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张琪(1922〜),黑龙江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中医学家。张氏通过观察大量的病例,认为胸痹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为心气虚,由于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之运行,而生瘀血痰浊,活血化瘀、祛痰通络只是治标权宜之计,益气养心方为治“本”之策。
本病属气虚血瘀者较多,益气活血为最常用治法。前人唐容川谓:“血属阴……其行也,气运之而行也”。心主血,血之运行端赖气之所统,所谓“气为血之帅”,张氏爰此而主以益气,辅以活血祛瘀或化痰通络之品,每收显效。
益气以人参、黄芪为主。人参,《本草纲目》谓有补气宁神,益智养心作用,尚可通血脉。黄芪,可补诸虚不足,亦为补气之要药。参芪配伍,补气作用尤强。辅以红花、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气旺血行,其痛可止。
如疼痛频繁发作,多出现口干舌燥等阴分不足之症,可加麦冬、葛根、五味以养阴生津。
张氏1976年曾治一胸痹病人,李某,男,62岁,干部,患冠心病一年余,病情加重二月。曾用潘生丁、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及中药瓜蒌薤白汤及活血化瘀之剂均无效。症见心前区憋闷,绞痛频繁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有时达2〜3小时,面色青暗,全身疲倦无力,心烦懒言,厌食少眠,舌紫暗薄苔,脉弱而短促。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辨证为心气虚衰,瘀血阻络。治以益气为主,佐以活血化瘀。药选:
服药50余剂,心电图恢复正常,诸症消失。
本病之病机为气虚血瘀。如辨证血瘀明显,标急于本时,亦可先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为主以治标,待标证缓解后,再以益气以图本。但活血化瘀之剂不宜久服。因本病本虚标实,活血化瘀药久服易损伤正气,多见病人体力不支,胸闷憋气反而加重,于此张氏体验颇多。认为切不可以活血化瘀剂为治疗此类病证之万灵圣药。
胸阳不振,痰浊阻络亦为胸痹病因之一,瓜蒌薤白半夏汤为治疗此类胸痹的主要方剂。张氏体会有一部分此类胸痹,单用此方疗效不显,遂据本病本虚标实之病机,加用人参、黄芪益气之品,胸痹憋闷气短等症逐渐获得缓解,心电图亦随之改善。张氏时以参芪与温胆汤同用,加郁金、菖蒲等,疗效亦佳。1977年曾治一赵某,男,59岁。夙患冠心病,近日发作胸痛彻背,气憋胸闷,全身衰弱,气力不支,舌尖紫,苔薄腻,脉左短促,右沉细。心电示STV1〜V5下移,T波倒置。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为胸阳不振,痰湿痹阻,治以益气通阳宣痹。
处方:
服药7剂,病情大见好转,再进5剂,心绞痛一直未发作,心电图ST段已恢复,T波低平,继用前方以巩固疗效。
此外尚有一部分胸痹病人,因久服活血化瘀之剂,伤气耗阴;或素体阴虚,而见气阴两虚之证。气虚无力推动营血运行,阴虚则营血不能濡润,心失所养。张氏认为此类胸痹以“不荣则痛”为病机特点,治宜益气养阴为主,药选人参、五味、沙参、玉竹、麦冬、生地、花粉等益气养阴,少佐丹皮、丹参以活血通络。如1975年所治一男患华某,65岁,干部,1975年8月15日初诊。8月7日工作中发生心前区紧束感,随后心绞痛频繁发作,伴有呼吸困难,住入某院。经心电图诊断:前间壁心肌梗塞。中西医抢救8天,病情仍不稳定,谷草转氨酶300u,心电图ST段抬高,血压12/8kPa。初诊时病人神志清,心前区憋闷,气短促,口干喜饮,五心烦热,睡眠欠佳,食欲不振,舌暗红,光净无苔,脉沉涩。辨证属气阴两亏,脉络瘀阻。
处方:
8月31日复诊:心前区舒畅,其他症状明显减轻。气阴复,络脉通。仍以前方增减,去陈皮、麦芽,加花粉15g,沙参20g。服药10剂,诸症均见大好,继以益气养心之剂善后。
张氏治疗胸痹每用补肾健脾,以助气之生源。心主火,肾主水,心肾相互制约,为正常生理现象。心肾阴阳俱虚,制约失常,则出现胸痛憋闷,肢麻酸痛,气短心悸,畏寒,五心烦热,腰酸尿频,眩晕,健忘,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弱等一系列证候,临床观察多为冠心病并脑动脉硬化或脑梗塞者,且近年来较为多见。治疗此类冠心病,张氏常用地黄饮子加味收功。曾治一赵某,体肥胖,素有冠心病,两个月前因过劳突发心绞痛,呈压榨样钝痛,胸闷气憋,头晕腿软,行走无根,口干舌强,痰多稠粘,脉弦滑,舌淡红,苔白腻。血压26.7/16kPa,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辨证为心肾阴阳俱虚,宜地黄饮子加味治之。
水煎服。
服药后头晕大减,两下肢较前有力,舌见软,口干亦轻,痰减少。自诉多年来口干痰多,从未有现在如此情况。连服20余剂,心前区痛消失,心电图示供血不足有明显好转。此方又服数剂,病情缓解出院。
张氏观察到胸痹有应心脾同治者。例如饭后则心绞痛发作,或腹胀便溏,消化不良与心绞痛同时并见。此为脾虚子盗母气,治疗必须心脾兼顾方能有效。曾治一孔姓病人,每心绞痛发作必腹泻,食少纳呆,脘胀满,活血化瘀、益气活血及宣痹通阳俱无效,用桂枝、甘草、薤白以助心阳,人参、白术、茯苓、山药以益气健脾,服后痛减腹泻止。继用此方连服10余剂,痛除腹泻亦随之而愈。
(迟继铭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