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论选萃
近代·冉先德妇女干血劳或小儿疳证,腹大青筋暴露,都因瘀血内停,经络的营养和卫气的运行受其影响,因而产生肌肉消瘦,午后潮热等症。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正气无由恢复,必须活血祛瘀,推陈致新,使瘀去新生,诸症才能逐步好转。本方用活血通窍之品治疗劳证,深得此法。方中麝香为君,芳香走窜,通行十二经,开通诸窍,和血通络;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为臣,活血消瘀,推陈致新;姜、枣为佐,调和营卫,通利血脉;老葱为使,通阳入络;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窍之功。临床经验,本方治疗脑震荡后遗症或顽固性的血管神经性头痛甚效。(《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现代·李赓韶方中桃仁、红花能活血通经,祛除瘀滞,是一切血瘀症通用的基本药物,也是王清任在各活血化瘀方中的必用药。赤芍能通顺血脉,行血中之瘀滞,与桃仁、红花配合用于瘀滞重者最为相宜,但方中用量仅只一钱,说明王清任用它重在辅佐活血,使血活而瘀自破除。另外赤芍味苦微寒,借以缓和方中其他药物的辛温之性。川芎辛温香窜,功能行气活血,乃血中之气药,与桃仁、红花、赤芍配伍使用,加强行血散瘀的作用;与麝香合用,可以增强通窍之力,所以朱丹溪认为它有“通阴阳气血”之功。方中麝香也是重要药物,性味辛温馨香,能开诸窍,通经络,兼以活血散瘀,尤其与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相配,更能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所以王清任强调指出,方中麝香最为要紧。葱姜辛散,能通达上下、表里之血瘀,故为通阳活血之品。姜枣配合,可以补脾益胃,缓和方中其他辛香过烈之性,保护脾胃不受刺激,并能促进食欲,增强消化功能,有利于整个药物的吸收,充分发挥应有的药效。大枣甘缓,能益血止血,……酒是辛散之品,善通血脉。汪昂说:“用为响导,可通行一身之表,行药至极高之分。”总之,本方属于辛香散药,因为血易温而不易寒,温则通行,寒则凝滞,故方中温散药较多,因此阴虚、气虚、劳热多汗等症应当慎用,以免伤阴耗气。(《医林改错注释》)
近代验证
陈某,女,27岁。
产后受寒,加上遭受精神刺激,遂发生呃逆。每晨起床后即发,持续数小时而不止。入睡时不发作,啖冷受气则更甚,初用针灸能小止,后也无效,病经三年,就医多处未愈,故来沪医治。
患者表情淡漠,诊脉两手俱呈沉涩,舌苔薄白边缘色紫,此为肝郁气滞,寒邪凝结,产后血瘀,胶着不化。前医重在温寒利气,忽略祛痰,病势越久越深。
处方“通窍活血汤”,改麝香为另吞。七剂后呃逆即止,后以“少腹逐瘀汤”善后,经来紫块磊磊,其病若失。复得一子,已七岁。
例二 秦恒斌治药物中毒性耳聋案(选自《江西中医药》1993;(1):62)
张某,女,30岁,农民。半月前因患“感冒”咳嗽,而在本村医治,每日肌肉注射庆大霉素32万单位,2日后听力骤减,到当地卫生院治疗,经用维生素B1、654—2等药,未见好转。五官科检查:外耳道发育良好,鼓膜无充血,光锥正常,听力下降,其他无异常。诊为“药物中毒性耳聋”。患者发育良好。舌淡,苔薄白,脉弦。以通窍活血汤化裁治之:
处方:黄芪20克、桃仁、红花、赤芍各10克、川芎15克、菊花10克、柴胡10克、路路通15克、石菖蒲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服。
二诊:5剂后耳聋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5剂而愈。
按语
王氏以通窍活血名方者,足见其以通窍为首务。方用麝香为君;生姜通神,老葱通阳为臣,以助其通窍之力;辅以川芎、赤芍、桃仁、红花者,以机窍阻塞,必有留瘀为患也。其构思之巧,配伍之精,堪为上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