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病人病微溏者,乃里虚而寒在下也,不可与服之。
方论选萃
清·尤在泾发汗吐下后,正气既虚,邪气亦衰,乃虚烦不得眠,甚则反覆颠倒,心中懊憹者。未尽之邪,方入里而未集,已虚之气,欲胜邪而不能,则烦乱不宁,甚则心中懊憹郁闷,而不能自已也。栀子体轻,味苦微寒;豉经蒸窨,可升可降,二味相合,能彻散胸中邪气,为除烦止躁之良剂。(《伤寒贯珠集》)
清·徐大椿此剂分量最小,凡治上焦之药皆然。按栀子汤加减七方,既不注定何经,亦不专治何误。总由汗吐下之后。正气已虚,尚有痰涎滞气,凝结上焦,非汗下之所能除,经所云:“在上者,因而越之”则不动经气而正不重伤,以为最便,乃不易之法也。(《伤寒论类方》)
清·王旭高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与胃近,故温邪之证,初起即在阳明,不似伤寒之必始于太阳而后及于阳明也。夫温则宜清宜泄,而叶天士《温热论》未出主方,但云“挟风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入芦根、滑石之流”,试思加入何方之内,当知主治不出此方矣。但世俗之证,不辨伤寒、温热,不分有汗、无汗,开手则用栀豉,则又失治方之义矣。(《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王孟英温暑湿热之证,每有痰涎滞气,凝结上焦,不必在汗吐下之后也……叶氏春温篇,于新邪引动伏邪,亦主是方,盖此汤为温热初病,开手必用之剂。(《温热经纬》)
清·邹润安栀子与葱白,一系泄热,一系通阳,泄热者纵,通阳者横。纵则能通上下之道,此所以宜于汗吐下后,表邪已解之时。横则能达内外之情,此所以宜于病初起,卒难辨认之际。而豆豉擅开发上焦郁抑,宣导浊阴逗留,故在先在后,咸藉以奏功也。(《温热经纬》)
近代·程门雪凡阳明自发之症,即所谓伏邪从肠胃蕴发是也,其来骤,其势炽,观其症象自可明燎。如桂枝汤服后,骤现大渴引饮,烦躁壮热之白虎汤证,即伏邪蕴郁自发者。再如原文:“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两句,便可见是自动发者,引此两条,以明正阳明自发之症。若身热恶热,口渴心烦,胸中懊憹,难以名状,舌上苔黄者,比之阳明经证稍进一层,比之阳明府证又稍不及。病在经府之间,较经邪已深,较府邪尚浅者。以栀豉汤为最佳。柯韵伯于此汤解释最为精确……其谓:是阳明病,不全在里,不全在表,所治诸证,皆在里之半表间,不只为误下后立法。盖阳明主里,里之半表,犹可从表透达,所以栀子豉汤宣透治之,为阳明表邪之出路耳。(《书种室歌诀二种》)
近代验证
郭某,男,33岁,近十天高热40℃,今日体温下降为37℃。头昏胸闷痛,肢软,纳呆乏味,大便烂,小便黄,口渴不思饮,脉滑,舌淡红苔腻。食积夹暑湿为患。治方为栀子豉汤加味,化暑湿开胸膈:
枳实9克 焦栀子9克 淡豆豉9克 土藿香9克 佩兰叶9克 冬桑叶9克 人参叶9克 枇杷叶9克 厚朴9克。
服五剂。
陈妇,年三十余,产后二旬,恶露已净,惟苦四肢烦热,心烦不寐,善饥少纳,舌红苔薄,口苦,大便结,脉弦细数。此属血热虚烦,拟栀子豉汤合千金三物黄芩汤清热除烦。
处方:炒栀子、豆豉、黄芩、苦参各10克、生地黄15克。
服两剂证减,十剂痊愈。
刘树礼,男,36岁,联合厂六车间,住院号:12323
77年5月21日因寒战发热五天、咳嗽两天入院。
病史:患者于5天前开始寒战发热,近两天来咳嗽厉害,痰不多,无胸痛,曾服Apc、ppc、午时茶后,上午热退,下午体温又升高,体温最高达38.9℃,近日头疼较剧,于今日来院门诊,血白细胞4250,嗜中性62%,淋巴32%,嗜酸性1%,胸透发现右下一片较淡模糊阴影。
入院后予银黄针2支im Bid肌注,八角金盘16毫升加入1000ml输液中滴注,同时口服中药,第三天体温正常,七天后胸透,肺部阴影消失。
初诊:1977年5月21日,病已六天,形寒头痛未罢,鼻塞未利,身热不为汗解,咳呛痰滞不爽,痰咯粘稠,量不甚多,纳谷顿钝,小溲短少,舌淡白平,苔白腻,脉形濡数,风温挟痰湿互阻肺胃,卫气交并,今拟辛凉开肺,轻清气分之法。
清水豆卷12克 焦山栀9克 粉葛根9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炒大力子9克 苏藿梗各6克 嫩前胡9.5克 杏仁12克 苡仁12克 象贝母9克 大青叶9克 冬瓜子30克
二诊:5月23日,前投辛凉轻清三剂,药后续得畅汗,身热已净,形寒头痛亦除,惟咳嗽痰滞不爽。此痰浊郁结肺胃,尚未清彻,续当肃肺化痰、轻清余热之治。
水炒白前9克 桑白皮9克 银花9克 连翘9克 淡子芩4.5克 藿佩梗各6克 象贝母9克 杏仁12克 苡仁30克 姜半夏9克 化橘红9克 瓜蒌衣9克 冬瓜子30克
按语
栀子豉汤一方,据叶天士之实践,无问外感内伤,最多繁用。如《指南》案中,治风温等凡三案。皆于栀子豉汤内,合入杏仁、郁金、蒌皮。其间有治风温从上而入,肺气不得舒展,周行气阻致身痛脘闷不饥等,更增入橘红以燥湿,有因风温入肺。气不肯降,形寒内热胸痞等,更增桑叶以清肺;有因风温入肺,肺气不宣,宿有痰饮,热渐内郁等,去郁金不用,更增入黄芩、枳实汁,表里双和。治温热等凡二案:一因卫气交并,脉数暮热,头痛、腰痛、口燥,更合入杏仁、桔梗、连翘、黄芩辛宣苦泄;一因热病后余邪未清,胃机不和,更合入半夏、橘白、枳实,拨醒胃机。治暑等凡三案:一因暑郁在上,痰多咳呕,更入石膏、杏仁、半夏、郁金辛凉涤暑,开畅气机;一因暑热挟湿,弥漫三焦,头胀脘闷不饥,腹痛恶心,复入杏仁、橘红、厚朴、半夏、黄芩、滑石上下分消;一因暑热从上吸受,脉寸大,头晕,脘中食不多下,增入杏仁、郁金、竹叶、滑石,分利暑湿。治燥者一案,右脉数大,上焦气分燥热,栀子豉汤中,合入桑叶、杏仁、沙参、象贝,辛凉甘润。足见其于栀子豉汤运用,已臻出神化之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