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溜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穴名及出处

穴名:复溜Fù liū(KI7)

出处:《灵枢》

复溜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定位

部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键的前缘。

取穴:太溪直上2寸,前平交信穴。

复溜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类属

足少阴肾经穴;五输穴之经穴。

适应症

主治:汗证及腹、腰脊部病症。常用于腹痛、泄泻;水肿,多汗或少汗;腰背痛,下肢痿痹;脉微细时止。新增:小便不利。

复溜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操作

直刺0.5~1寸。

阐释

复,往来也。即《易》之“返复其道也。”溜,顺逝也。水以直流顺适为正。孰江有回澜,海有潮汐,岂水之真性哉。但回波溯流,不离渠道,进退消长,本乎自然。本经之脉,循内踝之后,由照海上太豁。别跟中,由大钟而水泉,以合于照海也。及其合照海之后,循经上腨内,复合其直流之正,故名“复溜”。《针灸大成》谓:“病人脉微细几于不见者,取此穴刺至骨,待脉回乃可出针,亦复溜之意也。按脉微细,乃肾气衰弱之极也。物极则反,本穴犹地雷之复也,故名之以复”,而曰“复溜”。

复溜的证治纲要与定位图解

附:临床应用举例

一、汗证

1.伤寒有阴有阳,用意参详,不问阴阳,七日过经不汗:合谷补、复溜泻,汗出立愈,此穴解表发汗神妙。(《针灸玉龙经·盘石金直刺秘传》)

2.伤寒不论阴阳,日过不汗:补合谷,泻复溜在足内踝上二寸皮顺骨下半寸;汗出:补复溜,泻合谷,刺委中血出;少愈,更泻合谷。(《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3.自汗发黄复溜凭。(《肘后歌》)

4.手足多汗症:复溜穴、合谷穴,针刺治疗。[新中医,1984(11):27]

5.顽固盗汗:复溜穴、三阴交穴、阴郄,针灸疗法。[上海针灸杂志,1986,5(4):43]

6.汗症:针刺合谷、复溜治疗。[河南中医,1994,14(1):53]

7.治汗证:合谷、复溜为主穴,针灸治疗。[国医论坛,2001,16(1):37]

二、腰腿病症

1.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素问·刺腰痛》)

2.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䀮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素问·刺腰痛》)

3.治腰脊内引痛,不得屈伸,近上痛者,刺手阳明经合谷二穴;近下痛者,刺足太阳经昆仑二穴,次刺足少阴经伏白二穴。(《针经摘英集》)

伏白,复溜穴别名。

4.髀枢脚痛泻丘墟,复溜治肿如神医。(《灵光赋》)

5.髋骨腿疼三里泻,复溜气滞便离腰。(《席弘赋》)

6.伤寒四肢厥逆冷,脉气无时仔细看,神奇妙穴真有二,复溜半寸顺骨行。四肢回还脉气浮,须晓阴阳倒换求,寒则须补绝骨是,热则绝骨泻无忧。(《肘后歌》)

7.腰反折:针刺复溜治疗。[中国针灸,2000(4):226]

8.肾虚腰痛:针刺复溜治疗。[河北中医,2001,23(7):531]

三、前阴、膀胱病症

1.血淋,灸丹田随年壮,又灸复溜五十壮,一云随年壮。(《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千金翼方》)

2.玉茎中痛:中极、三阴交、太溪、复溜。问曰:此证缘何而得?答曰:因少年之时,过用金石之药,有伤茎孔,使阴阳交感不能发泄,故如此也。宜刺后穴:中极、阴陵泉、关元、血海。(《针灸集成》第五十二方)

3.老年性阴道炎:复溜穴、关元穴,针刺治疗。[河北中医,1985(3):44]

四、其他病症

1.治脉微细不见,或时无脉者:以圆利针刺足少阴经复溜二穴,在内踝上二寸陷中。针至骨顺针往下刺之,候回阳脉生大,乃出针。(《针经摘英集》)

2.伤寒六脉不应手者:泻合谷,补复溜。(《针灸集要·盘石金直刺秘传》)

3.经行水肿:针刺复溜治疗。[中国针灸,2002,22(9):612]

条目信息
1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
2
本条ID:13069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