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治法:
辛宣苦泄合甘淡法
出处:
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
麻黄二两,去节 连翘二两 赤小豆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方制: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主治:
伤寒瘀热在里,但头汗出,小便不利,身发黄者。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方论选萃

清·王旭高或太阳之热,或阳明之热,内含太阴之湿,乃成瘀热发黄,病虽从外至内,而粘着之邪,当从阴以出阳也。杏仁、赤小豆泄内里湿热;生姜、梓白皮泄肌表湿热,仍以甘草、大枣奠安太阴之气,麻黄使湿热从汗而出太阳,连翘导湿热从小便而出太阳,潦水助药力从阴出阳。经云:“湿上甚为热。”若湿下行则热解,湿热解则黄退也。(《医书六种》)

清·尤在泾麻黄、杏仁、生姜之辛温,以发越其表,赤小豆、连翘、梓白皮之苦寒甘以清热于里,大枣、甘草甘温悦脾,以为散湿驱邪之用,用潦水者,取其味薄,不助水气也。合而言之,茵陈蒿汤,是下热之剂;栀子檗皮汤,是清热之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散热之剂也。(《伤寒贯珠集》)

明·许宏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盖其人素有湿热,就因伤寒汗不尽,则阳明之经为瘀热所凝,则遍身必发黄。经云:“湿热相交,民多病瘴”是也。此汤盖为发汗不尽,脉浮身发黄者所设也。麻黄能散表邪,用之为君;甘草、大枣性甘,能入脾益胃气,用之为使。以此八味之剂,专治表邪不尽瘀热在里,遍身发黄者之用也。《内经》云:“湿热上甚,治以甘温,佐以甘平,以汗为故。”此之谓也。(《金镜内台方议》)

清·吕震按:瘀热在里,则伤寒之表邪,亦瘀而不行,内外合邪,因致发黄,治亦当内外并解,伤寒解外,仍不离麻黄、杏仁、甘草之成法。热瘀则不宜桂枝而改用连翘,以散在经之热;更用赤小豆、梓白皮以清在里之热,而复以姜、枣和之。以其发黄从伤寒而来,犹兼半表,亦麻黄汤之变制也。(《伤寒寻源》)

近代验证

例一 治瘀热发黄案(选自《周兰若医案》)

章,女,肺主皮毛而司开合,冒雨而伤寒湿,始有寒热,并不介意,渐而身目俱黄,肌肤无汗,小溲不利,皮肤搔痒如有蚁行,纳谷锐减,头蒙肢软,脉偏浮数,苔白燥,究其致疸之因,揣摩发黄机理,正如仲景所谓“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法当宣肺气以布治节,开腠理而达郁热。

净麻黄、嫩前胡各2钱 杏仁、炙桑皮、大连翘各4钱 白术、佩兰叶各3钱 鸡苏散(包)、赤小豆各5钱 玉桔梗1.5钱 藿香正气散2钱(日2次服)

3帖

复诊,前方投服,一剂而汗出溲行,肤痒顿除,疸色稍退,尽三剂黄疸基本消退,可见仲景方法之效。病退药退,不可徒伤正气,宜培中运脾。

杏仁、炙桑皮、茯苓、党参、白术、大连翘、焦六曲各4钱 佩兰叶、广郁金各3钱 前胡2钱 玉桔梗1钱。

5剂

按语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乃熔辛宣、苦泄、甘淡于一炉之复方,用治郁热湿浊交蒸者,最为合辙。王孟英谓:余治湿热发黄而表有寒湿者,以香薷易麻黄辄效,何廉臣氏用之亦验,可为古方今用之范例。现今用治风水(急性肾小球肾炎)及风疹频发不效者,效用卓著。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
2
本条ID:12059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