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多气虚痰瘀,治宜通补兼筹

名医简介

邓铁涛(1916〜),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

邓氏认为气虚乃冠心病的病机共性之一。由于气为血帅,阴阳互根,有些患者亦可因心阴不足而致病。而胸闷、心痛、眩晕、肢麻,舌质暗红、苔腻等,皆是气滞血瘀、痰浊内阻心脉的表现,这些因素,在病理上共同形成了一个正气虚于内、痰瘀阻于中的正虚邪实病机。正虚(心气虚和心阴虚)是本病的内因,此为本,痰与瘀是本病继续发展的因素,此为标。前者属虚,后者属实,说明冠心病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而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冠心病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

“心阳,阳中之阳也”。邓氏在病机上十分重视心阳,心气又是心阳的具体体现。冠心病患者大多以心痛、胸闷、气短为主要症状,联系到临床,邓氏认为:仲景关于胸痹心痛短气病的有关论述和治疗经验是至关重要的。仲景论胸痹着重于阳虚和痰湿,所列方剂大多也是以除痰、宣痹、通瘀、益气为主。又因为气虚痰瘀皆与脾胃有密切关系,故临床治疗,选方用药,邓氏喜用东垣从脾胃论治的思路。在治疗大法上,痰瘀痹阻应该着重于“通”,如芳香开窍法,宣痹通阳法,活血化瘀法等。正气内虚(包括气虚、阴虚)应该着眼于“补”,如补气法、温阳法、滋阴法等皆是。实践证明,补法和通法是治疗冠心病不可分割的两大原则。临床究竟是先通后补,或是先补后通,通多补少,或补多通少,或一通一补,通补兼施,应根据冠心病的各个类型,视具体情况权衡而定,不能只补虚,而忽视疏导痰瘀,也不能一通到底而不予固本扶正。邓氏曾见一些患者单纯长期服用通窍祛瘀药,往往使气短、疲倦、乏力、眩晕等症状反而增加,这是值得注意的。

补气、化痰、通瘀法均适用于治疗气虚、痰瘀闭阻型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胸闷、心痛、心悸、气短、肢麻、眩晕、舌苔腻或舌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促、结、代。根据观察,此型临床颇为常见,是一个虚实相兼的类型,用补气、化痰、通瘀法治疗,目的是治标兼护正气之虚,治本兼能豁痰通瘀。

邓氏在临床上选用温胆汤加减进行治疗,基本方是:

法半夏9g、云苓12g、橘红4.5g、枳壳4.5g、甘草4.5g、竹茹9g、党参15g、丹参12g。

方中用党参补气扶正,丹参活血通瘀,温胆汤除痰利气,条达气机。方中不用枳实而用枳壳者,是取其宽中下气,枳壳力缓而避免枳实之过分耗气破结。加减法:气虚明显加用北芪、五爪龙,或吉林参6g、另炖,或嚼服人参五分,效果亦好。但党参不宜重用,一般不超过15〜18g,因本病虚实夹杂,多用反致壅滞,不利于豁痰通瘀。如心痛明显,可合失笑散或田七末冲服。如脾气虚弱合四君汤。兼阴虚不足合生脉散。兼高血压加草决明、珍珠母。兼高血脂血症加山楂粒、首乌、麦芽。兼肾虚者加淫羊藿。兼血虚者加黄精、桑寄生。

上述加减,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先从一方一法为基础,然后随证变化,加减化裁,于配伍中以通为补,通补并筹,而具体用药,则又比较重视从脾胃入手,这是符合治病必求其本精神的。

例1宋某,男,59岁,干部,住院号13155。

8年前开始头晕眼花,并发现高血压,血压波动在22.7〜26.7/14.7〜18.lkPa,伴心悸、气短、胸闷、肢麻、乏力,近两周来症状加重而入院。3年前患者在某医院査心电图,二级梯双倍运动试验阳性,诊为冠心病。入院时检査:神清,一般情况尚可,体形肥胖高大,血压30.7/18.lkPa,心律规则,A2>P2,舌嫩红稍暗,苔腻,脉弦滑。X线胸部透视:主动脉段增宽、伸长、纡曲。心电图检査:心肌劳损、左室电压稍高。二级梯双倍运动试验阳性。眼底动脉硬化Ⅰ°〜Ⅱ°。诊断为冠心病,高血压病;中医诊断为胸痹、眩晕。认为病由心气不足,痰瘀阻滞,肝阳偏盛所致。宜补气化痰,活络通瘀,平肝潜阳。

处方:

党参18g、云苓18g、枳壳4.5g、橘红4.5g、竹茹12g、赤芍15g、代赭石30g、牛膝15g、草决明30g、玉米须30g。

有时方中用北芪30g以降压。经用上方随证加减治疗,患者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等症状大为减轻,胸闷消失。

血压稳定在21.3〜22.7/13.3〜14.7kPa。复查心电图:运动前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二级梯运动试验阴性。共住院88天,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于1976年6月17日出院。出院后继续门诊治疗,病情稳定(本例患者于血压较高时曾配合用过少量降压药)。

例2陈某,男,47岁,工人。

心悸怔忡间歇发作已两年余。常感胸闷,气短,心前区憋闷,间有疼痛,痛彻肩背,容易出汗,面红,夜睡不宁,食纳不甘,大便干结,两日一解。曾在本市某医院诊为冠心病,心律不整。服西药治疗效果不显。于1975年7月来我院门诊治疗。初诊时唇红,舌红嫩,舌苔白嫩黄,脉弦滑、时结。听诊:心律不齐,呈心房纤颤。心电图检查:心房纤颤,心动过速(心率110〜150次/分),室性早搏。中医辨证:病由营卫不调,心气心阴不足,痰湿阻滞,致使心失所养,胸阳不宣,脉络瘀塞。宜从调合营卫,益气养阴,除痰通瘀为治,用温胆汤合生脉散加减。服药后自觉心悸减轻,睡眠好,但有时仍胸闷不适,口干,大便干结,舌嫩红,苔薄黄,脉缓,偶结。继续服以下方药:

党参15g、麦冬9g、五味子6g、玉竹30g、天花粉12g、白芍12g、橘红4.5g、云苓12g、炙甘草4.5g、丹参12g。

经4个多月治疗,诸症好转,心电图复查正常。但仍间有胸痛阵阵,有时则在上方合用失笑散,现病者一般情况良好,能坚持半天或全天工作。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胸痹心痛卷》
2
本条ID:15204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