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疮属于西医的急性细菌感染。是一种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疾病。此证随处可生,但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以疮形如粟,范围较小,根脚坚硬,如钉丁之状,麻木或发痒,顶白而痛为特征。如果处理不当,发于颜面的疔疮,更容易走黄,而导致生命危险;发于手足的,则可损筋伤骨,影响功能。该病发病迅速,危险性大,若发于颜面,有导致颅内感染的可能。中医称之为“疔疮走黄”,可致人以死。
枸杞子验案
张某某,女,29岁。右手拇指指腹肿胀疼痛2天半。外用消炎膏,肌注青霉素等不效,肿胀有增,痛不可忍。予枸杞子15g以酒、水各50ml煮烂,捣成糊状,加入冰片0.5g,食醋一盅,调匀,装入小塑料袋内套于患指上,包扎固定,12小时后取下,加醋少许,拌匀再敷。用药1次肿大减,3天痊愈。(《中医杂志》1985年第5期)
五倍子验案
陈某某,男,38岁。患者面部左眉棱骨外角粟粒样小泡初起,形如钉状,其根较深,红肿疼痛,并有麻感。全身恶寒发热,当即诊断为眉棱疔,予五倍子膏治疗方法:将五倍子(适量)炒成焦黑色,候冷,研成细末过筛,取极细末,入适量蜂蜜、醋、米粉,调和成音状,临用时将药膏敷于患处,敷料面积视患处面积大小而定,但要超出患处硬结红肿界外,厚度0.50cm,敷后2小时左右局部即有瘙痒感,3〜5大即肿消痊愈。外敷,至晚疼痛即见减轻,2天后红肿基本消失,又换药1次症状全消。(《江苏中医》1963年第1期)
蒲公英验案
赵某某,女,20岁,招待所服务员。右侧食指化脓性指头炎(俗称蛇头疗),局部青紫发热剧痛。即以干蒲公英粉用甘油与75%酒精(1:3)调成糊剂外敷,当日肿痛减轻,2日痛止肿消,4日疮面干燥而愈。(《河北中医》1984年第4期)
野菊花验案一
一位30岁左右的男人,鼻旁生一小疖,一夜之间,肿胀蔓延面颧。口唇坚硬紧张,疼痛高热,神志恍惚,此为疔疮将走黄,急用野菊花1大把(约250g)煎汤,1天连喝数大碗,当夜即安静,翌日退热,痛大减,不到1个星期而愈。(《名中佐治病绝招》)
野菊花根验案二
陈某某,男,17岁。面疔发于左颧部,肿热延至右睑,敷野菊散(取野菊花根,煅存性研末,加少量冰片混匀,用时将粉末调茶油,若药能持续保存于患部,不必换药,不必配合其他内服药)。第2天,则排出脓血,肿消,第3天结痂而愈。(《新中医》1975年第3期)
芦根验案
王某,男,12岁。患儿近2个月在鼻翼部常发生疔疮,此起彼落,曾用西药治疗,疗效不满意。近鼻翼部又发一疔疮,未老先白头,麻痒相间,面红烦躁,大便燥结。苔干腻,脉洪。此肺胃部热所致,治拟清肺泻火。用芦根60g,水煎服。3天获愈。(《浙江中医杂志》1990年第5期)
赤小豆验案
邱某某,女,36岁,农民,1988年7月13日诊。自述1周前臀部生蚕豆大疙瘩,作痒,手抓破后流黄水,伴恶寒,发热,疙瘩渐大且作痛,行动受限,在当地卫生室服消炎药片8粒,外敷黑色药膏。病势仍加剧。查右臀部臀中肌处有16×66cm凸起硬块、质硬、色红、灼热压痛,中间有少许脓液渗出。查:体温38.5℃,化验白细胞14.8×80V/L,中性粒细胞81%,淋巴细胞19%。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诊断为湿热下注,恶毒内结。用赤小豆300g煎水内服,1日1剂。外用赤小豆细末,如鸡蛋白调成糊状,外敷,1日2次。连治6日肿消,生肌而愈。(《湖北中医杂志》1990年第2期)
绿豆验案
张某,腿上起一疖肿,形如丁针之状,微红而硬痛。我嘱其将生绿豆30g捣细末而用开水冲服。他按法连服3次,迅即肿消痛减。(《长江医话》)
落霜红验案
杨某,男,42岁。上唇部生有粟米样脓头肿块,民间称为“人中疔”。如感痒麻,后渐红肿热痛,肿块逐渐增大,顶突根深坚硬,伴发热口渴。即以冬青膏(取落霜红叶晒干,研细粉状过筛,后在红粉内加入凡士林,按2:3的比例配方摔匀,装瓶备用)外敷,3次而愈。(《浙江中医杂志1991年第2期)落箱红:为冬青科植物落霜红的叶。分布于江西、福建等地。
蜣螂验案
刘禹锡《纂柳州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一年得疔疮,凡十四日益笃,善药敷之莫效。长庆贾方伯教用蜣螂心,一夕百苦皆已。明年正月食羊肉,又大作,再用如神验。其法用蜣螂心,在腹下度取之,其肉稍白是也。贴疮半日汗再易,血尽根出即愈。蜣螂畏羊肉,故食之即发,其法盖出葛洪《肘后方》。(《本草纲目》)
②蜣螂:为金龟子科昆虫屎壳郎的干燥全虫。
山慈菇验案
凌某某,女,21岁。右食指赤肿焮痛,夜卧不宁伴发热2天。曾外敷鱼石脂软膏2天罔效,诊为脓性指头炎。取鲜山慈菇25g,洗净捣烂加米醋3ml和匀稍蒸温,用塑料薄膜包敷患指,每日换药1次。经上方治疗1天后焮痛若失,3天肿消而愈。(《中医杂志》1990年第4期)
蟾蜍验案
河某某,男,37岁,住沂涛公社沂涛大队。大拇指痒麻,周围红肿疼痛。经打针服药,效果不显,后取活蟾蜍1只,将其头用刀切断,即取其头套入患指上,套入多次即愈。(《新中医》1976年第5期)
①蟾蜍:别名癞蛤蟆、干蟾。性味辛凉,有毒。有解毒消肿、破癥瘕、止痛、利尿之功能。
蜂房验案
蔡某某,男,16岁。疔疮发于右嘴角,右唇部周围严重红肿。经用野蜂房煅存性后研末,用时调茶油敷之后痛减,第2天排脓消肿,第3天结痂而愈。(《新中医》1975年第3期)
按语
疔疮总由火热之毒为病,治疗当清热泻火解毒。五倍子性寒,可清热而解毒,可治疗多种外科病;疔疮本为火热之毒,易伤阴血,而阴血亏虚之人又易发疔疮。是疔疮之热毒与阴血亏损互为因果。枸杞子性善滋养阴血,阴血充则火毒退,更辅以冰片之解毒治疮之要药,故可奏效;蒲公英、野菊花、芦根、赤小豆、绿豆、落霜红、蜣螂、山慈菇均系常用的清热解毒之品,故用治疔疮有佳效,临证据情选用,必当奏功;蟾蜍性味辛凉,有解毒消肿止痛之效,痈疖疔疮为其所主治;野菊花根性味功效与蟾蜍类似,更辅以茶油清头目解毒之品,则治疔疮之力尤宏;蜂房本为有毒之物,恰用之以毒攻毒,且其善治恶疮痈疽,《大明本草》即有明确记载,故治疗疔疮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