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是以口腔及舌上满布白屑或白膜,状如鹅口为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色白如雪片,又称“雪口”或“白口疮”。民间俗称“乳恭”。本病多由于胎中伏热,蕴积心脾,上蒸于口,或口腔不洁,护理失当,局部感染,复受秽浊之气所致。发病初起,在口腔,舌上或两颊内侧首先出现白屑,继之延及齿龈或口唇或软硬腭。严重者则可上延鼻道,下及咽喉或气道,引起痰鸣或呼吸不利或吸吮困难。白屑像似凝固的乳块,或似叠叠雪片,随擦随生,不易消除。
凤尾草验案一
李某,男,1岁6个月,1989年11月28日诊。近5天发现小儿爱哭,继而见舌尖及下唇起溃疡。即采用凤尾草如鸡蛋大1团,捣绒,纱布裹,挤水缓缓滴入口腔,约半小时后,小儿啼哭止,后再换药包如枣子大小放入口腔内缓缓转动摩擦1〜2分钟左右拿出,约1小时左右,小儿已能进流质饮食。(《四川中医1990年第7期)
凤尾草验案二
刘某某,女,2岁。发烧两日后,口腔内出现白色斑点,初起如食物残渣,随后聚集成片,状如凝结奶块,不易脱落。曾用青霉素240万单位和服用核黄素120mg等,病情仍未好转,即改用鲜凤尾草20〜40g,混入菜油内煎约1分钟,去渣,加适量蜂蜜搅匀,每日涂抹患处3〜4次,1日病减,3日病愈。(《黑龙江中医药》1985年第1期)
老鹳草验案
陈某,女,3岁。1986年5月18日诊。体温39℃,口腔黏膜白色块状物,似奶块不易剥落,剥掉白膜可见黏膜面粗糙,无出血,不流涎。在西药抗生素,维生素等治疗无效的第4天,即用老鹳草为末调菜油搽患处5次。翌日好转,续用3日,每日4次,共治疗4天痊愈。(《四川中医》1987年第6期)
地龙验案
陈某某,男,8个月,因患鹅口疮,吸乳即哭;用此药(蚯蚓两条,洗净,撒白糖适量,片刻即有渗出液,用棉签蘸此液搽患处,日2〜3次,收效甚速。)搽1次后,吸奶如常,两次即愈。(《虫类药的应用》)
决明子验案
朴某某,女,20天,住院号254173。临床诊断:先天性颈部囊状水瘤。患儿入院后进行常规检查,等待手术,1日突然哭闹、不能哺乳、饮水,发现口腔内右侧上颌牙龈红肿,中央部有散在的白色糜烂面,俗称马牙子,其母欲用布摩擦,我们制止后,即以中药“决明子”乳剂将决明子研成细末,每25g(5钱)加水500ml煎成糊状,冷后放灭菌瓶备用。进行口腔冲洗用棉棒蘸药液,每日数次,3日后痊愈。(《黑龙江医学》1979年第4期)
板蓝根验案
2个月婴,1972年2月8日初诊,口舌白点很多,形似雪花,边缘清晰而不规则,烦躁,吮乳啼哭,曾服核黄素及中药,疗效不明显,后经我科治疗,诊为雪口病,嘱用板蓝根3钱煎汁反复涂擦患处,1日5〜6次,佐以内服,1日愈,后过半月复发,仍嘱用原方原法,半日愈,至今未再复发。(《新中医》1974年第3期)
按语
鹅口疮多由胎中伏热,蕴结心脾,上蒸于口所致。凤尾草性味苦寒。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清肿解毒之功,适宜于治疗心脾积热型的小儿鹅口疮,如再配合蜂蜜、菜油滑润性凉之品,效果尤佳;老鹳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临床多用于风湿疼痛、肠炎、痢疾。近年来用于治疗小儿鹅口疮每每取效。值得推广使用;决明子未见有治鹅口疮的记载,是谓新用,其清热泻火而通便,热除便通,其证自愈;板蓝根清热解毒,热毒除,其病岂有不愈之理?地龙性寒“能解诸热疾”(《本草纲目》),故用治本病可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