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祖国医学来研究免疫,是很有意义的一项工作,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如一提到寻找提高免疫的方药,就很自然地想到从扶正方药中去寻找。但不同的扶正药对免疫的影响是否相同?同时,祛邪药与免疫的关系如何?还有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是,研究中医免疫,能不能离开中医的理论体系,要不要实行辨证论治的原则?等等。这些都必须予以探讨。
一、扶正与免疫
实践证明,正虚多有免疫功能低下,扶正药的确可以提高免疫。这也说明免疫力与正气的含义实有相通之点。
借扶正以提高免疫,实属中医扶正以祛邪之意。古人有“养正积自消”的理论,现用以治疗肿瘤即属此例。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扶正应以正虚为前提,虚则补之,方为中的。而正虚一般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因此论补须辨阴阳气血虚实,不加区别,乱投补药,不仅无所补益,反致偾事。
目前的问题是,不同的虚证,属何种免疫功能低下,不同的补虚药对何种免疫功能起作用,可能不尽相同。目前的探讨较注重于脾虚、肾虚与免疫状态的关系。有人观察到肾虚型的慢性支气管炎,血液中T细胞平均值低于肺络痰滞型与肺虚脾湿型,更显著地低于正常人。有的观察到慢性支管炎肾虚的百分比较高,经补肾药治疗后有较好的远期疗效,测定尿17-羟、Ig A也有所升高,而且尿17-羟升高在先,Ig A升高在后,这说明补肾可以提高免疫力。同样,很有启示意义的是,上海第二医学院慢性气管炎病理组发现,脾虚为主者的痰液中单核细胞与吞噬细胞比肾虚为主者多,即使用同一种药物,前者的疗效也比后者为好。这说明脾虚、肾虚均可出现免疫功能低下,而肾虚则较脾虚严重。又如用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对照观察正常人、肺癌及肺癌肾虚型患者,可以看到,肺癌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较正常人有普遍下降的倾向,而肺癌肾虚者更显著地低于肺癌无肾虚者。这可从中医“久病及肾”来理解,同时说明肾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很密切。
补阳类方药,多系温补肾阳。前面提到了肾虚多有免疫功能低下,经实验和临床表明,温补肾阳,在纠正肾虚的同时也可看到免疫状态的改善。经实验提示,肉桂、仙茅、菟丝子、锁阳、黄精有促使抗体提前生成的作用。以上述药物为主治疗肾虚肺癌还呈现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对于肾虚型慢性支气管炎,用淫羊藿治疗能显著提高T细胞和患者痰内SIg A水平。从实验可知,淫羊藿、鹿茸、枸杞、菟丝子等能促进健康人淋巴母细胞的转化;鹿茸、仙灵脾、补骨脂、巴戟天、益智仁、蛇床子、枸杞等有防止环磷酰胺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
补气类方药,多系补益脾肺之气。有用黄芪、党参、灵芝对提高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血浆蛋白有类似或比卡介苗有更大作用。用人参有效成分具有提升淋巴球、丙种球蛋白和Ig M的作用,对肿瘤病人的免疫系统和网状内皮系统有增强作用,进而抑制肿瘤的发展,并能提升白细胞,可以防止因化疗所致的白细胞下降。
补阴补血药中,酥鳖甲、玄参、天冬、沙参、麦冬有使抗体存在时间延长的作用;用银耳多糖、白芍、旱莲草、阿胶、生地等,可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山萸、女贞子、玄参、鸡血藤、石斛、生地、麦冬、桑椹、沙参、百合、天冬、白芍、旱莲草有防止环磷酰胺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
除上述分类探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外,还有用滋阴、壮阳、益气、补血等44种单味药分别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在防止环磷酰胺所致白细胞减少症上,以滋阴药作用最显著。
实际临床上不常是单独使用某一类药物,更多的是以几类药物配伍进行治疗,实践证明这样遣方选药,是中医的特点和长处。如以对癌症患者提高和保护其免疫功能为例,癌症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太低时,以养阴益气药合用,服至2个月,可使体外淋巴细胞转化上升到正常。此时使用化疗,并仍服养阴益气药,发现其体外淋巴细胞转化率并不下降。
可见虚证之免疫功能低下,以脾虚、肾虚最为明显,肾虚又较脾虚为重。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与免疫状态的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了。补阳、补气、补阴、补血药多能提高免疫功能,而且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均有一定的作用。它们之间完全相同的是,补阳药使抗体提前形成;补阴药使抗体存在的时间延长;补气药对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较为突出,但从实验看单独使用对防止环磷酰胺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不显,而养阴药对此却呈显著的作用,当它们合用时有可能更为提高疗效。
二、祛邪与免疫
扶正与祛邪这是一对矛盾,扶正法既然可以提高免疫,这就很容易使人想到祛邪法对免疫的作用应该是抑制。实践表明:祛邪法虽确实可以抑制免疫,但在“邪去则正复”的情况下却能提高免疫,这是不能忽略的。
祛邪法既能提高免疫,也能抑制免疫,如何认识这种矛盾现象。刘氏认为必须弄清免疫和祛邪这两个概念。现代广义的免疫性定义是指机体的免疫自稳功能。而邪从免疫学的角度来说,它是干扰和破坏机体自稳功能的因素。祛邪则可以排除干扰而维持自稳功能。邪有外来之物,也有自身异变(或突变)之物,包括过高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即中医的所谓外邪和内邪。
诸如过高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中医认为邪实的症状,必须通过祛邪以抑制免疫。至于因虚邪入,或因邪伤正,则须祛邪以扶正,这种情况往往是通过祛邪以提高免疫力而达治疗目的的。所以同是祛邪,却具有提高或抑制免疫的两种作用。
从动物观察到:单味药如当归、桃仁、胆草、砂仁水提取物、大枣酒提取物,能抑制抗体的产生;复方如葛根汤、桂枝加术汤、柴胡清肝汤等能抑制中和抗体的产生。此外,发现单味药如枳实、防己水提取物,细辛、枳实、麻黄醇提取物,黄芩的黄酮甙等,能明显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
活血化瘀类药物不仅对抗羊细胞抗体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对小白鼠抗体形成细胞也有明显抑制作用。
至于祛邪法提高免疫的问题,其机理实际上就是祛邪以扶正。不仅补益可以扶正,祛邪也可以扶正,这在中医来说是显而易明的。特别是善用攻下法的张子和,主“邪去正安”之说,对此多所阐述。如使人感兴趣的活血化瘀药物,不仅对抗体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通过临床和实验证明,在某些方面又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物有增强吞噬功能的作用。同时在以细胞免疫反应筛选“免疫激发型中草药”中发现,川芎、红花、漏芦、王不留行等活血化瘀药可促进淋巴细胞转化。
再如清热解毒药属于祛邪法的范畴,经实验和临床证明有不少清热解毒药有提高免疫的作用。此类药物有的有抑菌和抗病毒作用,但其本身有的并不能抗菌、抗病毒,而是通过免疫的途径起到抗感染的作用的。如白花蛇舌草基本上无抑菌作用,但对多种感染性疾病都有较好疗效,据实验研究,就是能提高免疫能力。通过用促进白细胞吞噬方法来进行筛选,已观察到穿心莲、三叶青、大青叶、金银花蒸馏液、麻杏石甘汤、黄连解毒汤等,均有明显的促进吞噬的作用。还经实验证明:黄芩、黄连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也能促进健康人淋巴细胞的转化;鱼腥草能促进患者白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使吞噬指数显著增加,备解素也有一定程度增加。头花千金藤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还有促进抗体产生、抗过敏和中和毒素作用,也能升高白细胞;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有促进健康人淋巴母细胞转化的作用。
三、辨证论治与免疫
前面所论述的扶正、祛邪两方面,在一定的情况下,均可有提高或抑制免疫的作用。但刘氏认为在研究中医的临床免疫学方面,主要是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须补之得法,祛邪对症,才可能对免疫状态起有益的调整作用,这是一致的。
如扶正药,能提高免疫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但不加区别,滥投补药,可能就会适得其反,导致免疫机能抑制。如一阴虚型肺癌,误诊为肾阴阳两虚,用温阳滋阴法加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药治疗两个月,痰血反而增多,免疫指标下降。经反复辨证,审明误将“行动后气短”作为肾阳虚表现,其实是由于有形之邪阻塞气道,辨证应属肺阴虚,于原方中减去温补肾阳之品,改增生地、天冬、沙参等养阴生津之属,服后痰血大减,两个月后复查,免疫指标均有提高,病灶亦见缩小。由此可见,即使是虚证,不辨阴虚阳虚尚属不可,如系实证,妄施补药,不能扶正,反而助邪。从阴阳消长理论看,本为阴虚,反而助阳,更耗其阴;本为阳虚,而为滋阴,更致阴盛阳微。
补法本有补偏救弊之意,“调节阴阳,以平为期”,阴虚助阳,阳虚助阴,不能救其偏,也不能补其虚。凡药物之气都是有所偏胜的,临床上正是用这一点以治气之所不及或制其气之所太过,以此调整其脏腑之气有所偏颇的情况。不管是什么补药,不需补者给之无益,即使需要者久服也不一定有益,因为“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所以凡阴虚、阳虚者,又能补阴以配阳,或扶阳以配阴,才能“阴平阳秘”,有利于提高免疫力。
祛邪药为什么能抑制免疫,也能提高免疫?实际上也只能从辨证论治的角度才能解释这种似乎矛盾的现象。祛邪法是为邪气而设,因邪可伤正,邪去则正安,祛邪即所以扶正,如患某些病毒感染,往往导致白细胞减少,如用清热解毒法,清除病毒,则白细胞可获回升。祛邪法所以能祛邪,往往是通过调动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来解决。如有瘀血存在,则须用活血化瘀法,才能去瘀生新,气血通调。又如毒热症,则须清热解毒,热多是毒邪的表现,重要的是在于祛除病毒,所谓解毒,不少是由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这就是祛邪法所以能提高免疫的原因所在。至于祛邪法可抑制免疫,一方面有些祛邪药,因具毒性,往往伤正;另一方面,所谓邪也包括过高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所呈现的邪实证,用祛邪药以去实,以抑制其过高的免疫反应。总而言之,用祛邪法必须是有邪可祛,有瘀可化,有热可清,有毒可解。否则,诛伐无过,不可能对免疫功能起有益的调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