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汤

治法:
苦泄辛散甘缓法
出处:
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
黄连 干姜 炙草 桂枝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斤、洗 大枣十二枚、擘
方制:
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主治: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并治湿家误下,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舌上如胎者。

方论选萃

明·许宏湿家下后,舌上加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上热下寒也。此伤寒邪气传里,而为下寒上热也。胃中有邪气,使阴阳不交,阴不得升为下寒,故腹中痛;阳不得降为上热,故欲呕吐也。故与半夏泻心汤中加桂枝升降阴阳之气也。为下痛,故去黄连。经曰:“上热者泄之以苦,下寒者散之以辛。故用黄芩为君,以治上热;干姜、桂枝、半夏以散下寒为臣;人参、大枣、甘草之甘,以益胃而缓其中也。”(《金镜内台方议》)

清·吕震按:胸中有热,则阳邪格于上,故欲呕吐,胃中有邪气,则阴邪格于下,故腹中痛,欲下而不得下也,欲呕吐,欲吐而不得吐也。上热下寒,法当和解。方用黄连泻胸热,干姜散胃寒,复以半夏宽中而开结,佐以桂枝通阳而化阴。然上征下夺,宜从中治,故用人参、甘草、大枣,建立中气,而上下之邪,各随所主之药而分解,此泻心之变方,而又与泻心之取义不同。(《伤寒寻源》)

清·王旭高证因上下相格,治亦寒热并施。胸中热,欲呕吐,腹中痛者,全因胃中有邪,阻遏阴阳升降之机,故用参、甘、姜、夏、大枣,专和胃气,使饮入胃中,听胃气上下敷布,交通阴阳;再用桂枝宣发太阳之气,载引黄连,但从上焦阳分泄热,不使其入太阴,有碍虚寒腹痛。(《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喻嘉言黄连汤者,仲景治伤寒之方也……以其胃中有邪气,阻遏阴阳升降之机,而不交于中土。于是阴不得升,而独治于下,为下寒,腹中痛;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胸中热,欲呕吐,与此汤以升降阴阳固然矣。而湿家下之,舌上加胎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亦用此方何耶?……盖伤寒分表、里、中三治,表里之邪俱盛,则从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汤之和法……至丹田、胸中之邪,则在于上下,而不为表里,即变柴胡汤加黄连汤,和其上下。以桂枝易柴胡,以黄连易黄芩,以干姜代生姜,寒热并用,补散兼行,和法之最佳者。(《医门法律》)

清·徐忠可黄连合半夏清热而降逆;干姜同桂枝温胃而散寒;参、枣、甘草为维护调护之主。饮入胃中,亦听胃气之上下敷布,固不问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皆可治也。夫表里之邪,则用柴胡、黄芩;上下之邪,则用桂枝、黄连;表里之邪,则用生姜之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则用干姜之辣以开之。仲景圣法灼然矣。(《伤寒论集注》)

清·费伯雄变姜连泻心之法,而为升降阴阳之法,寒热并用,补散兼行,和法之最佳者。(《医方论》)

清·莫枚士此黄芩人参汤去黄芩,加黄连,从其易为名也。《千金》以此方去姜、半、人参三味,加生地、竹叶、赤石脂,名生地黄汤,治产后着寒热下痢,是此方本治有寒有热之症,彼病在肠,故用地、脂湿之;此病在胃,故用参、姜,意义最相似……此风寒在半表半里间,而将又下陷者,以在半表里,故不分风寒,而混称邪气,古人称谓如此。例如此腹中热半表也,腹中痛是邪气下陷,欲呕吐是胃尚能拒邪,故既能以桂枝治表,连、干和胃,而复以参、甘填中,以助其格而不使其陷,方义之精如此,而连、半并用,合大半夏及半夏人参汤法,往复回环,妙难言尽。(《经方例释》)

近代验证

例一 某女,70岁许。

产后弥可,时觉不爽,面色薄泽,浮浮如有风状,寒热往来,微呕,小腹痛,时时微热。脉象左关弦,右寸虚洪,两尺俱沉而兼涩。余察其种种征象曰:虽是产后,客有风邪,症只在少阳一经。但当时患者正延请某医为其诊治,故余诊而未治。越八、九日,患家来请,谓其病由轻转重。余视之,患者面色晦暗,仰卧不敢稍动,大腹满痛,干呕心烦,四、五日未进饮食,寸关脉洪盛,尺脉沉数。详诊之:患者初病,曾服八珍汤,其后腹痛转剧,前医谓正可胜邪,正气旺邪气可退,又连进5剂,乃转暴泄。前医又谓此系脾阳不足,又进理中汤2剂,泻未止而大腹满痛,卧床不起矣。

……细思之,此乃客邪未去,阳明积热,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急应解其邪,清其热,和其中气,是为正治……。

黄连9克 干姜9克 半夏9克 人参6克 桂枝9克 大枣5枚。

病人已数夜未眠,投以黄连汤后竟沉沉睡去,次晨醒来,自诉身倦无力,其他疾苦恍然若失,由是胀满消,能进食,再服一剂,病愈。

例二 治胃脘痛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蔡某,女,40岁。

初诊:1980年7月3日。

主诉:胃脘胀闷疼痛,胸中烦热,时而呕吐苦绿水,纳食呆滞,食冷物胃脘病剧,且腹痛泄泻。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用青链霉素治疗无效,邀余会诊。

诊查:病人上证仍在,神志清晰,形体消瘦,两目有神。舌质较淡,舌苦薄白。心下拘急,按之病甚,未触及癖块。脉象弦缓。

辨证:证为上热下寒,脾胃不和之故。

治法:治以清上温下,健脾和胃,拟黄连汤加味。

处方:黄连8克、干姜8克、半夏10克、人参8克、甘草8克、桂枝6克、青皮10克、柴胡6克,三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二诊:服药后呕吐已止,胃脘疼痛减轻,纳食增加,大便溏,舌脉同上。继用上方药六剂,服法同前。

三诊:诸证皆减,但心下时有痞闷。寒热已平,肝气不疏。继用调肝疏气之法。

处方:柴胡10克、郁金8克、木香5克、青皮10克、元胡10克、陈皮10克、神曲10克、川楝子6克、砂仁3克、炙甘草5克。

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连服一周。服药一周后疾病痊愈。

按语

王旭高尝谓:“比类二字,最为医家之要旨,如泻心汤,黄连汤,皆小柴胡汤之变法,而一味转换,便治证各异,故不知比类,则不能尽方之变,又焉能尽病情之变哉。”此方亦柴胡汤之变法,变辛散苦泄而为苦降辛通,以治上热下寒,下寒上热之格拒证。喻嘉言以进退黄连汤治关格,亦无非取其苦泄辛通之用耳。现今用治寒热格拒之呕吐、泄泻,每收良效。

条目信息
1
摘自《历代古方验案按》
2
本条ID:12033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