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案绎

名医简介

叶天士(1667〜1746),名桂,清代医家。

叶氏治疗胸痹的方法比较多,而治疗心痛的方法显得较少,但其中《种福堂公选良方》一例用苏合香丸,已被目前临床证实,足见其治法之妙。实际上,胸痹是轻症,心痛是重症,两者密切相关,可以互参合一。叶氏对此治疗,往往以辛温通阳、活血通络、化痰理气三法用得最多,对心痛尤重视温络,如官桂、丁香、桂枝、川椒等。他还认为胸痹欲呕便结,“久延怕成噎格(膈)”。

辨治规律

一、实证

1.清阳失展:中阳困顿,浊阴凝滞,症见胸痛彻背,甚至呼吸不通,必捶背稍缓,午后为甚,或胸脘痹痛欲呕、便结、脉弦。治宜仿仲景用辛温微通阳气,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味(薤白、瓜蒌皮、桂枝、半夏、茯苓、生姜);如见欲呕便结,气机不降者,可加杏仁、厚朴、枳实。

2.肺气窒痹:症见胸膈痹痛、咳嗽痰粘,治宜苦辛宣肺开郁为主,用瓜蒌桃仁方(瓜蒌、桃仁、冬瓜子、桔梗、紫菀、川贝母),或杷叶半夏方(枇杷叶、半夏、杏仁、桔梗、橘红、姜汁)。如悲伤郁伤,症见前后痛欲捶摩、喜其动稍得流行,用杷叶川贝方(川贝、杷叶、松子仁、柏子仁、苏子、麻仁)。如有肺痈之兆,症见日久嗽痰,胸中痹痛,用杷叶苏子方(枇杷叶、苏子、杏仁、冬瓜仁、旋覆花、米仁);肺痈,用千金苇茎汤(冬瓜仁、苡仁、桃仁、芦根)。

3.寒湿郁痹:症见胸痹如闷、短气咳甚、不饥不食、呕吐、便溏泄泻、脉沉,治宜和胃降逆,用小半夏汤加茯苓、姜汁,或白术益智方(白术、益智仁、茅术、厚朴、茯苓、荜拨、木香、陈皮)。如中焦脾胃阳虚,兼以寒温,症见胸痹、发时必呕吐甜水黄浊、七八日后渐安、每发于秋季,治宜辛化中焦寒湿,用半夏干姜方(半夏、干姜、杏仁、茯苓、厚朴、草蔻,姜汁泛丸)。如脾寒夹湿,症见心痛引背、口涌清涎、肢冷、气塞脘中,治宜辛香开通,温脾化湿,用良姜姜黄方(高良姜、姜黄、茅术、丁香、草果、厚朴)。

4.痰饮停滞:症见胸痹、阳气微弱、下午痛甚,治宜温化痰饮,用苓桂术甘汤,或苓、桂、姜汁、白蜜。如果痰气交阻、胸中不爽,治宜开太阳,用小青龙汤加减(五味、炙草、茯苓、杏仁、泡姜、白芍)。如气郁痰滞于中,症见胸痹不舒,治宜理气导痰,用四磨汤加减(枳壳、槟榔、檀香、乌药)。如果寒痰壅遏,症见脘膈上部痞胀格拒、仅饮米汤可下咽,气逆气壅,自觉热,脉沉如伏,治宜吐法,以木郁达之,火郁发之,用《外台》桔梗白散(巴豆霜0.3g,川贝0.9g,桔梗0.6g,为细末服,吐后服凉水即可止吐)。

5.冲气逆上:过劳伤阳,冲气上逆,症见冲气至脘则痛、散漫高突、气聚如瘕,治宜辛甘化阳,平抑冲气,用苓桂味甘汤加减(薤白、桂枝、茯苓、甘草,白酒冲服),于原方中减去五味收敛,加薤白、白酒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6.气火升腾:症见嗔怒后,气塞填胸阻喉、不饥不食、寅卯病来、上午为剧、临晚病减,治宜舒气清热,用瓜蒌栀皮方(瓜蒌皮、黑栀皮、薄荷梗、神曲、新会皮、青蒿梗)。

7.血络痹阻:症见痛久入络,胸痹引痛,治宜活血通络,用桃仁延胡方(桃仁、元胡、川楝子、木防己、桂枝、青葱管)。如积劳损伤阳气,瘀血痹阻,症见心下痛甚、不能食谷、下咽阻膈、痛极昏厥、舌白、脉左涩伏,治宜温通血脉,用鹿角当归方(鹿角、归须、姜汁、官桂、桃仁、半夏)。如情志内郁,症见心痛如绞、形瘦液枯,不可用气燥热药,用桃仁柏子仁方(炒桃仁、柏子仁、元胡、炒丹皮、小胡麻、钩藤)。

8.秽浊蒙闭心包:症见心胸痛呕、每欲昏闭,治宜辟秽恶,用苏合香丸。

二、虚证

1.肝郁脾虚:症见闻雷被惊、心下漾漾作痛、脉细数,或胸膈不舒、饮食不快,治宜疏肝和脾,用逍遥散加减。一方去柴胡加钩藤、丹皮,一方用人参、柴胡、茯苓、归身、炙甘草、焦术、广皮、丹皮、白芍。

2.心营阳伤:症见急心痛、重按痛势稍衰,叶氏称“劫伤营络”,治宜辛甘化阳,用大建中汤加减(人参、桂枝、川椒、炙草、白蜜)。

3.营血不足:症见胸臆时痛时止、不饥、脉弦来去不调,治宜养营和胃,用当归柏子仁方(当归、枣仁、柏子仁、半夏曲、茯苓、炙草、白芍、广皮)。风火内燃,营阴受劫,症见心痛彻背、胸胁皆胀、牙宣、遗精、痛而能食、色苍、脉小数,治宜柔剂熄风缓急,用生地阿胶方(生地、阿胶、牡蛎、玄参、丹参、白芍、小麦、南枣)。

方案选析

一、瓜蒌桃仁方

某,肺卫室痹,胸膈痹痛,咳呛痰粘,治以苦辛开郁为主,当戒腥膻。

瓜蒌皮,炒桃仁,冬瓜子,苦桔梗,紫菀,川贝母。(《临证指南医案·胸痹》)。

主治肺卫窒痹、胸膈痹痛、咳呛痰粘。

方中以瓜蒌皮、桔梗、紫菀宣通肺气为主,配以冬瓜仁、川贝化痰池,桃仁通瘀凝。全方宣肺化痰通浊,为治胸痹另开一面的方法。

加减:气阻甚,加橘红、枇杷叶调降气机。痰多,加半夏、姜汁。

二、良姜姜黄丸

谭,心痛引背,口涌清涎,肢冷,气塞脘中,此为脾厥心痛,病在络脉,例用辛香。

高良姜,片姜黄,生茅术,公丁香柄,草果仁,厚朴。(《临证指南医案·心痛》)

主治脾寒夹湿,心痛引背,口涌清涎,肢冷,气塞脘中。

方中以高良姜、丁香辛香温运开通,茅术、草果化湿健脾,厚朴理气化湿,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方中的得力之药,是丁香、姜黄二味,以辛香通络为主。本方有温脾化湿开通之效。

加减:本方还可酌加半夏、茯苓、姜汁以辛开化饮。

三、瓜蒌栀皮方

粮船,气塞填胸阻喉,不饥不食,问病起嗔怒,寅卯病来,临晚病减,凡气与火必由少阳之木而升,故上午为剧。

瓜蒌皮,黑栀皮,薄荷梗,神曲,新会皮,青蒿梗。(《叶案存真类编·胸痹》)。

主治:气火升腾,嗔怒后气塞填胸阻喉,不饥不食,上午病甚,临晚病减。

方中以瓜蒌皮、新会皮理气宽胸,薄荷梗、青蒿梗舒肝解郁,山栀皮清解郁热,神曲消食开结。本方有舒气解郁清热之功。本方舒郁清热,而无逍遥散之健脾养血,又无越鞠丸之燥湿调血,实是独树一帜的解郁良方。

四、桃仁延胡方

某,痛久入血络,胸痹引痛。

炒桃仁,延胡,川楝子,木防己,川桂枝,青葱管。(《临证指南医案·胸痹》)

主治痛久入络,瘀阻络道,胸痹引痛。

方中以桃仁、延胡活血止痛,川楝子理气止痛,木防己祛风止痛,桂枝、青葱管温通络脉。本方由金铃子散加味而成,有活血温通之功,对胸腹疼痛皆可使用。

加减:活血化瘀,还可加入当归须。积劳伤阳,心痛昏厥,可加鹿角温阳。

五、生地阿胶方

安,脉小数色苍,心痛引背,胁肋皆胀,早上牙宣龈血,夜寐常有遗泄。此形质本属木火,加以性情动躁,风火内燃,营阴受劫,故痛能进食。历来医药治痛,每用辛温香窜,破泄真气。不知热胜液伤,适令助其燥热,是经年未能痊愈。议以柔剂,熄其风,缓其急,与体质病情,必有合窍之机。

细生地,阿胶,牡蛎,玄参,丹参,白芍,小麦,南枣。(《种福堂公选良方·续医案》)。

方中以生地、玄参养阴,阿胶、白芍、丹参养血,牡蛎平肝熄风,小麦、南枣养心熄风。全方有养营阴、平肝风之功,是治疗胸痹心痛属于营虚的方剂。

王,气逆自左升,胸脘阻痹,仅饮米汤,形质不得下咽,此属胸痹,宗仲景法。瓜蒌薤白汤。

又,脉沉如伏,痞胀格拒,在脘膈上部,病人述气壅,自左觉热,凡木郁达之,火郁发之,患在上宜吐之。

巴豆霜一分(制),川贝母三分,桔梗二分。

为细末服。

吐后,服凉水即止之。(《临证指南医案·胸痹》)

本例为痰气痹阻于上的重症,叶氏先用瓜蒌薤白汤治疗,奈何病重药轻,效果不佳。于是,贸然改用《外台》桔梗白散重剂,以涌吐发越为法治疗。桔梗白散,原治寒实结胸,以桔梗、贝母、巴豆三味为末组成。叶氏借以治疗涌吐痰证,使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人皆谓叶氏处方轻灵而不用重剂,本例即是用重剂的一个实例。他还在方中介绍服冷水止吐方法,胆大心细,以防万一。

(据陈克正主编的《叶天士诊治大全》改写)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胸痹心痛卷》
2
本条ID:15201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