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某,女,27岁,近两月来恶心、呕吐、量不多、纳少,恶食油腻,精神委顿,肢倦乏力,两胁胀痛不适,时咳逆上气,便溏。因其爱人患有肝炎,自疑相染,于1978年1月3日到首都医院就诊,经查: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肋缘下可触及,脾未触及,肝功正常,HBSAg(-),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未见异常。服西药月余未效,亦经中医诊治,服香砂六君子汤等温中散寒之剂,亦未见好转。遂于1978年2月8日转我院就诊。
患者除上述诸症外,面色萎黄,询知发病于产后五个月,系由情怀抑郁,饮食不慎而起。舌质红,尖有溃疡,苔薄白,脉弱细而滑。审证切脉,认为此乃肺胃阴虚,肝木横逆,克脾犯肺,胃失和降所致。拟先清肃和降以制肝,和胃化痰以治标。方以温胆汤合苏叶黄连汤意化裁:苏叶(后下)4.5克、尾连2.5克、炒枳壳9克、杷叶9克、半夏9克、茯苓15克、生甘草3克、竹茹9克。
药进六剂,呕吐止,饮食少进。惟舌红苔少,时有咳逆,肺胃阴虚之象毕露,遂即转入甘平濡润柔肝和胃之治。仿沙参麦冬饮合一贯煎意化裁加炮姜一味以反佐之。药用:
沙参12克、麦冬9克、川楝子9克、石斛9克、竹茹12克、山药15克、枸杞子9克、茯苓12克、炮姜3克,10剂。
三诊时舌质转润,苔见薄白,脉亦缓和,诸症均减,精神渐充,纳谷日增。遂以参苓白术散意增损,以善后调理。
呕吐一证,多责之于胃,胃气上逆为其主要病机。《黄帝内经·举痛论·至真要大论》等篇中有不少关于呕吐之论述。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对呕吐之病因、病机、证治论述更为详尽。然观其方,大都为寒、热、痰、饮、宿食之呕吐而设,仅大半夏汤一方,以人参、白蜜配半夏治胃反呕吐,全方甘缓濡润,养阴通胃降逆。但后世用之并非普遍。盖胃为阳明燥土,喜柔润,得阴则安,燥则气逆。清·叶天士创“腑宜通即是补,濡润胃下行”之论;吴鞠通提出“诸气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之说,以补先贤之未逮。
此患者病起于产后五月,正哺乳之际,气阴被耗,加之情志不畅,肝郁气滞,郁久化火更加伤阴。肝旺气逆,犯胃灼肺,是故呕逆频作。前医以其便溏肢倦而误为脾胃虚寒,投与温中散寒,和胃降逆之剂,遂致阴津愈耗,虚火亦炽,不仅无功,呕逆反增。今先以薛生白苏叶黄连汤合温胆汤调和肺胃,清胆(同样清肝)除热,妙在以枇杷叶肃肺,肺金清而肝木自涵,气逆平而呕自止。呕止之后,则以一贯煎合沙参麦冬饮化裁而治其本,故三诊而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