证系肾虚水泛为痰,苔腻与痰多有关,应舍苔从症。拟都气丸加陈皮、枸杞、菟丝子,10余剂后,痰少食增,咳喘渐平,后以无比山药丸去赤石脂加党参调理而愈。

此证系以脏腑证为纲,痰饮是其目证,故治痰能使某些症状虽有改善而病终不愈。纲证究属脾属肾,治疗经过一番曲折,终于从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动则咳喘更甚,断为肾虚水泛为痰,决定舍苔从症。由此可见,辨证应严格分清纲目;纲证属脏腑,亦当深究其病之所在,知所取舍。

例三、邪留瘀血证为纲,形寒证为目

张某某,女,39岁。机关干部。

自诉腰背冷痛已多年不愈,虽盛夏五六月时,腰背亦时有冷感,形瘦肢冷,脉沉细涩,舌紫暗,长期用温补督肾之药无效。继而月经量少不畅,色紫黑,经来时少腹痛,腰背冷痛尤为明显,经后可稍减轻。从腰背冷痛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结合舌质、脉象,断定此证为血海瘀阻,肝郁气血不通所致。与四逆散加川牛膝、蒲黄、泽兰、茜草、归尾、白芥子之属,连服半月,腰背冷有所减轻,经来较畅,色量正常。此后每月经前再服15剂,连续3月,腰背冷痛逐渐消失,遂愈。

《金匮》胃中有留饮,背冷如掌大,以苓桂术甘汤去其留饮而冷自消失;血海有瘀积,腰背亦局部作冷作痛,以疏肝活血之剂祛瘀通经而冷能自除。证不同而理则一。盖冲任督三脉起于下焦同出一元,瘀在血海,冷痛在腰背,纲证非下元虚寒,故温补无效。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辨证理论方法研究专家欧阳锜》。朱克俭 欧阳剑红 整理
2
本条ID:14024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