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金匮》论胸痹

名医简介

张璐(1617〜1699),字路玉,号石顽,清代医家。

《金匮》云: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也。

阳微在胸中气分上看,故曰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在阴脉上看,如阴寒之脉,上于胸中气分,则为胸痹,如阴脉上乘于心,则为心痛也。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上条是言不及,此则言太过也。平人,盖言无内因虚劳、外因感冒,而患短气不足以息者,当是胸中邪气室塞,肾中阳气不得上通于胸中,故为实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寸口脉沉迟者,阳气衰微也。关上小紧者,胃以上有阴寒结聚,所以胸中喘息咳唾,胸背痛而短气。瓜蒌性润,专以涤垢腻之痰;薤白臭秽,用以通秽浊之气,同气相求也;白酒熟谷之液,色白上通于胸中,使佐药力上行极而下耳。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心痛彻背者,胸中痰垢积满,循脉而溢于背,背者胸之府,故于前药但加半夏,以祛痰积之痹逆也。

胸痹心中痞痛,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痰气结聚于胸中,胸满溢于经脉,故从胁下逆上以抢心也。二汤一以治胸中实痰外溢,用薤白桂枝以解散之。一以治胸中虚痰内结,即用人参理中以清理之。一病二治,因人素禀而施,两不移易之法也。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

夫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故二方皆利气之剂,一以疏利肺气,一以疏利胃气也。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胸中为阳气所居之位,今胸中之阳痹而不舒,其经脉所过,非缓即急,失其常度,总由阳气不运故也。用薏苡舒其经脉,附子复其胸中之阳,则大气一转,阴浊不留,胸际旷然若太空矣。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心中痞者,心气逆于上也,上气逆,则中下亦逆,气逆则经脉亦逆,故为诸逆也。上下气逆,脉不交通,心主孤悬于上,不得营气以和之,故心悬痛也。桂枝行心气以散痞,姜枣疏中焦以通经也。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乃阴邪厥逆,而上干胸背经脉之间,牵连痛楚,乱其血气,紊其疆界。此而用气分之药,则转益其痛,势必危殆。仲景用蜀椒、乌头一派辛辣,以温散其阴邪。然恐胸背既乱之气难安,即于温药队中,取用干姜赤脂之涩,以填塞厥气攻冲之经隧,俾胸之气自行于胸,背之气自行于背,各不相犯,其患乃除。今人但知有温气补气、行气散气诸法,不知有填塞邪气攻冲之法也。《千金》治胸痹达背痛,用细辛散。胸中逆气,心痛彻背,少气不食,用前胡汤。胸中福福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服橘皮枳实生姜汤。不应,用治中汤。胸痹腹背闭满,上气喘息,用下气汤。胸背疼痛,用熨背散。足补《金匮》之未逮。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千金》加橘皮、吴茱萸,名通气散,治胸满短气而噎。此即胸痹一门之证,必编者之差误,入于呕吐哕中,今并论于此。

盖阳受气于胸中,以布气息。今阴乘阳位,阻其阳气布息,呼吸往来之道,若喘若呕若哕,心舍神者也。聚饮停痰,则炎炽不宁,彻心愦乱,无可奈何,故用半夏、生姜之辛温,以燥饮散寒,则阳得以布,气得以调,而胸际始旷也。其用橘皮、吴茱萸,及加竹茹、人参,皆此例也。喻嘉言曰:按胸痹之证,人所通患,《金匮》出十方论治,然未明言其故。盖胸中如太空,其阳气所过,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在上之候也。然有微甚不同,微者但通其上焦不足之阳,甚者必驱其下焦厥逆之气。通胸中之阳,以薤白、白酒,或瓜蒌、半夏、桂枝、枳实、厚朴、干姜、白术、人参、甘草、茯苓、杏仁、橘皮。择用对证三四味,即成一方。不但苦寒不入,即清凉尽屏。盖以阳通阳,阴分之药,所以不得预也,甚者,则用附子、乌头、蜀椒大辛热,以驱下焦之阴,而复上焦之阳。补天浴日,在医之手眼。奈何后世总不知胸痹为何病耳。

(《张氏医通》)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胸痹心痛卷》
2
本条ID:15200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