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某,女,5岁。1984年4月12日初诊。
患儿两周前开始发热,体温38℃左右,发热三天后,全身出皮疹,伴有咳嗽。出疹第三天,全身皮疹增多,因高热在外院曾给予肌注退热针,针后体温暂退,皮疹亦随之消失。次日高热又起,且咳嗽加重,出现喘憋。当地医院诊为“麻疹合并肺炎”,经各种治疗效果不佳。转我院,途中患儿高热39.5℃,曾出现双目上视,双手握拳,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将舌咬破。经我院急诊抢救后收入病房。
入院后仍发热,夜间热甚,体温高达40℃以上,精神萎靡,神志模糊,嗜睡状态,阵阵烦躁,时有谵语,呼吸急促,唇干焦裂,咽红,舌质红绛,无苔,呈镜面舌,脉细数。周身无汗,四肢不温,颈软,腹胀,肝脾肿大,拒按。血检:白细胞总数5400/立方毫米,中性64%,淋巴36%,血清谷丙转氨酶496单位,血清谷草转氨酶500单位,乳酸脱氢酶2800单位。心电图:ST-T改变。
X线摄片:“考虑为非特异性感染”。双肺均可闻及散在性中细湿罗音,西医诊断:麻疹合并肺炎,病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
辨证:麻毒陷肺,气阴俱伤,热扰心神。
治法:宣肺透邪,清热解毒,清气凉营,芳香醒神。
方药:清营汤加减。
鲜芦茅根各30克、生地15克、元参15克、麦冬9克、银花9克、连翘9克、薄荷6克、生石膏30克、僵蚕9克、紫雪散1瓶,分三次冲服。
另:太子参15克煎水随时服。
1剂药后,神志渐清,能回答简单的问话,仍高热,有汗不畅,但手足转温,舌质红,镜面舌上出现少许薄白苔,说明胃气来复,津液回生。为了加强扶正之力,改太子参为红参15克,煎水随时饮服。
服药7剂,体温降至38℃,精神明显好转,但咳嗽加重,舌质嫩红,苔少,脉细微数。于前方去银花、薄荷、生石膏,加入泻白散(桑皮15克、地骨皮15克)以泻肺中伏邪。又进7剂,体温降至正常,继以调理善后。共住院三周,各项检查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评析本案可谓是一个极危重病例,刘氏以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验案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1)麻毒陷肺,阳气内郁,往往出现热深厥深之象,临床表现出四肢不温,切不可误认为是虚寒证,妄投温补之品,以薪助火之弊,而应以透邪外出为宜。(2)麻疹合并肺炎与外感引起的肺炎有所不同,麻疹合并肺炎经过麻疹阶段,气阴已耗伤,正气已亏,正虚邪实之证,治疗困难,要在祛邪的同时扶正,不能单纯清热,故加用红参扶助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