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顽痹须究病因,注意调和气血

痹证是因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之邪,痹阻于经络肌骨,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骨节肌肉痛、肿、重着或麻木的一类疾患。类似于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吕氏按照寒湿痹阻,宜温经散寒;湿热阻络,当清热通络;久痹扶正,须调和气血;搜剔络瘀,虫药更捷及用药选择原则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治疗顽痹经验。

一、寒湿痹阻,宜温经散寒

痹证之根源本乎湿,湿主气,易与风寒相搏,故《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但痹证的辨治,不能风寒湿三气同等,常以风、寒、湿邪的偏胜,分为行痹、痛痹、着痹。风偏胜者,疼痛游走不定,曰行痹;寒偏胜者,疼痛剧烈,局部欠温,曰痛痹;湿偏胜者,疼痛如坠如裹,重着不移,肿胀不适,或麻木不仁,曰着痹。治疗总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为主法。方用三痹汤加减:

黄芪30克,白芍20~30克,防风、当归、羌活、独活、桂枝、生姜、制附片各10克,炙甘草6克。

风胜者,选加秦艽、桑枝;寒胜者,加制二乌;湿胜者,选加木瓜、苡仁、晚蚕砂、泽泻。

二、湿热阻络,当清热通络

本证多由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壅遏血脉,气血循环受阻,以关节红肿热痛为主症。治宜祛风化湿,清热通络。方用四妙丸加味:

忍冬藤30~60克,海桐皮20~30克,苡仁20克,生地、片姜黄各15克,蚕砂、苍术、黄柏、川牛膝各10克。

关节红肿甚,血沉快,血象高者,加石膏、桂枝;环形红斑者,加水牛角、赤芍、丹皮。

热痹是痹证的一个阶段,经治疗热邪消退,清热泻火之药应当及时减去,根据病邪主次,选用祛风胜湿,培补气血之药,达到祛邪务尽的目的。

三、久痹扶正,须调和气血

痹证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渐至肝肾两虚,气血不足。然肝主筋,肾主骨,筋骨依赖气血之濡养。气血不足,则筋脉失养,外邪乘虚侵袭。另外,治痹之药多辛燥,过服则耗血动血。气血亏虚,血行不利,驱邪无力,故在驱邪的同时,常配用当归、鸡血藤、丹参、白芍、生地等养血活血之品,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加黄芪、白术、附子、桂枝等,健脾补肾,鼓动气机,活动气血,扶正驱邪,寓驱邪于扶正之中,安内攘外。《类证治裁》说:“治法总以补助真元,宣通脉络,使气血流畅,则痹自已。”(四)搜剔络瘀,以虫药更捷各类痹证,日久不愈,久则痰湿、气血凝塞,血行不畅,脉络不通,而致瘀血内停,所谓“久病入络”,“痛久必有瘀血”,轻则疼痛不移,重则关节僵直变形,选加透骨搜络之虫类药,搜剔络道之瘀,取效更捷。《本草经疏》谓其“性走窜,善行而无处不到,故能引诸风药至病所,自脏腑而达皮毛也”。痛甚者,加全蝎或蜈蚣研末吞服;舌紫暗或瘀斑、瘀点,加地鳖虫;寒湿重者,加乌梢蛇、蚕砂;热痹者,加地龙;夹痰湿者,加僵蚕;腰腹以下,加蜈蚣、炒山甲片、蟑螂;腰腹以上,特别是肩背久痛者,加全蝎、露蜂房(烧灰研细,兑酒冲服)。

虫类药虽然逐顽痹,起沉疴效果明显,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虫类药多燥,同时须配当归、白芍、生地、丹参等养血滋阴之品,以制其偏胜,而增强疗效。

②体质瘦弱,胃脘痛,月经过多者慎用。如胃痛宿积者,用之轻则加重胃痛,重则诱发出血,还可损害肾脏,出现血尿、颗粒管型等。

③过服久服有破气耗血伤阴之弊,大毒治病,“衰其大半而止”,继以养血通络之品,巩固疗效。

五、用药选择原则

1.针对理化检查选择用药

(1)血沉、抗“O”居高不下者,加银花30~60克,黄精20~40克。

(2)类风湿因子阳性者,加土茯苓30~60克,萆薢15克。

(3)血尿酸增高者,加车前子15克,滑石30克。

(4)颈椎骨质增生者,加葛根30克;腰椎骨质增生,加金毛狗脊15克。

2.针对病变部位选择用药

(1)疼痛上肢关节较重者,加片姜黄10克,威灵仙15克。下肢关节较重者,加怀牛膝10克,木瓜10克。

(2)腰部冷痛者,加制附子10克,狗脊15克。

(3)筋脉挛曲,肢体蜷缩者,加生苡米20克,木瓜10克。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杂病专家吕继端临证旨要》。张赤志 整理
2
本条ID:14020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