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马志(1911〜1992),原长春中医学院教授。关于风湿热痹的发病机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中云:“感受风热之邪,与湿相并,而致风湿热合邪为患;或素体内有蕴热,感受风寒湿后,邪从热化;或因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邪留经络关节,郁而化热,形成风湿热痹”。主要强调了外因在本证发生中的作用,而忽略了脏腑功能失调对本证的影响。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本证的发生与肝脾机能失调有关。忧思郁怒等情志变化常为本证的内在因素,而外邪侵袭只是诱因。因怒致郁,因郁化热,因思致结,因结蕴湿。此种湿热,全为情志所引起,而非外邪入内所致。若此时内在湿热蕴而未发,卒遭外邪侵袭,内外合邪,蕴结阳明,乘于筋肌,窜扰经络,遂致本证发生。本证发生之后又因形体之盛衰,湿热之多少,病程之久暂,病位之浅深等因素不同,有蕴湿生痰,伤阴化燥,耗气停瘀等诸种不同转归。由于本病的发生多先有肝脾失调,蕴湿积热,故风从热化而形成风湿热痹。因此,治法上不用祛风解表,温经散寒,而用轻灵透达之品以清热化湿,佐以介类潜阳熄风,或虫类走血通络。
临证广泛应用介类潜阳法,熄肝风,抑少阳之太过,可治疗肝胆风阳相火偏亢所致之各种内科、妇科疾病,用于治疗风湿热痹,更是有效。
轻灵透达是用气味俱薄之药物以宣通郁滞,透达气机,使痰化湿除,气顺郁疏。虫类搜剔,用地龙、蜈蚣、土鳖虫、全蝎、蜣螂等虫类药物以走血通络。
湿热型痹证临床常见筋骨肌肉酸麻胀痛,重着无力,肢体运动不灵,甚者肢体肿大而变形,女患多伴有结节性红斑,形体一般多壮实,同时伴见头晕、口干、心烦、手足心热、短气心悸、脘胀、自汗、纳呆、倦怠无力、不寐或多寐、便秘、溺黄、女子带下量多,脉滑数或弦滑数,舌质红绛,苔黄白滑润,或黄腻。治法:化湿清热,通络潜降。常用当归拈痛汤、益元散加介类、虫类药物治之。药用当归、赤芍、茵陈、茅根、猪苓、泽泻、滑石、甘草、黄芩、黄柏、苦参、桃仁、桑枝、丝瓜络、川楝子、桑寄生、地龙、全蝎、生石决明、生牡蛎、鳖甲、龟板等。
如湿蕴成痰,证属痰热者,可于上方中佐人二陈汤、天竺黄、胆南星、川贝母、竹茹、瓜蒌仁等以理脾化痰除湿。如湿热化燥伤阴,湿燥并存,则宜略增养阴润燥之品,可于上方中佐入一贯煎或叶氏养胃汤,以养阴生津润燥。如病程日久,耗气停瘀者,临证可根据气虚血瘀不同见证,分别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六君子汤等加减化裁,以益气健脾,疏郁通络,或复元活血汤加虫类、介类以活血通络,清热潜降。
热型痹证,临床常见症状为筋骨肌肉掣痛,或筋脉拘紧,形体多消瘦,同时伴见头晕,心烦,口干喜冷饮,手足发烧,气短心悸,自汗,不寐,溺黄,女子月经提前量少等。舌质红绛,苔薄黄或无苔,脉弦细或弦细数,或弦细涩滞等。治法:养阴清热,通络潜阳。常用补肾阴、清肝阳方,一贯煎、百合地黄汤等加介类潜阳,虫类走血通络。常用药物:女贞子、旱莲草、生地、柏叶、玉竹、石斛、百合、当归、白芍、赤芍、桃仁、丝瓜络、茵陈、茅根、木瓜、甘草、竹茹、川贝母、焦栀子、知母、陈皮、川楝子、桑寄生、生石决明、龟板、鳖甲、生牡蛎、地龙、土鳖虫、蜈蚣、全蝎等。此类痹证多见于女子,且常发生在产后。产后由于出血、多汗,耗阴伤津,导致肝肾亏损,血不荣筋,故治当养血柔筋,润燥通络。但如纳入的饮食、水分过多,则亦可促成湿邪的蕴积。因此,治疗时还须兼化湿浊,方可取效。上述药中,用柏叶、茅根、茵陈、木瓜等,即是此意。如阴虚化燥生风,风阳相火偏亢,证属风热者,则以养阴清热,平肝熄风为主,可于上方中重用生地、白芍、玉竹、石斛介类潜阳,少用除湿之品。
例1王某,男,50岁,病历号39648。
半月前曾罹感冒,继而感觉两腿肌紧,左侧尤甚,屈伸不利,行走不便,服西药未效,于1964年6月19日来中医门诊就诊。诊见面色苍黄,左下肢行动不利,需人扶持。舌质红,苔黄白厚腻而浊,脉弦滑数,按之有力。肝胆风阳浮而上犯,脾胃中虚,蕴湿生热,肺经失于肃降,风阳湿热交结,窜扰经络,发为痛痹证。治当化湿清热,肃降通络,以当归拈痛汤、益元散加介类药潜降风阳。
处方:
上方加减,连服21剂,疼痛逐渐减轻而至消失,机能恢复,活动自如。
例徐某,女,38岁,病历号2686。
患者两则腰髋连腿及慨骨部撞击作痛,近1周来痛势增剧,辗转不利,步履艰难,腰部麻木,右侧胁肋亦疼,且感头晕,气短,心悸、怔忡不寐,手足心热,口渴,自汗,食纳尚好但食后有时恶心,便干如羊屎,小便窘迫而急,色黄灼热。月经16岁来潮,现产后18个月,月经未来,大产7次,小产1次。诊见:面色晦黯,两锁骨上淋巴集簇性肿大,心肺无异常,肝大肋下2.5cm,压痛。双髋关节活动不灵,但外表无红肿现象。血沉第1小时20mm,第2小时45mm,红细胞3.64×1012/L,白细胞6.8×109/L,中性0.45,淋巴0.45,便尿及肝功检查无阳性改变。步履艰难,扶杖而行。脉弦细数,沉取明显,舌质红绛,光滑无苔。肝肾阴虚,风阳妄动,风阳化燥伤津,经络失于濡润,治以养阴润燥,清热潜阳,仿百合地黄汤、清燥救肺汤、补肾阴清肝阳方加减出入。
处方:
上方加减,连进48剂,疼痛渐减而止,诸症消失,恢复全日工作,未见复发。
(杨宗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