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口疮的单方验方

口疮是指口腔黏膜上(多在唇、舌、颊及齿龈部位)发生的表浅,圆形或椭圆形的小溃疡点。可单发和多发在唇、龈、舌、颊、上颚等处黏膜上,亦可相互融合成片,其周围绕以红晕,局部灼痛,时发时愈或比愈彼发,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重者影响进食和吞咽。

病案

竹茹验案

徐某某,女,21岁。口腔黏膜经常发生溃疡,以往治疗需1周左右才能愈合,常因溃疡疼痛,妨碍进食,影响工作和学习。此次溃破用竹茹粉(用刀轻轻刮去淡竹茎杆的外层皮,然后将其中间层刮成丝状,晾干后研成细粉,装瓶备用。溃疡局部常规消毒,将竹茹粉直接撒在溃疡面上,厚约2〜3mm,略大于疮面,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一般2〜5天即愈。)涂溃疡面上,每日2次,2天即愈合。(《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第6期)

露蜂房验案

方某某,女,2岁,舌尖上有多个白色溃疡面,外周红润,舌伸唇外,流涎不止,不能饮乳,曾敷冰硼散和中药外敷无效,于10月5日,用蜂房散(露蜂房1两,剪碎炒焦,枯矾3钱共为细末。)敷患部,3天即愈。(《新中医》1977年第12期)

冬青叶验案一

周某某,口腔两颊溃疡半个月,疼痛异常,曾中西治疗无效。后改用冬青叶外敷(早晨摘取冬青叶10〜20张,冷水洗净,用冷盐水含漱清洁口腔,嚼烂冬青叶,当感到苦涩时,迅速用舌尖将嚼烂的冬青叶推向口腔溃疡处,使之敷盖于溃疡面上)1次痛减,2次症状大为减轻,第3次基本愈合,3天而痊愈。(《新中医》1975年第4期)

冬青叶验案二

李某某,男,30岁。下唇黏膜及左颊部各长1溃疡点,直径为2〜3mm,疼痛,进食时尤甚,嘱用冬青叶适量嚼碎压于溃疡面5〜10分钟后去除,1天2次。用药1次症状减轻,用药2次症状基本消失。(《广西中医药》1980年第1期)

芒硝验案

刘某,男,46岁,干部。1988年8月14日初诊。3年来反复发作口疮,多则半年一发,少则2〜3个月一发。每次发作均须服中西药调治月余以上。本次发作已2天,下口唇内侧及左颊部各见2个绿豆大溃烂面,进热食则疼痛异常。药用芒硝100g,开水冲化漱口,2小时1次。用药6日即愈。半年后复发,经用原方再次治愈,并以知柏地黄丸善后治疗3个月余,随访2年,未再复发。(《中医函授通讯》1992年第6期)

玄明粉验案

王某某,男,37岁。1985年7月6日就诊。患者近五年来,口腔黏膜经常发生疱疹或溃疡,疼痛较甚,发作时均用庆大霉素或用清热解毒,通腑泄热的中药治疗,7〜10天才愈。此次发病3天,说话及吃饭均使疼痛加剧,心烦暴躁,予单味玄明粉9g,日2次冲服,空腹下。药后1日痛减,3日痛止,4日溃疡愈合,纳眠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四川中医》1987年第3期)

野蔷薇根验案一

朱某,女,30岁。经常发生口疮,服核黄素无效。每日用野蔷薇根1两,浓煎徐服。治疗1周痊愈。后又发过2次,投上药仍见效。(《新医药学杂志》1975年第8期)

野蔷薇根验案二

倪某,男,4岁。麻疹后,口疮频发,拒食啼吵,予核黄素及维生素B、C片略见改善。每日用野蔷薇根1两,浓煎涤口,并以野蔷薇根八钱煎服。治疗6天,溃疡斑1冉失。(《新医药学杂志》1975年第8期)

野蔷薇根验案三

张某,男,2岁。腹泻后患口疮。每日用野蔷薇根1两,浓煎频服,治疗5天痊愈。(《新医药学杂志》1975年第8期)

野蔷薇根验案四

朱某,男,52岁。手术后发现霉菌性口腔炎,用野蔷薇花1两浓煎,含漱。数日后口腔炎症状消失。(《新医药学杂志》1975年第8期)

平地木验案一

周某之妻,23岁,农民。1977年4月就诊,口舌生疮,糜烂年余,近来加剧,用大剂量抗生素无效。诊其面红赤,唇周口腔糜烂,左下牙龈有一较大脓肿,舌糜不清,质红,脉弦数。即采平地木2握,嘱其煎后含漱,分2天用,次日肿消,第3日自觉无碍,未再用药。随访至今10余年未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92年第11月)

平地木验案二

徐某,男,23岁,战士。1973年12月就诊。自诉因水土不服,而口腔糜烂3年,经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效。诊时面色苍白无华,唇舌口周皆有糜烂,四肢冷感明显。舌淡,苔白,脉沉细弱。以鲜平地木2握,分2天含漱,第3天告愈,随访数年未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92年第11月号)

海螓蛸验案

徐某某,男,21岁。口疮溃疡1周余,舌尖部2×2cm,下唇内侧3×3cm,疼痛剧烈,曾用核黄素、维生素C等无明显好转,口干,烦躁,舌质红,脉微弦。用海螵蛸粉适量,撒于病灶上。日3次,每次10分钟漱口,用药后,1天痛减,能安然入睡,3天病愈。(《黑龙江中医药》1992年第3期)

白芨验案一

张某,女,30岁,教师。于1979年8月11日初诊。下唇干裂,有脓血性痂皮已1〜2年。诊断为“慢性唇炎。”曾服用维生素B2、维生素C、注射青霉素及涂肤氢松膏等均无效。后用中药玄参、麦冬、木通、银花、公英、淡竹叶、甘草梢等药物治疗,共服30剂病情痊愈,但停药半年后,病情复发而前来应诊。检査:下唇边部黏膜干裂,有脓性血痂,色暗紫,边界清楚,约0.5X1cm大小,上下唇黏膜均干燥。舌质红,无苔,脉沉细。诊断:慢性唇炎。处理:患处外搽白芨粉,每日3次,患者反应搽药后局部有舒适感,约半月,脓痂,干裂消失,黏膜颜色逐渐正常直至痊愈。随访6年,至今未再复发。(《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白芨验案二

魏某,女12岁。因服磺胺药后口腔黏膜溃烂,疼痛,不能进食已3天,来经治疗,要求服中药。检査: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有疱疹及不规则溃疡面。诊断:过敏性口腔炎。处理:取白芨粉和白糖按4:6比例混匀装瓶备用。治疗时,先用3%双氧水洗,再用盐水洗净患处,然后涂搽配好的白芨粉,用棉球压迫15分钟或半小时,涂后一段时间内不能漱口或进食。每日外搽白芨粉3次。患者未服任何药,只外搭白芨粉2次就能进食,搭药3日则痊愈。(《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蒲公英验案一

张某某,女,45岁。患者口腔溃疡糜烂多年,每于工作繁忙,劳累之时发作。这次发作已达月余。舌面和口唇各有赤小豆样大小的溃疡点多个,舌边及上腭黏膜有糜烂点多个,口中秽臭,疼痛难忍,说话及饮食都感困难。舌质红,苔薄黄,脉虚数无力。曾外擦青梅散、冰硼散,内服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均无效。我让他从田间采鲜蒲公英,每次用125g,煎浓汁,漱口兼服用,每日4次。治疗5日痊愈。1年后随访,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或劳累,从未复发。(《中医杂志》1992年第6期)

蒲公英验案二

陈某,3岁,口舌生疮,满口腔糜烂,经治疗无效,改用鲜蒲公英每次60〜90g,煎浓汁频服,当天即效,过两日腐脱,口腔恢复正常。(《实用经效单方》)

灯芯草验案

李某,男,29岁。1983年2月6日就诊。自述口腔内数处溃疡,疼痛甚,不能进食。曾局部涂抹1%G、V、D和口服复合维生素B及C,肌注青霉素1周,但效果不佳,此伏彼起,不断复发。检査见舌尖部有两个米粒大小的黄白色溃疡面,舌左侧及下唇部各有一黄豆大小的溃疡面。舌质红,苔中略黄腻。辨证为湿阻中焦,心火上炎而口舌生疮。嘱将灯芯草干品15g放入生铁小平锅中,在火上烧,直至锅内药物黄焦或黑末燃着为止,然后取出研末,涂抹于患处,日2次,第3天,患者高兴地自述只涂抹该药1次就痊愈了。1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年第3期)

板蓝根验案

陈某某,女,30岁。牙龈,口腔黏膜溃疡,充血,水肿,表面不规则白色丝绒状膜,饮食时疼痛,曾服维生素B2,维生素C,黄连素、疗效不显,遂用鲜板蓝根30〜60g煎汁,将1/3涂擦患处,1天涂7〜8次,另2/3内服(若无鲜药,用干品10〜30g亦可),2天即愈。(《浙江中医杂志》1985年第1期)

茵陈验案一

宋某,女,27岁,工人。因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年,口腔黏膜及舌体溃疡已9年未愈,伴口干苦,疼痛,影响食欲,有时不能进食,不能入眠,口唇、口腔黏膜及舌体有多处溃疡形成,张口、伸舌明显受限。曾投激素和免疫抑制剂77天,口干苦、疼痛、口唇及口腔溃疡未见好转,严重影响食欲及睡眠。诊见舌苔黄腻,舌尖红赤,脉滑数略弦。证属肝胆湿热,给予茵陈,每日30g,煎汤代茶,渴时饮用,不渴时漱口,次数不限。3天后口干苦、疼痛及溃疡面明显好转,5天痊愈。随访7个月未见复发。(《中医杂志》1986年第12期)

茵陈验案二

万某,男,学生,12岁。口疮3年余,反复发作,每月基本发作1次,每次数天才好。多数发生在唇颊内侧或舌面,呈白色椭圆形溃疡点3〜4个,周围黏膜鲜红,大小不等,疼痛,流口水,曾多次到医院诊治,大量口服维生B12,外搽“鬼子仁粉”效果不佳。经每天用茵陈20g代茶饮,连饮3天,口疮消失,局部无疼痛,食欲正常,随访3年未复。治疗方法:茵陈20g,加水150ml,用文火煮沸10分钟,过滤取药液,代茶饮,3天为1个疗程。(《黑龙江中医药》1992年第6期)

女贞叶验案

罗某,女,57岁。患口腔溃疡7个月,反复发作,中西药无效。此次复发已半月,口腔,唇周广泛糜烂,疼痛难忍,吸冷空气为快,饮食时痛苦更甚。即嘱自取鲜女贞叶7片,水煎服,日3剂。连服3天而愈,至今未见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90年第7期)

桑皮汁验案

汇应宿治小儿口疮,以桑皮汁涂之,得愈。吞咽亦无始,以此治数儿及大人俱效。(《名医类案》)

旱莲草验案

李某某,女,29岁。近3年来下口唇反复溃疡出血,出血后见精神萎靡、肢软无力、头昏等。最近口腔溃疡出血加剧,几乎半月出血1次,出血量增多,经多次治疗,效果不佳。特来求治,诊时正值出血,张老(张介安)当即用鲜旱莲草1把(30〜50g)洗净,用干净纱布包好捣烂取汁,将药汁涂于出血处,片刻血止6嘱回去照前法用之,并服清胃火、泻肝热中药3剂,此后病人未来复诊,以为无效。4个月后,病人因它病求治,问口唇出血如何?回答已愈。(《武汉市中医医院院刊》1982年笫1期)

蔷薇花验案

曹某某,男,35岁。经常发生口腔炎,口腔前庭、两颊等处黏膜有散在白色小溃疡,周围有红晕,疼痛,说话和饮食都受影响。用核黄素、维C片等治疗8天,效果不显。后改用薇冰散外搽,2次痛减,第3次敷药后溃疡显著好转,治疗4天痊愈。治疗方法:摘取大红蔷薇花的叶瓣,晒干,焙干研末(忌火炒,如冬天无叶,用根亦效),加冰片少许备用。用前先以冷盐水漱口,清洁口腔。然后用薇冰散搽口腔溃疡处。每天搽3〜4次,以饭前搽为佳。(《广西中医药》1979年第1期)

绿豆验案

肖某,女,22岁。口腔溃烂,经常发作已多年,日久不愈,疼痛难忍,冷水热汤难以入口,用绿豆适量,鸡蛋1个,把鸡蛋打入碗内,捣散,绿豆经浸泡十几分钟后,煮沸1〜5分钟,取绿豆冲鸡蛋花饮用,每天早晚各1次,3次而愈,随访5年未发。(《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第24卷第7期)

吴茱萸验案

王某某,男,4岁。1978年6月7日就诊。患儿素有消化不良,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中西医治疗无效,日趋严重,住院治疗,当日用吴茱萸20g,研末,醋调,敷于双足涌泉穴,4次而愈。(《河北中医》1987年第3期)

蚯蚓液验案

刘某某,出生后15天。口腔黏膜上出现许多散在乳白色小点,状如凝乳样,稍突起。曾口服核黄素等药无效,而小点继续扩大融合成大小不等的斑块状疮面。婴儿哭闹不安,拒食。用白糖地龙液涂敷1天后,症状即减轻,并能吸奶,3天后溃疡面基本愈合,吸奶时无任何痛苦表情。治疗方法:地龙1〜2条,白糖30g。取韭菜地的肥大地龙1〜2条,用清水洗净,置于清洁容器内,放入白糖30g,然后用匙搅拌,同时将地龙捣碎,使其与白糖溶化在一起呈浆糊状,将其涂敷在疮面上,3〜5分钟后,用盐水棉球擦掉即可。每天3次,夜晚痛时可加敷1次。(《中级医刊1983年第6期)

明矾验案

杨某,41岁,女。口疮反复发作1年,每因劳累、郁怒,或进食辛辣之品诱发,曾服用清热泻火中药和维生素压,未能治愈。近半月又复作,见舌面及双侧腮部黏膜有黄豆大小溃疡面6处,表面有灰白假膜,周围充血,伴口干咽燥,心烦失眠,脉细弦,嘱用明矾水溶液:取明矾10g,加凉开水200ml,待溶解后备用。每次取15〜20ml,漱口2〜3分钟,每次3〜5次。3天后,口腔溃疡面明显缩小,7天后溃疡面愈合,诸症若失,随访3年未见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94年第4期)

细辛验案

刘某,男,27岁,1986年4月8日初诊。患者因打赌暴食辣椒致多发性口疮,大小不一,直径约0.1〜0.3cm,口腔灼痛,伴口干,喜凉饮,牙痛,小便短赤,舌红,脉细数。予细辛8g研末,加水调成厚糊状敷脐,外盖油纸,用脐布固定。24小时更换1次。并嘱其多饮水,用两面针等药物牙膏刷牙,1日多次。禁酒、烟、辣椒等刺激物。1周后口疮渐愈。(《新中医》1995年第1期)

苍术验案

张某某,女,23岁。1992年7月12日初诊。患口腔溃疡1个月余,曾用核黄素、抗生素、灰黄霉素及外用冰硼散等,屡治不愈。査口腔两侧、下唇内缘、舌尖边及舌系带两侧等多处溃疡,色红白相兼,流涎,痛疼,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濡缓,舌强不能伸,语言受限,影响进食,遂用煨苍术粉外敷患处,每日3次,5天而愈。(《湖南中医杂志》1995年第6期)

按语

口疮与心脾二脏关系密切,因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其可因心脾积热、脾胃积热、肝郁化火、阴虚火旺、湿热熏蒸而成,其治当审因论治,临床上分为实证与虚证两类。实证多为心脾积热,虚证常因阴虚火旺。旱莲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善于治疗阴虚火旺之口疮;绿豆甘寒,善解热毒,入心脾(胃)二经,可解心脾积热而疗口疮;吴茱萸粉外敷涌泉穴,既可燥湿又可引热下行,属从治之法;蚯蚓,《纲目》称其“性寒能解诸热疾”,《扶寿精方》用蚯蚓“捣细,凉水调敷治。对口疮,已溃出脓”,蚯蚓的白糖浸出液或活蚯蚓与白糖共捣烂,涂敷多用治腮腺炎,慢性下肢溃疡,烫伤,可加速疮面愈合,用治口疮属异病同治;蔷薇花治疗口疮,古今鲜有记载,其机理有待探讨;竹茹、露蜂房、冬青叶、芒硝、野蔷薇根、平地木、海螵蛸、白芨均治口疮,但竹茹善清心胃之火,对心胃实火之口疮用之较宜;露蜂房有攻毒止痛之功,古人多用治恶疮,今用治口疮,大同小异;冬育叶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可广泛治疗多种感染性病患,以促使溃疡愈合;芒硝和玄明粉同物异名,其既能清热解毒,又能软坚通便,可使炽盛之热毒由大便而解。其对于热邪炽盛所致的咽肿口疮,伴有大便不通者尤为适宜;野蔷薇根有清热解毒利湿活血之功,为治湿热熏蒸者之良药;紫金牛科植物紫金牛及朱砂根的异名均为平地木,但朱砂根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浙江多用治上呼吸道感染疾患,故其平地木当为朱砂根;海螺蛸有收敛之功,故用之而获效;白芨既能解毒,又能敛疮生肌,宜治热毒甚而不愈者,近年来临床应用证实,白芨粉对口腔溃疡,特别是对慢性唇炎,过敏性唇炎有较理想的疗效;蒲公英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利湿,既可用治实热者,又可用治湿热为患者;灯芯草、板蓝根、茵陈、女贞叶、蒲公英、桑皮汁均能治疗口疮,但其功能又各有所侧重。灯芯草甘淡、性寒、能清心降火,利尿通淋,对于湿阻中焦,心火上炎而生的口疮,具有特殊疗效;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解诸毒恶疮,另据报道治疗单纯疱疹性口炎11例,均于第2、3天热退,流涎停止,充血消失,坏死上皮脱落,第4、5天见黏膜再生,溃疡愈合,故一味板蓝根不失为治疗目疮之良药;茵陈功擅清利肝胆湿热,并能消肿,治疗疮火诸毒,《本草正义》称其“乃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能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而疗口疮;《本经逢原》云“茵陈有二种,一种叶细如青蒿者名绵茵陈,专利水为湿热黄疸要药。一种生子如铃者,名山茵陈,又名角蒿,其味苦辛小毒,专于杀虫,治口齿疮绝胜”。前述茵陈治疗口腔溃疡当为山茵陈;女贞叶功能滋补肝肾之阴,适量用于口腔溃疡,属于阴虚火旺为患者;桑皮汁亦具有清热解毒之效,主治小儿口疮及舌上生疮病证较轻浅者;明矾性寒,能解毒杀虫,《本草纲目》言其“燥湿,解毒”“止血定痛,蚀恶肉,生好肉”,治“口齿眼目诸疾”,故明矾宜用治口疮实热者;细辛治口疮,多处文献均有记载,《本草纲目》载“治口舌生疮”,《卫生家宝方》用“细辛末,醋调,贴脐上”治小儿口疮,《圣惠方》载“治口臭及齘齿肿痛:细辛煮取脓汁,热含冷吐”,以上方法可与本案互参,然而,细辛为辛温之药,何以能去心脾之热?《本草正义》道其机宜:“石顽谓辛温能散,凡风寒风湿,头痛口疮,喉痹骱齿诸病用之,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发之之义、苍术案脉濡缓,据此为湿邪上泛所致,用苍术燥湿健脾,湿除则病愈。

条目信息
1
摘自《单方治病大全》
2
本条ID:18457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