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肠结核的单方验方

肠结核常常见于回肠末端,盲肠和升结肠。肠结核可分为溃疡型和增殖型。溃疡型是指肠道内壁呈溃疡性的结核病变;增殖型是指增殖性的结核病变超过了破坏性病变(溃疡性病变)而使病变局限于肠的一段,使肠腔产生狭窄和形成肿块。临床上以溃疡型较多见,其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中医认为或为脾胃湿热,或为脾胃虚寒,但以前者居多。

病案

大黄验案

徐某某,男,29岁,社员,1974年2月15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1972年8月因中暑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日达3〜4次,腹胀,右少腹疼痛,纳呆。曾在某某地区人民医院做X线检査,诊断为“肠结核”。服抗结核药与健脾除湿之剂月余,因疗效甚微而停药。1974年1月病情加重,到县医院治疗。入院后经用中医药物20余天,又先后输血3次,病情反见加重,请吾会诊。此时患者骨瘦如柴,倦怠无力,头晕不能下床活动,口苦时呕,少腹时痛,大便滑泄不禁,苔黄腻,脉细数。辨证:气血亏虚,脾运失职,湿热郁于大肠。处方:大黄末2g,装入胶囊内,分6份,每日2次,每次1份。服药后的第3天,大便已转为1天1次,稍溏。嘱患者停服上药,并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5剂以善后,汤药服完后,食欲增加,精神好转,已能下床活动而出院。(《江西中医》1981年第3期)

按语

大黄既可止泻,又可致泻的作用,则既与时间有关,又与剂量有关。如初用致泻,久服止泻,大量致泻,小量(每次0.05〜0.3g)止泻,另大黄通过泻下以祛湿热,湿热去泄则止,本案用大黄每次0.3g,通过缓泻以祛湿热而止泻,故可使病愈。

条目信息
1
摘自《单方治病大全》
2
本条ID:18433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