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某,男,28岁,1993年3月15日初诊。
发热5日,据云:发病之初有恶寒,身痛无汗,当时以为感冒,自服APC两片,服后出汗,热稍退,但不久热势再起,遂就诊于某中医院,处以发汗透表之剂,热未见衰而反渐增剧,故改来本院诊治。查血象:血细胞12000/mm3,中性85%。现恶寒已罢,身热尤以下午为甚,测体温39.8℃,伴心烦,呕恶,舌苔薄黄,脉数微滑。此为邪已进入气分,值此春日阳升木旺之时,病邪有迅速化燥之势,法当清泄气热,透邪外达,方用栀子豉汤加味。
处方:
淡豆豉10克、黑山栀8克、瓜蒌皮10克、川通草4克、蝉衣9克、杏仁9克、芦根30克。
2剂。
二诊:服前方后,始觉症状有所减轻,但从昨夜起,有里热转盛之象,口干欲饮,腹部胀满,已有5日不大便,时见神识不清,间有谵语,舌苔黄燥,中起芒刺,脉转沉实有力。前人谓:“从来神昏之病,皆属胃家”。辨证:腑实之证,拟承气法。
处方:
川朴3克、枳实6克、生军4克、芒硝6克、全瓜蒌12克、连翘15克、黄芩8克、大竹叶20克。
2剂。
三诊:前因邪从燥化,已成腑实之证,故投用承气以清泄里热。服药后,虽得大便通利,但邪热仍未得清,仍时神昏,舌謇肢厥,苔仍黄燥有刺,舌红而绛,躁动不安。综观症情,当非单纯腑实之证,系心包同时受邪,故徒事攻下而收效甚微。立法予攻下与开窍合用,仿吴氏牛黄承气法。
处方:
玄参12克、麦冬10克、生军4克、陈胆星3克、莲心4克、连翘15克、竹叶20克。
另用安宫牛黄丸2粒,日服1粒,化服。2剂。
四诊:邪入心包与阳明腑实同病,前予牛黄承气合清宫汤法,邪热减而神志清,苔化而舌亦转润。惟邪未尽解,守前法而小其制,以清涤余邪。处方如上,去安宫牛黄丸,三剂后诸证均解,病乃告愈。
评析热病神昏,有因热结阳明者,有因邪犯心包者,有因蓄血或热入血室者,有因湿浊蒙蔽清窍者,病机不同,治法各异。本证之神昏,除见腹满胀痛、大便不行等阳明腑实证外,且伴有舌謇肢厥,是邪犯心包。邪热既传阳明,又犯心包,其治法又当如何?吴鞠通对此有明言:“邪在心包阳明两处,不先开心包,徒攻阳明,下后仍然昏惑谵语,亦将如之何哉:吾知其必不救矣”。据此,神昏因于热结阳明而又犯心包者,当先予开窍,继而攻下,或开窍与通下并用。本病例在二诊时,仅重视了阳明腑实,而投用通下一法,无怪乎不能奏效。而在三诊时,转予开窍合攻下之剂,佐用安宫牛黄丸以加强开窍之力,药后即获热退神苏之效。于此可见,治疗之取效与否,取决于辨证之是否正确,其辨证之重要性亦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