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论选萃
清·王晋三《内经》论疟,以先热后寒邪藏于骨髓者,为湿、瘅二疟;仲景以但热不寒邪藏于心者,为温、瘅二疟。《内经》所言,是邪之深者,仲景所言,是邪之浅者也。其殆补《内经》之未逮欤。治以白虎加桂枝汤,方义原在心营肺卫,白虎清营分热邪,加桂枝引领石膏、知母上行至肺,从卫分泄热,使邪之郁于表者,顷刻致和而疟已。至于《内经》温瘅疟,虽未有方,然同是少阴之伏邪,在乎经者为实邪,在足经者为虚邪,实邪尚不发表而用清降,何况虚邪有不顾虑其亡阴者耶,临证之际,化而裁之,是所望于用之者矣。(《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叶天士夏秋久热,口鼻吸暑,其初暑邪轻小,不致病发,秋深气凉外束,里热欲出,与营卫二气交行,邪与二气遇触,斯为热起,临解必有微汗者,气邪两泄,然邪不尽。混处气血中矣。故圣人立法,以石膏辛寒,清气分之伏热;佐入桂枝,辛甘温之轻扬,引导凉药以通营卫;兼知母专理阳明独胜之热,而手太阴肺,亦得秋金肃降之司;甘草、粳米和胃阴以生津,此一举兼备。(《临证指南医案》)
清·王旭高白虎清气分之热邪,加桂枝一味,通营泄卫,则白虎并能清营分之热,方义原在心营肺卫立法也……瘅疟、温疟,俱无寒但热,俱呕,而因不同。瘅疟者,肺素有热,而加外感,为表寒里热之证,缘阴气内虚,不能与阳相争,故不作寒也。温疟者,邪气内藏肾中,至春夏而始发,为伏气外出之证,寒蓄久而变热,故亦不作寒也。(《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邹润安伤寒有伤寒用药之例,温疟有温疟用药之例。盖伤寒自表入里,故有一毫未化之寒,即不可与全入者并论;温疟自内出外,里既全热,但有骨节疼烦一种表证,即不得全认为热,而单用白虎,故必兼桂枝使之尽化,而顷刻致和矣。(《温热经纬》)
近代验证
余某某,男,42岁,韶山电器厂工人。1976年4月26日因脊背腰骶及两膝关节疼痛就诊:脊背腰膝酸楚,阴雨为剧,咽喉疼痛。大便如常,舌嫰红,苔薄,脉右手弦濡,左手濡细。风湿入络,郁而化热,拟白虎加桂枝汤加味为治。
生石膏30克、先煎 肥知母6克 川桂枝4.5克 稀莶草12克 京赤芍9克 宣木瓜6克 晚蚕砂12克,包 嫩桑枝30克,酒炒 当归12克 片姜黄9克 海桐皮12克 清炙草3克 七帖。
5月3日复诊:腰背骨节酸痛及减,二、三天来,少量鼻衂。瘅症化热无疑,续以前意扩充。
原方加大生地12 黒绿豆衣各12 七帖。
5月11日三诊:偏体酸楚虚而复剧,咽喉干痛,小溲黄赤。所辛大便如常。舌边尖红,苔前光剥,中根薄黄裂纹。脉弦细带数。风湿入络,势已化热化燥。再予祛风通络、凉营泄热之治。
川桂枝2.4克 生石膏30克、先煎 知母6克 秦艽9克 稀蔹草9克 桑枝30克 怀牛膝12克 宣木瓜9克 海桐皮9克 当归9克 大生地12克 清炙草4.5克。
5月29日因胃病就诊,腰脊两膝疼痛已愈。
例二 丁学屏治热痹(痛风性关节炎)案(选自《丁学屏临证笔记》)。
许某某,男54岁,平时善饮,尤喜肥甘。1995年5月,自觉趾蹠关节焮红肿胀,疼痛不能践地,血尿酸达500mmol/l,舌嫰红,苔薄,脉濡缓。此即《素问》所谓“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是也。治以宣泄络热,宗白虎桂枝汤,加减木防己汤立法。
生石膏24克、先煎 肥知母9克、盐水炒 川桂枝4.5克 羚羊粉0.6克、分吞 忍冬藤12克 络石藤12克 木防己9克 瓜蒌仁30克 土茯苓12克 晚蚕砂12克 怀牛膝12克 西赤芍6克 粉丹皮9克 一剂而痛止,五剂而后,红肿消退,足行走自如。
李左,伤寒挟滞,太阳阳明为病。身热十余日不解,脊背微寒,脉浮滑而数,口干不多饮,唇焦,苔薄腻而黄,五六日不更衣。太阳之邪未罢,阳明之热熏蒸,肠中浊垢不得下达。拟桂枝白虎汤加减,疏太阳之邪,清阳明之热,助以通腑。盖阳明有胃实当下之条也。
川桂枝五分 生甘草五分 元明粉钱半 竹茹钱半 石膏三钱 瓜蒌三钱 川军三钱 半夏钱半 生姜两片 大枣三枚
患者朱某某,男,24岁,萍乡人。
症状:1953年仲秋,壮热不恶寒,骨节烦疼,恶心欲呕,不思食,口渴饮冷,脉浮大,苔白厚。
诊断:伏暑成疟,邪踞募原,但热不寒,是为温疟。
疗法:议为清暑透邪法,主以桂枝白虎汤治之。
桂枝钱半 生石膏八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一合 水煎服。
六剂后,改投甘寒生津法,以育既伤之阴。旬日之间,调理康复。
玉竹四钱 生地五钱 麦门冬三钱 釵石斛三钱 知母钱半 丹皮钱半 甘草一钱。
水煎服,三剂而愈。
按语
白虎加桂枝汤方,仲圣治温疟但热无寒,骨节疼烦,其脉如平者。清·叶天士于本方加半夏一味,治伏暑化疟,寒轻热重,骨节烦疼,微呕而渴,不饥不食,溺短赤热,堪为白虎加桂枝汤之注脚焉。晚近用治热痹,借以宣泄络热。笔者以白虎加桂枝汤加羚羊一法,用治痛风性关节炎,往往一剂知,二剂已。经方效用之神奇,非亲身历验者难以置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