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某,女,45岁。
1992年2月22日初诊:眩晕反复发作11年,发作半个月。患者于本月8日早晨起床时出现眩晕欲呕,双目难睁,耳鸣,在某附属医院诊为内耳眩晕症,经输液治疗后,仍眩晕如坐舟车,闭目卧床则减轻,睁目则加重,不能行走,伴恶心欲呕,间有耳鸣,心烦纳少,大便可,失眠,舌淡暗,苔白,脉细弦。西医诊断为内耳眩晕症,中医诊断为眩晕、肝风痰浊证。治宜平肝熄风,化痰降浊。药用天麻10克,双钩12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法夏10克,泽泻5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丹参15克,佛手10克,麦芽30克,山楂12克。7剂。
1992年2月29日二诊:服上方第二剂,则眩晕明显减轻。现眩晕已不明显,可以自己行走,无恶心,纳食增加,但仍失眠,舌淡暗,苔薄,脉细。上方去泽泻、茯苓、陈皮、麦芽、山楂,加党参12克,枸杞子10克,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续服7剂以善后。
评析古人早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之明训,本例患者即肝风、痰浊交互为患。
眩晕而心烦脉弦,为肝风升扰之象;眩晕而恶心苔白,为痰浊上犯之象。此时宜以天麻、钩藤治其内风,法夏、陈皮、泽泻、茯苓治其痰浊,风熄痰化,则眩晕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