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沈炎南(1921〜1990),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宗气内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为标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一条就开宗明义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沈氏认为,“责其极虚”四字就一语道破了胸痹病之根本所在,然而历代医家对此四字不甚重视。虚是胸痹之本,可以说,无虚不成胸痹。但,到底是什么虚?沈氏认为应当是指宗气而言。气为阳,故上焦阳虚当是指胸中之宗气而言,宗气虚不足以行呼吸,故见气促短气;无力推行营血,则血脉瘀滞。气血不通,故胸痹而痛。由此可见,宗气虚是胸痹发病之始因。然上焦宗气之虚,进一步发展,可导致下焦阳气虚衰,从而出现肾阳虚的证候。另一方面,上焦宗气虚弱,每每影响到肺之宣布,津液失于敷布而亏乏,并影响营血之生成,如此则导致阴液亏虚。
沈氏指出,把胸痹笼统地归结为阳虚阴乘,是失之片面的。临床上属气阴两亏的胸痹患者就很常见。而阳虚患者中,亦以阴阳两虚者居多。纯粹的阳虚阴寒内盛患者相对就比较少一些。
胸痹是胸中之病,心肺居于胸中,故胸痹之病变脏腑是以心肺为主,心主血,肺主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故治疗胸痹不能单独局限于心与血,而应心肺并重,气血同治。
胸痹虽为上焦之病,但与中、下焦之脏腑亦有关系,如脾气虚衰,失于健运,痰浊内生,上入于肺,可影响肺之宣布;内入血脉,可阻碍营血之运行。现代医学“冠心病”血脂增高者每与脾失健运有关。肾藏人之元阴元阳,故宗气虚进一步发展,可致肾阳亦虚;心肺之阴虚,进一步发展亦可致肾阴亦虚,故胸痹日久不愈的患者,每易见肾元阴元阳两亏之候。此外,心肺之阴虚,亦常可以引起肝阳上亢,从而导致头晕目眩,心悸不宁等证。从上述可知,胸痹一证,以宗气内虚为本,进一步可发展为气阴两虚,甚或阴阳两虚。病变脏腑以心肺为重心,而旁及脾、肾、肝三脏。
胸痹之本虽为虚,但胸痹决非纯虚之证,因宗气内虚,则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气机不利则滞,血行不畅则瘀。因此,气滞血瘀是胸痹一证之最为常见的病理变化之一。其次,由于肺气不能宣布津液,脾虚不能健运饮食水谷,致使痰浊内生。痰浊阻于肺,则阻碍气机之升降出入;痰浊滞于血脉,则阻碍营血之流布通行。故气滞、血瘀、痰浊是胸痹证的主要病邪,三者之间往往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宗气不足以行呼吸,必然引起气滞,气滞则必然导致血瘀;胸痹病中,气滞与血瘀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有所偏重,或偏于气滞,或偏于血瘀。至于痰浊之产生,与气滞有直接关系,然痰浊形成之后,常常阻于气道,使气滞进一步加剧。痰浊若阻于血脉,常致血行不利而瘀滞;反之,血脉瘀滞不利,往往也会促使痰浊进一步停积。由此可见,气滞、血瘀、痰浊三者之间常常是互为因果,交互为病的。而这三者的产生均与宗气内虚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虚”是胸痹病之本,气滞、血瘀、痰浊是胸痹病之标,胸痹病是本虚标实之证,这是胸痹病机的核心所在,认识到这一点,对胸痹病的治疗就能有的放矢,抓住根本。
补通八法
由于胸痹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因此,针对虚之本,就应当用补法;针对标之实,就应当用通法。通、补二字实为治疗胸痹之大法。沈氏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治疗胸痹的“补四法”和“通四法”。
一、益气养阴法
适用于胸痹心肺气阴两虚之证。因宗气内虚,不足以贯心脉,行呼吸,故见心悸、胸闷气促,少气不足以息;气虚则津液不布,而致心肺阴虚,津液亏乏,心火偏亢,故症见心烦,口干,夜寐不安等。治之宜益气、养阴并举,再辅以养心安神,方用生脉散(党参、麦冬、五味子)加味,可酌情选加北芪、大枣、炙甘草之类以补气;北沙参、天冬、玉竹、百合、生地、白芍之类以养阴;酸枣仁、柏子、茯苓、灵芝之类养心安神。
二、健脾益气法
适用于胸痹心脾气虚之证。由于脾气虚弱,宗气生化乏源,故见气短、气促、体倦乏力;脾虚不运,故见纳少,便溏;水湿失于运化,湿浊留滞胸中,故见胸脘痞闷、作痛等。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兼以运湿。脾胃健运,水谷生化有源,则宗气充足,气道通利,而痰湿易去。方用五味异功散(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加味,可酌情加北芪、山药、大枣之类以益气;薏苡仁、白豆蔻、神曲以行湿化湿。亦可用归脾汤加减。
三、温补肾阳法
适用于胸痹心肾阳虚之证。宗气内虚,进一步则损及阳气,久则下损肾之元阳,而致心肾阳气虚衰。心阳衰则鼓动无力,不足以运行血脉,故见心悸,心痛;肾虚不能纳气,故见气息喘促,不能接续;阳虚不能温煦,故见畏寒,肢冷。并可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多小便等一派肾虚见证。由于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故治之宜以温补肾阳为主,肾之元阳充足,则心阳自然振奋。方用右归饮(熟地、山药、山茱萸、杞子、杜仲、炙甘草、肉桂、附子)加减,可酌情选加巴戟天、肉苁蓉、锁阳、淫羊藿、桑寄生、怀牛膝之类。此法常常配合益气药使用,如党参、北芪之类。胸痹证见肾阳虚者,往往肾阴亦虚,而呈阴阳两虚之候,治之应扶阳养阴并举,上法加用生地、女贞子、旱莲草、白芍、天冬、玄参、龟板、鳖甲之类。若阳虚阴盛,前胸剧痛,大汗出,肢体厥冷,面色苍白,脉微细欲绝或兼见结代者,则又当以回阳固脱为急务,方用参附龙牡汤(人参、附子、龙骨、牡蛎),再加大剂量的北芪、山茱萸,并可据情酌加田七、元胡索、丹参之类活血通络。
四、平肝柔肝法
适用于胸痹病心肾阴虚而并见肝阳上亢者。心阴虚则木火易炽;肾阴虚,水不涵木,则肝阳易亢。肝阳上亢,则症见眩晕,面红烦躁,易怒、惊惕、多梦,口干口苦等。方用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栀子、黄芩、生石决明、桑寄生、杜仲、益母草、茯神、夜交藤)加减,还可以据情选用桑椹子、穞豆衣、蕤仁肉、草决明、白蒺藜、杭菊花、夏枯草、女贞子、旱莲草之类。肝阳上亢较甚者,还可以酌加代赭石、龙骨、牡蛎、鳖甲之类以潜阳。由于肝阳上亢常与心、肾阴虚并见,故此法常与滋养心肾之阴的药物配合使用。偏于心阴虚者,合生脉散(党参还可改用太子参);偏于肾阴虚者,合六味地黄丸。
五、行气解郁法
因宗气不足以行气道,气机必滞,故胸痹证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气郁气滞的见证,如胸闷不舒,心中痞满,胸胁刺痛,气息短促等。当以行气解郁为治,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枳实、厚朴、桂枝)加减,并可酌情选用枳壳、佛手、檀香、川朴花、陈皮、石菖蒲之类。应用此法应注意避免过于辛燥伤阴,方中宜佐以白芍、甘草、百合、麦冬、玉竹之类以柔肝和阴。
六、活血化瘀法
因宗气不足以贯心脉行气血,而致血行不利,甚而瘀血内阻,故胸痹病常见气滞血瘀之见证,如胸部疼痛,固定不移,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舌质紫暗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或结代等。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方用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加减,选加郁金、元胡索、五灵脂、参三七、益母草、毛冬青之类;如血瘀较甚,心痛较剧,可酌情再选加血竭、乳香、没药之类。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本法需与行气解郁法配合使用,其效方著。
七、祛痰化瘀法
胸痹病由于气机不利,每易致痰浊内生。痰浊阻于气道则呼吸不利,气息短促,胸闷不舒;痰浊阻于血道,则血脉不利,胸痛彻背。治当祛痰化浊宽胸,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半夏),可酌情选加石菖蒲、枳实、枳壳、郁金、陈皮、胆星、竹茹之类。如痰浊较盛,闭阻胸阳,胸痛气促较甚者,可同时吞服苏合香丸以化浊开窍。由于气滞为痰浊内生之先导,故本法常与行气解郁法配合使用。如痰浊阻于血道,与瘀血胶结,则本法又当与活血化瘀法配合使用。
八、消滞化湿法
适用于胸痹病脾失健运,食滞不化,湿浊内停者。因食滞湿阻,故见胸脘痞满,闷塞作痛,并常伴血中脂质升高,治当以消滞化湿为主,方用曲麦枳术丸(神曲、麦芽、枳实、白术),可酌情选加山楂、鸡内金、薏苡仁、泽泻、石菖蒲、木棉花、鸡蛋花、肉豆蔻之类。此法较少单独使用,常与健脾益气法或祛痰化浊法配合使用,或作为其他治法中的辅佐方法。
“通法”为治标之法,临床上常用于标证紧急之时。但在标急缓解之后,即当转求治本,“通法”作为“补法”之辅佐。
由于胸痹病是本虚标实之证,临床上常表现为复杂多变的见证,故上述治疗方法不能机械地套用,而应紧紧地抓住病机,分析其“本”与“标”的状况,选用适宜的“补”与“通”治法,可根据病情之不同,或先通后补,或先补后通,或通补兼施。可以一法为主,兼以他法,这就必须依靠临床细心的辨证分析,方可选择适宜的治法。这就是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例1周某,女,47岁。干部。1983年3月10日初诊。
自诉3年前自觉心悸,心慌,心中常有抽掣样感,稍事活动则气促,胸闷痛。至本市某医院检査,血脂偏高,血压偏高,诊为“冠心病”,一直服中西药治疗。今年症状加重,时见左前胸阵发性刺痛,并放射到左肩部。査:血清甘油三酯2.5mmol/L(190mg/dl),血清总胆固醇8.2mmol/L(315mg/dD,血清(3脂蛋白5.86g/L(586mg/dl),血压20.3/12.5kPa。诊见形体肥胖,面色红润,舌淡红而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滑,脉细涩。中医诊断:胸痹。证以心脾气虚为本,气郁、血滞、食滞为标,兼有肝阳上亢之象。宜通补兼施。拟益心气健脾胃为主,佐以行气血,消食滞,平肝柔肝。以五味异功散合生脉散加味。
处方:
日1剂,水煎服。同时服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以上方为主,加减进退3月有余,胸痛消失,精神转佳,自觉症状大为减轻。复查血脂:血清甘油三酯1.0mmol/L(90mg/dl),血清总胆固醇5.7mmol/L(220mg/dl),血清P脂蛋白3.62g/L(362mg/dl)。血压18.7/12kPa。上班工作,嘱继续服药调治。
例2陈某,男,47岁。1984年6月12日初诊。患“冠心病”,前胸闷痛反复发作4年余,服中、西药治疗,时发时止,未见好转。1个月前因突然左前胸剧痛,至广州第一人民医院急诊,诊为“心肌梗塞”,经治疗后症状缓解。但仍感胸闷痞塞,时作刺痛,要求中药治疗。诊见患者除上症外,伴有短气,时咳唾白色稠痰,头晕,舌质淡红而暗,舌下瘀紫,苔白腻,脉沉紧。中医诊断:胸痹。为气血瘀浊闭阻胸中,目前以标实见证为主,急则治其标,当先以“通”为主治之,拟祛痰化瘀,行气活血之法。方选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
处方:
处方:
水煎服,日1剂。另用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日3次。以本方为主加减进退,调理月余,诸症消失。嘱继续间歇服药调治,以资巩固。
(杜同仿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