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验案(刘韵远)

孙某某,男,10岁。1984年2月16日初诊。

患儿三天前发烧,体温38.5℃,恶寒、咳嗽,经西药治疗后,两天体温渐退。在入院前一天清晨,病儿烦躁,尖叫,双目上视,手足拘挛,反复发作三次,每次十余分钟,自然缓解,随即感觉左侧肢体发麻,肌肤不仁,走路跛行,左上肢屈伸不利,入院时左侧肢体瘫痪不遂。

入院体验:形体消瘦,面色苍黄,精神较弱,低热,口眼轻度右偏,左侧额纹、鼻唇沟均较右侧变浅,舌尖左偏、舌质淡嫩,苔少,脉细无力,左侧上下肢痿软无力。神经反射:左侧生理反射减弱。病理反射:巴氏征、高尔登、夏洛克征均为阳性。

辨证:气血素虚,复感寒邪,侵袭经络,气血痹阻。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佐以活血化瘀。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15克、寄生15克、桂枝15克、防风9克、桑枝60克、细辛3克、干姜6克、当归15克、川芎6克、赤白芍各30克。

二诊:服上方4剂,病情好转,左上下肢能自动抬举,但持续时间较短,摇摆不稳,于上方去干姜、细辛,加丹参15克。

三诊:服上方3剂后,左上下肢活动明显好转,左手能握物玩耍,并可扶床走动,体温恢复正常。故以治本为主,用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之法。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克、当归15克、川芎6克、赤芍15克、桃仁9克、红花9克、丹参15克、桑枝30克。

四诊:上方服10剂,患儿自己下地活动,步态如常,上肢屈伸自如,口眼恢复端正,神经反射除巴氏征弱阳性外,其余均恢复正常。共住院18天,基本痊愈出院。

评析刘氏认为本病在中医可归属于“中风”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肝肾不足,气血衰少,在标为邪中经络,气血痹阻。此患儿病程较短,但在发病前有外感史,说明外邪侵袭无疑,邪犯肌表,营卫失和故见发热恶寒。但患儿形体消瘦,面色苍黄,素体虚弱,卫气不足,脉络空虚,外邪乘虚直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窍络失养,故见口眼歪斜,舌向左偏。筋脉失养则见肢体瘫痪不遂。气不通则麻,血不通则木。舌质淡嫩,苔少,脉细无力均为气血不足之象。

患儿入院后仍发热,外邪未除,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先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用独活、桂枝、防风祛风散寒,用细辛、干姜、桑枝温经通络,佐以当归、川芎、赤白芍养血和血,用寄生平补肝肾。服药3剂,病情好转,故在第二方中去干姜、细辛,以免久服耗散正气,加丹参加强活血通络作用。待体温恢复正常后,以治本为主,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第三方中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重用黄芪大补元气,配当归大补阴血,加用赤芍、川芎、丹参、红花、桃仁以活血化瘀,用桑枝通经络。

中风病例,在儿科较为少见,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故治疗时一定要分清标本,然而不论是治标,还是治本,两方中都用了养血活血的当归、川芎、赤芍等药,印证了尤氏“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中医儿科名医刘韵远》。刘慧丽 李桂茹 阎慧敏 整理
2
本条ID:14004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