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及出处
穴名:阴谷Yīn gǔ(KI10)
出处:《灵枢》
定位
部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上,半腱肌肌腱外侧缘。
取穴:当腘窝内侧,和委中相平,在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屈膝取之。
类属
足少阴肾经穴;五输穴之合穴。
适应症
主治:前阴及妇科病症。常用于阳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漏;腰脊痈,少腹、前阴、膝股内侧引痛;癫狂。
操作
直刺1~1.5寸。
阐释
本穴在膝腘阴侧稍下凹僻中,故名“阴谷”。足少阴之经,由本穴横抵足太阳经,而入委中。即《内经》所云:“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者也。本经由本穴起,循足太阳经伏流上行,过臀抵腰,复由肾俞穴入臀内,属肾,复循腹膜下行,络膀胱。由下腹部横骨穴处,循腹壁上行止于膈下。其直者,属肾,循腰肌上行,贯膈抵喉咽,循气管入肺,络心,注胸中。循胸腔下行、止于膈上步廊处。与循腹壁上行止于膈下幽门处,隔膈相对,相引、相通。
本经由委中至肾俞,一段经线,伏行于足太阳之下。所历各穴,为足太阳与足少阴两经共有之会穴。因足少阴经为治腰痛之主要经脉,故《针灸大成》谓:“腰背委中求”。盖以浅刺之,则足太阳经受之,深刺之,则着于足少阴经也。它如委阳,浮郄、殷门、承扶、会阳、膀胱俞、关元俞、气海俞、大、小肠俞各穴治症,均与少阴经有关。因知此段经路,为足太阳与足少阴两经表里叠行者也。近古医家偏重穴位疗效者多,追究穴名与经线之根源经历者少。故治病虽愈,而不问其所以然也。为此反复申明,供同道参考。研究针灸、不可脱离《内经》,研究《内经》,务须逐字推敲。
附:临床应用举例
1.足太阴肾经中阴谷二穴……妇人漏血不止,少腹急引阴痛,腹胀如蛊,女子如妊娠,可灸三壮。(《兰室秘藏》卷四)
2.中风后大小便闭结不通,泻支沟二穴;小便不通,泻阴谷二穴。(《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3.伤寒,小便不通,刺支沟;未愈,泻阴谷、阴陵泉。(《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4.五淋,气海、关元、阴谷、阴陵泉。问曰:此证缘何而得?答曰:皆因色欲不节,少年之过,用诸枪药之类;或小便急行,房正合欢之际,被人冲破不能泻,阴阳不舒通,故成砂淋、血淋、热淋、冷淋、气淋。善治医者当详审,治无不效也。(《针灸集成》第六十二方)
5.阴痿,关元补、阴湿、阴谷寸半,泻,灸。(《医学纲目》卷十四)
6.治妇人产后,忽小腹胀如蛊,大小便不通,气海、三里、关元、三阴交、阴谷主之。(《医学纲目》卷二十三)
7.顽固性癃闭,三阴交穴、阴谷穴,针刺治疗。[上海针灸杂志,1986,5(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