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喘验方之临床应用

名医简介

董建华(1918〜),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

喘证是临床常见的肺系疾病,多积年不愈,反复发作,极为顽固。董老对于本病常从复杂的证候中辨清虚实两纲,多以肃降肺气为法进行治疗。

清化痰热,肃肺通腑董老认为肺居上焦,以清肃下降为顺,壅阻为逆。若湿痰郁久化热或肺热素盛,痰受热蒸或素体痰湿内蕴,复感外邪化热,皆可导致痰热阻肺,肺失清肃,上逆而为喘息。又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能肃降下行,喘息更甚,故董老治喘注重肃肺通腑。本法适用于痰热阻滞肺胃,肠腑传导失职所致喘急面红、胸闷炽热、痰黄而稠、大便干燥,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者。药用桑白皮、杏仁、瓜蒌、枳实、莱菔子、冬瓜子、生苡仁、川贝母、黄芩等。痰多粘稠加生蛤壳、海浮石,口渴咽干加芦根、花粉,腹胀腹满加枳壳、苏梗。

刘某,男性,60岁。咳喘反复发作5年余。曾患肺结核病,经抗痨治疗已经钙化。近1年经常胸闷,呼吸不利,喘促,微咳,咯痰黄稠,纳食尚可,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西医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屡用消炎止咳平喘西药及宣肺化痰等中药,效果不显,仍胸闷喘促,舌苔厚腻,脉象弦滑。证属痰热阻肺,腑气不畅。治以清化痰热,肃肺通脆。方用:

桑白皮10g、杏仁10g、全瓜蒌15g、清半夏10g、生苡仁10g、冬瓜子12g、川贝末1.5g、枳实10g、莱菔子10g、黄芩10g、百部10g。

经服6剂,咳嗽咯痰均减,大便通利,舌苔仍厚腻,再以原方加减续服10余剂,喘憋胸闷诸症减轻。

肃肺降气,解痉活络外邪袭肺,经用宣散之法,则邪去喘平。若病邪逐步深入,则肺金失于肃降,肺气郁闭而发喘咳之证。肺失肃降,必定引起相关脏腑气机失调,也可导致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内生。本法适用于肺气上逆、瘀血阻络所致喘憋气促、胸闷不舒、呼吸困难、面色唇甲青紫、舌质紫暗、脉弦细者,董老常用苏子、杏仁、全蝎、川芎、地龙、枇杷叶、枳壳等。全蝎、川芎、地龙为其经验用药,具有解痉活络平喘之功。若气滞痰生加陈皮、清半夏、莱菔子,气郁化热加黄芩、桑白皮,伤及肺络,咳血咯血加白及、藕节、仙鹤草。

王某,女性,58岁。喘憋咳嗽反复发作10余年。近日咳喘发作,喘憋胸闷,不能平卧,呼吸短促,食纳欠佳,大便不畅,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肺失清肃,瘀血阻络。治以肃肺降气,解痉活络。方用:

杏仁10g、苏子6g、地龙10g、川芎10g、全蝎3g、陈皮10g、清半夏10g、焦三仙各10g、枳壳10g、全瓜蒌10g、枇杷叶10g。

经服7剂,喘憋气促明显减轻,再以原方出入,巩固疗效。

燥湿化痰,降气平喘肺失肃降,不能通调水道,引起水液运行障碍,内聚而成痰湿,或素体痰湿偏盛,日渐积累,痰浊壅肺,肺气失降而见喘逆咳嗽,胸满窒闷,痰多色白而粘,咯吐不爽,舌苔白腻,脉滑。对于痰湿阻肺之喘,董老用燥湿化痰、降气平喘之法。药用陈皮、清半夏、茯苓、苏子、白芥子、瓜蒌、杏仁等。痰湿盛、胸闷纳呆明显者加苍术、厚朴,喘急不能平卧加葶苈子、白果,脾气虚弱者加党参、白术。

卢某,男性,44岁。患者咳嗽喘息反复发作3年余。经胸透等检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目前仍胸闷憋气,咳剧则喘促,痰多清稀,口不渴,无寒热。尤以秋冬发作明显。舌苔白腻,脉象细弦而滑。此乃痰湿阻滞气机,肺气失于肃降。治以燥湿化痰、降气平喘。方用:

陈皮10g、清半夏10g、茯苓10g、瓜蒌10g、葶苈子10g、白果10g、款冬花10g、枳壳10g、杏仁10g、厚朴6g、紫菀10g。

经服6剂,胸闷喘息、咳嗽有所减轻,稀痰仍多。继用上方加减调治,终以降气化痰、健脾和胃而善后。

敛肺补肾,降逆化痰肺与肾为金水之脏,久病肺虚及肾,肺之气阴亏耗,不能下济于肾,肺肾俱虚,耗气伤精,气失摄纳,上出于肺,逆气上奔而为喘。此喘特点为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本证多为久病年老体弱,反复频繁发作,病深及肾所致。若慢性喘证,复感外邪引起急性发作,常因痰浊壅阻肺气,而致“上盛下虚”之候。临床上董老常运用敛肺补肾、培补摄纳、降逆化痰之法治疗虚喘,以麦味地黄丸敛肺滋阴、补肾纳气,加紫石英、沉香以重镇降气而平喘。痰多气涌、咳逆不得卧加葶苈子、贝母、瓜蒌;肾阳不足加淡附片、肉桂;肾阴亏损加冬虫夏草、女贞子;虚喘兼见胃胀加枳壳、莱菔子。

刘某,男性,65岁。喘促胸闷反复发作5年。近日因气候寒冷而喘促不能平卧,胸闷气短,喉中痰鸣,痰白而稠,腰膝酸软,下肢轻度浮肿,口唇暗紫。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老年性肺气肿”,舌苔薄少津,脉弦细。

此乃肺肾俱虚,复感外邪,引动伏痰,气逆闭阻,为本虚标实之证,当以敛肺补肾、降逆平喘为法。药用:

生地10g、熟地10g、麦冬10g、五味子6g、紫石英30g、沉香3g、全瓜蒌10g、苏子6g、杏仁10g、山萸肉6g、冬虫夏草5g、砂仁3g。

经服6剂,喘势渐平,再以原方加减调治2周余,病情平稳。

基本方药:

麻黄5g、杏仁10g、地龙10g、全蝎3g、川芎10g。

方中麻黄宣通肺气,解表散寒;杏仁通降肺气,化痰润燥。二药相伍,一宣一降,以助肺气宣降之职。地龙、全蝎、川芎为经验用药,奏解痉活络平喘之功。

实证(哮喘发作期)

1.痰热内壅:以发热,咯痰色黄,粘稠不利,舌苔黄腻为特点。基本方加黄芩、川贝、葶苈子。热甚者,再加生石膏。痰量甚多,再加莱菔子、苏子、全瓜蒌。痰浊粘腻,不易咯出,再加海浮石、生蛤壳。

2.肺有燥热:以咽干舌燥,咽痒频咳,痰少不利,舌红少津为特点。基本方加北沙参、麦冬、玉竹、桑白皮。

3.内伏寒饮,复感寒邪:以痰液清稀而量多,恶寒为特点。基本方加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

虚证(哮喘缓解期)

1.肺脾气虚:以气短,语声低微,懒言纳呆,舌淡苔黄为特点。基本方加黄芪、党参、白术、功劳叶。

2.气阴两虚:以气短懒言、心悸、舌质嫩红少苔为特点。基本方加黄芪、党参、沙参、麦冬、冬虫夏草、仙鹤草。

3.肾阳虚损:以畏寒肢冷,脉沉尺弱为特点。基本方加附片、紫河车、肉桂、紫石英、沉香。

4.肾阴不足:以五心烦热、体瘦、气短、舌红少苔为特点。基本方加生熟地、女贞子、核桃肉、五味子、沉香。

虚实错杂(哮喘持续状态)

1.肺虚胃实:肺脾气虚证兼见胃胀或痛、大便不畅。可在肺脾气虚方基础上加苏子、苏梗、瓜蒌、半夏、枳壳、焦三仙。

2.肾虚表实:肾虚兼外感者,以肾虚方为基础,肺热加麻黄、黄芩、葶苈子;肺燥加生地、沙参、麦冬、玉竹;肺中伏饮加干姜、细辛、五味子、麻黄。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失宜,则痰浊匿于体内窠臼,偶有七情之犯,饮食所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则喘发作。若经久频作,终成宿喘之症,导致肺气日益耗损,肺虚而高源化竭,脾虚不能化生精微,均造成肾虚精亏。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肾为气之根,肾虚失纳,气浮游于上,动则喘甚。虽喘在肺,但其根在肾,因宿喘用一般的宣肺化痰定喘之剂已无济于事,精气亏损,常难骤复,故治之较难。治当益肾填精,纳气归源,亦渐向愈。但补肾尤应防滋腻太过,助湿生邪,病更难祛。需依具体症情,调整用药比例,伍用得当。董老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张治疗宿喘验方,临床用之,疗效颇佳,方药如下:

生熟地各12g、山萸肉10g、冬虫夏草5g、紫石英15g、沉香粉0.9g、川芎6g、全蝎3g、五味子6g、杏仁10g、砂仁3g。

方中冬虫夏草,性温,既补肾阳,又益肺阴,配以生熟地、山萸肉以益精填髓,补肾纳气。紫石英,质重,起重镇降气而平喘作用,配以温肾纳气,降逆调中之沉香,可纳气归丹田。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喘虽属气机升降失调,但须方中参入川芎、全蝎入血分之药,确能使络道通畅,达到活络解痉之效。宿喘之证,肺肾之气耗散太过,可用少许五味子收敛之。杏仁,宣肺利气,此乃肺肾同治之理。另少佐砂仁醒脾,兼防补肾之剂过于滋腻,助湿生痰。

加减:新加外感,痰多,加入桑白皮、苏子、海浮石等,宣肺化痰,防引动宿喘。

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明显,加入肉桂、制附片等,温肾助阳。

倦怠、乏力,动则汗出,加入生黄芪、牡蛎益气固表止汗。

喘憋气急,可增入地龙、生蛤壳,解痉纳气平喘。

大便偏干,数日一行,可加入酒军、全瓜蒌等,通利大肠而起到宣肺降气之作用。

(陈光新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咳喘肺胀卷》
2
本条ID:15230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