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证是指人体寄生虫寄生在肠道引起的病证,其病因是寄生虫侵袭人体,病机是损伤脾胃运化,扰乱脏腑功能,又吸吮水谷精微而耗伤气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面黄肌瘦,精神萎弱,时作腹痛,或嗜食。
大蒜验案一
华佗云:“有人患胃脘不时作痛,遇饥更甚,尤畏大寒,日日作祟。余以大蒜三两捣汁灌之,忽吐蛇一条而愈。盖蛇最畏蒜气。此余亲手治人者也”。(《奇症汇》)
大蒜验案二
王某某,男,12岁,1985年3月5日诊。患儿夜间肛门奇痒,烦躁不宁,已历余年,伴食欲不振,消瘦。在本地医院检奄,诊为蛲虫病。选用中药驱虫,乏效,而来我院求治。治疗方法:取大蒜头1个,约10g左右,去皮捣汁,加温开水50ml,直肠灌注,每晚1次。连用3次,诸症若失,迄今年余,未复发。(《四川中医》1987年第1期)
青蒿验案
余早年治金某,女,26岁,住昆明永历宫坡,挑水为业。自诉三四年来身体口渐消瘦,能食,间有寒热,呕吐,有时腹胀痛,小便短黄,大便溏。诊视患者,面色萎黄,两眼凹陷,舌淡红,苔薄腻微黄,脉沉数,系湿热未化,蛔积之候。嘱其先自找鲜青蒿1束,捣汁1杯,约20ml,调蜂蜜5钱,日服1次,空腹下,勿投他药。二诊:据患者云,服上药3次后,吐蛔成团,难以计数,自觉腹中冷痛,两年欠温,诊其脉沉而弱,遂令其停服前药,改用健脾温中驱虫之剂续治。(《李继昌医案》)
花椒验案
1979年夏末傍晚,西王孝村一老妪携其女来诊,14岁,首言其父早逝,家境贫穷,在家治病已花去60余元,并无效验,恳请先生为之施治。听其言,怜其苦,察其状,乃蛔虫所扰。庸医不识,投止痛之品。殊不知,蛔虫不驱,其痛无终日。随慰之,可不住院,亦可不花钱,即可见效。老妪面露喜色,将信将疑。余入厨房取食醋250g,花椒10余粒,借火煮开,候温饮下。1小时后,其女胃脘痛止,面露笑容。1984年秋末,陈湾村张峰之子患此症,3日来腹痛经治未果,邀余一视,听其所述,实为胆道蛔虫,故未去,只告之此法,当夜即愈,未再复发。(《偏方奇效闻见录》)
萹蓄验案
罗某,女,26岁,1974年6月18日诊。既往常患腹痛,3天前旧病复发。西医诊断“胆道蛔虫症”,服驱虫净未效。乃用萹蓄鲜品1500g,除去杂草,洗净晾干,杵绒挤汁200ml,若不够量可加适量冷开水,再挤汁,以达足量。另取菜子油150ml煎至无气泡,冷却后用。先服萹蓄汁,后服清油,服后第2天排出大小蛔虫数条告瘥。至今13年未再复发。(《四川中医》1987年第3期)
雷丸验案一
武某,年3岁,宁晋银行干部家属。1971年3月诊。患猪肉绦虫,大便中有脱节虫体,镜检:绦虫卵(+)。用雷丸末10g,调入白糖适量,为1日量,分2次服。经服6天,粪便中不见虫体,镜检:绦虫卵(-)。观察3个月后,经复査裘便,镜检:(―)。(《孙润斋医案医话》)
雷丸验案二
杨劻中年得异疾,每发言应答,腹中有小声效之,数年间,其声寝大。有道士见而惊曰:“此应声虫也,久不治,延及妻子,宜读本草,遇虫不应者,当取服之。”助如言,读至雷丸,虫忽无声,乃顿饵数粒遂愈。(陈)正敏其后至长汀,遇一丐者,亦有是疾,环而观者甚众,因教之使服雷丸,丐者谢曰:“某贫无他技,所以求依食于人者,唯藉此尔”。(《能改斋漫录》引《遵斋闲览》)
槟榔验案一
姚某,女性,28岁,排便中断断续续发现绦虫节片已半年。病人带来排出的节片标本,经镜检鉴定为猪肉绦虫。主药用生槟榔片80g,行常规驱虫治疗,翌日排出绦虫节片尺余,头颈未排出而失败。1个月之后再次驱虫,选用生槟榔球80g,用锤子击碎玉米粒大小,仍如前法服用。翌日排出绦虫1条,经镜检头节排出,病愈。王某,男性,56岁。某医院用槟榔片90g治疗,排出节片两段,长约40cm,头节未排出。来院再行驱虫治疗。选槟榔球80g,常法驱虫,翌日排出绦虫1条,长98cm,镜检头节排出,病愈。(《河南中医》1987年第5期)
槟榔验案二
宁某某,女,34岁,已婚,1952年5月19日入院。主诉肛门奇痒,有小虫爬行,并发现大便中舍白色长方形小体,能蠕动。入院后化验证明系绦虫节片。给以槟榔片60g加水200ml煮沸15分钟,成煎剂,空腹1次顿服。3小时后患者即感腹部轻度绞痛,随即大便解出白色绦虫1条、,连头节一起排出,绦虫体长387cm,系有钩绦虫,此后大便中即无绦虫节片发现,大便检査亦无绦虫卵,肛日瘙痒消失。(《中华内科杂志》1953年第2期)
红藤根验案
赵子山寓居邵武军天主寺,苦寸白虫为挠。医者戒曰:“是疾当止酒”。而以素所耽嗜,欲罢不能。一夕,醉于外舍,归已夜半,口干咽燥,仓卒而汤饮,适廊庑间有水,月映莹然万掏,即酌而引之,其甘如饴,连饮数酌,乃就寝。迨晓,虫出盈席,觉心腹顿宽,宿疾遂愈,验其所由,盖寺仆曰织草履,浸红藤根水也。(《夷坚志再补》)
雄黄验案一
《唐书》云:甄立言究习方书,为太常丞。有尼姑年六十余,患腹臌胀,身体羸瘦已二年。立言诊之曰:“腹内有虫,当是误食发而然。”令饵雄黄一剂,须臾墅吐出一蛇,如拇指,无目,烧之犹有发气乃愈。(《本草纲目》)
雄黄验案二
李某,男,5岁。其母代述:该患儿约半年前常说肛门处发痒,尤其晚间痒的难忍,有时影响入睡,后看到肛门部有白色似线头粗细,约有半寸左右长短小虫多条,从此后经常晚间爬出,也服过驱蛲虫药物,但疗效不显。嘱其取硫黄5〜10g,研成细粉末,可分成7〜10包,每包用香油调成糊状,每晚把调好的硫黄涂在肛门皲裂周围处,每晚间涂1次,连用7日,痊愈。(《黑龙江中药》1988年第2期)
雄黄验案三
一人春渴,掬涧水两口咽下,数日觉心腹微痛,日久痛甚,因蛟精入腹,生蛇作痛,用天雄黄七分,水调服,泻小赤蛇愈。(《古今灵验秘方大全》)
雄黄验案四
一人饮油五升方快意,乃发入胃,血裹化虫也。用雄黄五钱,水调服。(《惠直堂经验方》)
百部验案
刘某,男,12岁。肛门瘙痒已3年,下午及晚上就寝前发作居多,奇痒难忍不得入眠。曾多次服用枸橼酸哌哗嗪未愈,患儿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遂用生百部30g,加入55%酒精150ml,浸泡3天后,用棉球蘸百部酒精浸液,擦肛门附近皱装,擦25次而愈。1年后随访未发。(《中医杂志》1986年第11期)
苦参验案一
魏某,男,12岁,1983年4月来诊。患者面黄肌瘦,困乏无力,精神不振,时有腹痛,纳差,大便稀薄,1日2次。大便常规化验发现鞭虫卵阳性。曾给予槟榔、使君子、雷丸等药物治疗2周无效。遂改用苦参9g,每日1剂,连用7天,上述症状消失,粪检转阴。1个月后复査粪检仍阴性。吴某,女,8岁。1983年5月常感腹痛、腹泻、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粪检鞭虫卵阳性。选用苦参6g,每日1剂,水煎2次服。连服7天,腹痛、腹泻消失,粪检鞭虫卵转阴。1个月后复査粪检阴性。(《河南中医》1985年第5期)
苦参验案二
患者张某某,女,31岁。1982年10月17日就诊。患者4年前行“左侧甲状腺旁猪囊虫结节切除术”,现全身散在性肿块,大小不一,搔痒。以苦参60g水煎内服,每日1剂,服20剂后肿块消失,随访2年见未复发。(《中医杂志》1995年第10期)
马齿苋验案
张某,男,12岁。患者1年来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懒言少动,稍作体力活动则气促心悸。常有上腹隐痛,腹泻便涌,有时解黑色便。血常规:红细胞285万mm3,血红蛋白80g/L。大便检查:钩虫卵(++)。曾服西药驱虫3次(药名及剂量不详),症状无改善。遂用马齿苋鲜品250g(干品150g),加水250ml,煎至150ml。每日2剂,早晚空腹各服1次。每次服药后饮白醋50g。7天为1个疗程。
皂荚验案
张某某,男,4岁。证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脐腹疼痛,时发时止,烦躁不安,时常啼哭,鼻孔作痒,睡中觔齿,口流清涎,大便不调,唇内有小白点如粟粒状。诊为虫证,遂予皂荚散,取干燥,皮厚,质硬光滑,深褐色,无虫蛀之皂荚,刷净泥灰,切断,放入铁锅内,先武火,后文火,剥开荚口,以内无生心为度,煅后放在干净地上,除去火毒,防止炭化,碾细为末,过80目筛,瓶装备用。用量:1〜2岁每天1g,3岁及3岁以上每天2g。用糖拌匀吞服。药进2剂,疼痛明显减轻,4剂后下蛔虫3条而愈。1个月后随访,患儿唇内小白斑点已消失。(《中医杂志》1992年第4期)
紫苏子验案
王某某,男,6岁。消瘦,面黄有虫斑,易饥,嗜食黄土,不定时腹痛,痛时腹中有块,时聚时散,翻滚哭啼。粪检有蝴虫卵。给紫苏子30g嚼吃,半天后大便排出蛔虫35条。次日服1次,又便蛔虫24条。第3天便蛔虫6条,从此腹痛止,肯巨食渐胖。(《中医百花园》)
鹤虱验案
一人大肠内出虫不断,断而复生,行坐不得,用鹤虱末水调服五钱,愈。(《古今灵验秘方大全》)
酸石榴根验案
燕贤中侍郎年二十三、四时患此(寸白虫)依方(酸石榴根南引者,掘取,洗净,细判半升,用水五升,应取半碗以下,去滓,五更腹空时,先炙猪肉,随意吃以引虫,不可过饱,然后温服此药,只作一服,虫自取下,吃白粥一日补之,永绝根本。《图经》用东南引根,《千金》、《日华子》用东引根,学生见服之,一啜即下而愈!(《是斋百一选方》)
使君子验案
马某某,女,18个月,因间断性腹泻三月余,经用合霉素等多法施治无效而入院。大便稀黄,1日5〜6次,营养欠佳,有白薄舌苔,化验滴虫(+),蛔虫卵(+),白细胞2〜3个,给服阿的平两疗程无效,改用使君子仁内服两疗程泄泻愈。(使君子去皮,取仁,炒黄。成人细嚼服下,儿童必须轧细过罗服之,服量:1岁以内者,1日服1钱,分1〜2次服;1〜3岁者,日服1钱5分;成人1次服5钱,口服1次。3〜5天用1个疗程。服完1个疗程后,间隔3〜5日作便验复查,无效时给服第2或第3个疗程,至第3个疗程仍无效时,不再续用。)经两次验便,蝴虫卵阳性,滴虫阴性,观察两个月泄泻未复发,营养亦恢复正常。(《江苏中医》1964年第10期)
牵牛子验案
段某某,男,50岁,患蛲虫病3年多,经用多种驱虫药物,均未获效,肛门奇痒,渐成湿疹。后改为黑白丑粉1钱半,蒸鸡蛋早上空腹服(黑白丑为等分炒熟,研末,然后用鸡蛋1个蒸至将成块时,把药粉撒在蛋上面,卷成筒状,蒸熟)。(《新中医》1977年第1期)
①黑白丑:牵牛子俗称丑牛,其种子颜色有黑白两种,黑色的称黑丑,白色的称白丑。
番泻叶验案
范某某,女,28岁,工人。1980年10月11日入院(住院号140079)。患者因恼怒后突然胃脘剧痛,阵发性加剧,痛时大汗淋漓,伴恶心,呕吐,吐出蛔虫2条及食物残渣少许,吐后疼痛不减,自服酸醋1汤匙,无效就诊于本科,拟诊胆道蛔虫。入院后补液,止痛,驱虫处理,疼痛依然不减。复査认为此乃肝气不得疏泄,脾气受克,生化之机失职,蛔虫乘虚作祟,致使腑气不得降,清气不能升,疑为胰腺疾患。急查尿淀粉酶1024单位,当即改用番泻叶15g,沸水泡服,数小时后,排出粪便及蛔虫10余条,随之疼痛逐渐缓解,改用参桂乌梅丸安蛔和中,调理5天出院。(《福建中医药》1983年第3期)
胡荽子验案
陈某某,女,9岁。患者上腹部阵发性剧痛已5天,痛时手捂心口,满地乱滚,痛止后一切如常。恶心呕吐,曾吐出蛔虫2条,经饮用食醋,注射阿托品等药,仅收一时之效。体检体温37.5℃,剑突右下方明显压痛,腹壁稍紧张,巩膜无黄染。诊断为胆道蛔虫症。予胡荽子1两,煎汤,服后约3小时痛止,次晨便下蝴虫20余条。(《新中医》1974年第6期)
茵陈验案
徐某,男,11岁。1972年3月12日诊,因上腹阵发性钻顶样疼痛,2天前收入我院,经检查为胆道蛔虫病,予阿斯匹林,维生素Bg,阿托品肌注等法,疼痛仍阵发,遂请余治疗。症见右上腹钻痛,捧腹踡卧,无腹肌紧张现象,触之疼痛,伴恶心呕吐,视舌诊脉,胆道蛔虫确诊无疑,即投茵陈45g,用文火煮至200ml,1次顿服,当日下午3点顿服药液150ml,约2分钟后,上腹剧痛,又来请余,余至病房,患儿已安然无恙,触之亦无痛感。次日家长告之。患儿未再疼痛要求出院。经治疗后,3年未发。后来患儿家长将此方介绍给他人,屡试屡效。其子至今已过而立之年,未再复发。(《湖南中医杂志》1992第3期)
按语
虫类之为害,主要是损害脾胃运化,扰乱脏腑功能,吸吮水谷精微,耗伤人体气血。治疗主要是驱除虫体以消除病因,健运脾胃以改善症状。大蒜、青蒿、雄黄均可杀蛔虫。大蒜辛温,其气熏烈,去寒湿杀蛔虫,多用治钩虫、蛲虫病。因蛲虫寄生于直肠部位,故治疗多采用直肠灌注,使药液直接作用于虫体,减少了对胃的刺激;青蒿苦寒,清湿热杀蛔虫;雄黄辛苦温,燥湿杀蛔虫,故以雄黄杀虫解毒而愈;然雄黄外涂肛门周围,可有效地杀灭蛲虫卵;花椒辛温,温中散寒除湿,虫得辛则伏,故虫则下;蓠蓄苦寒,利尿清热,二者分别用于杀灭寒湿沏和湿热型胆道蛔虫。雷丸苦寒,主杀三虫,逐毒气,善利肠胃湿热,除胃中邪气,虫不得安,故而见效;槟榔辛能散结破滞,苦能下泄杀虫,可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病,槟榔碱是有效的杀绦虫成分。据报道,对猪肉绦虫,治愈率多在90%以上,对牛肉绦虫疗效较差,治愈率一般在30〜50%之间,其中对绦虫证疗效最佳,与南瓜子合用可提高疗效,驱除绦虫,须连头劳同时排出,方能彻底治愈;红藤根用于杀虫,临床报道少见,杀灭绦虫的机理有待研究;成熟的雌蛲虫,于夜间由肠道移行至肛门附近产卵,百部外涂肛门周围,可有效地杀灭蛲虫卵;牵牛子苦寒,内服善泄湿热,利大小便杀蛲虫;苦参苦寒,清热燥湿杀鞭虫,据报道,治愈率达92%;马齿苋辛寒,通利二便,苦以杀钩虫;鹤虱苦辛平,对多种寄生虫均有杀灭作用;皂荚辛咸温,功能祛风杀虫,可用治蜗虫。但皂荚有小毒,内服剂量不宜过大;紫苏子辛温,长于行气宽中,多用于脾胃气滞证。取紫苏了驱蛔虫,临床鲜有报道,可能与其增进胃肠蠕动有关,有助于虫体排出;使君子善杀蛔虫,而且其炒香嚼服,味道甘美,尤宜于小儿服用,其用于驱杀肠道滴虫,则属临床新用;牵牛子可驱杀多种肠道寄生虫,其中,牵牛子又兼能泻下,服后使大便通利,更有利于虫体排出;番泻叶本身无驱虫作用,其用于虫证,盖取其较强泻下的作用,促使虫体随大便排于体外;胡荽子功能发表透疹,开胃进食;茵陈功善退黄,传统上为治疗黄疸专药,二者用于驱虫,确属临床新用,而且屡试屡效,值得推广。至于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酸石榴根味苦涩性温,善杀虫、涩肠,对绦虫的杀灭作用最强,多一次治愈,但其副作用较大,临床应用较少;雷丸苦寒,主杀三虫,逐毒气,善利肠胃湿热,除胃中邪气,虫不得安,故而见效;鹤虱苦辛,善杀虫,治虫积腹痛,治一切虫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