燮理气血阴阳,崇尚阴阳互求

陆氏在临床诊治中,善于运用祖国医学阴阳气血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他指出,辨证论治首当辨明阴阳,因为病因、脉证与药性皆有阴阳,阴阳既明,则治之无讹。

一、首辨阴阳,崇尚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从外科临床所表现的证候群中,可以辨别出阴阳的属性。如发病迅速,皮损浅表,红肿热痛明显,肿势根脚收缩、肿块软硬适度,疮疡溃后脓出稠厚,并症见初起形寒发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者属阳;而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病变部位较深,皮色暗紫或不变,肤热不显,肿势平塌,根脚漫散,肿块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疼痛不显,疮疡溃后脓水稀薄或纯为血水,并伴有初起无明显症状,中期潮热、颧红,或面色㿠白、神疲乏力、自汗、盗汗等症者属阴。所以临床辨证,审别阴阳是首要的环节。在论治方面,当考虑到病有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药物的寒凉温热之性,在施治上以阴药治阳病,以阳药治阴病。以阴阳来审别疾病的性质、病变的部位、体质的强弱、邪正的盛衰等,指导临床辨证用药,从而调节机体失和之阴阳,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也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则泻之”,“阴平阳秘”之义。

陆氏常告诫学生,在临证辨治时,病情往往是复杂变化着的,不要拘泥于一点,而要综合参考分析,一个病往往是多个症状组合而成,不可能单纯表现为纯阴证或纯阳证,往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错,而且随着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阴阳的属性也会随之而产生相应变化,所以要从疾病发展的整个过程去辨别阴阳,抓住主要的症状,掌握疾病的性质,施治方可有的放矢。如在治疗乳癖时擅用仙茅、仙灵脾、肉苁蓉、鹿角片等补助肾阳,同时常在助阳药中酌加山萸肉、枸杞子、天冬、生首乌等滋阴补肾,以期治阳顾阴,收阴生阳长、阴阳平补之功。在乳癌术后,病人往往气血两亏,复因化疗、放疗耗竭阴液,故术后多重在调补气血,养阴生津,常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当归、白芍、枸杞子、生地、玄参、麦冬等养血滋阴,使正气得复,阴精不竭。又如乳癌术后部分患者卵巢切除,更年期症状提前出现,表现为心烦易怒,面颧红赤,焮热升火,汗出阵阵,咽喉干燥等一派阴虚火旺之象,陆氏则以二仙汤为主,平补肾阴肾阳,收阴阳互补、平衡阴阳之功。

二、再论气血,强调气血贵充裕、调畅

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在生理上,气与血既是人体脏腑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气血的变化,而气血的病变亦必然导致某些脏腑功能活动的异常。陆氏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正气旺盛,外来之邪就不易侵犯,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人体气机紊乱,正气相对薄弱时,则抵御外邪能力减弱,而致人体发病,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陆氏在临床上十分重视扶助正气,常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以固根本,对生黄芪的用量尤为讲究,经常用至60克。陆氏认为,黄芪用量非大不可,否则,难以起到扶助正气的功效。如在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复发性口腔炎时,黄芪常用量为60克,配合养阴方药,症状很快就能得到控制,而有时黄芪用量不足时,往往效果不明显。陆氏善用黄芪,认为黄芪乃补气类之要药,用于久病气虚体弱者,常与党参、白术配伍而达补气健脾之效;用于卫外阳气不固者,常与防风、白术同用,取玉屏风散之意,达固密腠理,益卫固表之效;用于气虚脾弱水肿者,常与防己、白术配伍而行气利水;用于气血不足,疮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久不敛口者,与穿山甲、皂角刺、白术、茯苓、党参等配伍,达补养气血,生肌托毒之功;用于气虚伴血瘀者,常与桃仁、丹参、三棱、莪术合用,达行气活血作用。陆氏认为黄芪具有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消除机体水肿,改善皮肤血液循环的作用。在扶助正气的同时,陆氏也非常重视精血的调理。他认为,气与血共同来源于脾胃化生,气中有血,血中有气,两者相互依附,相互为用,共同滋养温煦脏腑。在临诊时,症见面色萎黄发白,头晕目眩属血虚者,常以当归、白芍、熟地、阿胶、川芎、鸡血藤等,四物之义调补气血;对症见皮肤瘙痒干燥,脱屑等血虚生风者,常以生熟地、当归、肉苁蓉、防风、肥玉竹等养血祛风润燥。在临床上往往气血同病,故常采用气血同治的方法,如补气摄血,行气活血,补气活血等,而气血病变表现在外科临床上,多见于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等。如在治疗甲状腺病时,由于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而致气滞痰瘀凝聚于颈部而成肿块;往往采用疏肝理气化痰活血等法,使肿块得以消散。又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痛,常多发于年老体弱患者,在皮损痊愈后仍有持续性的剧烈疼痛,陆氏认为多因患者年老体弱有正气不足,气不运血之本虚,同时又兼有气血瘀滞之邪实,故治当标本兼顾,扶正以祛邪,益气活血而化瘀。再如,乳衄一症,多由肝气不舒,郁久化火,迫血妄行而致,也有病久体虚,气不摄血而致,故临床亦多以泻肝凉血和补气摄血等治疗。

古人曰:“善补阳者,必于以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化生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助,而用之不竭。”陆氏集多年临床经验,从众多的中药中筛选出: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最善补气健脾;当归、熟地、首乌、枸杞补血生血效果最佳;仙灵脾、仙茅、巴戟肉、肉苁蓉等最宜温肾助阳;玄参、麦冬、石斛、沙参、女贞子、天花粉最善补阴生津;柴胡、制香附、郁金、延胡索等疏肝理气;桃仁、丹参、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总之,陆氏治疗气血之病,大多以行气活血,益气活血,补益气血,益气摄血等相兼并用,这些治法应用于临床确实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中医外科名家陆德铭》。万华 毛佳琳 整理
2
本条ID:14012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