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浊案绎

名医简介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清代医家。

叶氏对淋浊,主张“淋属肝胆,浊属心肾”。治疗以淋多属实,实证宜通;以浊多属虚,虚证宜补。他在《叶案存真》中说:“治淋治疝,不越子和辛香流气,即从丹溪分消泄热,今形脉已衰,当从虚论。”对实证,他参照朱肱、李时珍,采用滑利通淋、辛咸泄急法,如虎杖汤、导赤散、萆薢分清饮等。虚证,则参照孙思邈,采用通补任督、升固精气法,如青囊斑龙丸等。

叶案中对淋证之辨治,似未注重气、血、石、膏、劳诸淋之明辨。

辨治规律

一、实证

1.湿热下注:症见溺痛淋浊,腹中气坠,脉数等,治宜苦辛寒,以分利湿热,用萆薢竹叶方(萆薢、淡竹叶、瞿麦、赤苓、木通、萹蓄),或用萆薢猪苓方(萆薢、猪苓、泽泻、通草、海金砂、晚蚕砂、丹皮、黄柏),或用苦辛寒分消方(黄柏、茯苓、萆薢、海金沙、川楝子、青皮、防己、蚕砂)。也可用张子和桂苓甘露饮(滑石、石膏、寒水石、甘草、白术、茯苓、泽泻、人参、干葛、藿香、木香、肉桂),或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如少阴素亏,湿热下注,溺为浑浊,治宜咸苦坚阴泄湿法,用牡蛎萆薢方(牡蛎、赤苓、黑豆皮、苦参、远志、萆薢)。

2.心肝火盛:症见淋浊、小便不利、溺浊不畅,或小便短赤带血、茎中痛,脉沉实者。心和小肠属火府,非苦味药则不通,用导赤散加减,或加赤苓、瞿麦以清利,或加琥珀、赤苓以通淋,或加知母、黄柏以清龙雷之火。《叶案存真》有一案用清热宣府方(竹叶、寒水石、车前子、牛膝根、橘红、黑山栀、郁金、滑石)。也可用萆薢分清饮(萆薢、石菖蒲、乌药、益智仁、甘草梢、食盐、茯苓)加山栀、丹皮、茯苓、猪苓,或用人参黄柏方(人参、黄柏、川连、生地、茯苓、茯神、丹参、桔梗、菖蒲),甚则用龙胆导赤散(黑栀、连翘、滑石、木通、竹叶、赤苓、龙胆草、生草梢),或龙胆泻肝汤(龙胆草、生地、当归、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或当归龙荟丸加减(芦荟、山栀、郁李仁、红花、当归、酒大黄、龙胆草、丹皮)。

3.气闭郁滞:如果上焦肺痹气闭,症见食入痞闷,小便淋痛者,治宜宣肺通闭,用紫菀枇杷叶方(紫菀、枇杷叶、杏仁、降香、瓜蒌、郁金、黑山栀)。如果下焦阳气郁滞不通,症见淋浊、溺短、涩痛,治宜通导阳气,用萆薢乌药方(萆薢、乌药、益智、赤苓、远志、琥珀末)。

4.精瘀阻窍:有败精浊瘀凝阻窍道,症见淋浊,遗后痛浊转甚,有血块窒塞,尿管大痛,不能溺出,少腹坚满,大便秘涩等,治宜滑利通阳,辛咸泄急,宣窍通瘀,用虎杖散(鲜杜牛膝根绞汁,调入麝香,隔汤炖服),或牛膝膏(生桃仁、杜牛膝、人中白、生黄柏、麝香)。叶氏说:“虎杖散,宣窍通腐甚妙,若去麝香,必不灵效,较诸汤药,更上一筹。”虎杖根,即杜牛膝根。《临证指南医案·附录》说:“古方本用虎杖草汁,今人不识此草,故以土牛膝根汁代之。”服虎杖散后痛减血少,可改用琥珀牵牛方(人中白、琥珀、沉香、白牵牛、川柏、韭菜汁丸)。其次,叶氏还有用两头尖川楝方(两头尖、川楝子、韭白、小茴、桂枝、归尾、杜牛膝根汁),或用大黄牵牛方(酒大黄、龙胆草、炒黄柏、牵牛子、川楝子、黑山栀、小茴、沉香汁)。如形脉已衰,则用当归茴香方(当归、茴香、山甲、枸杞、沙苑)。

二、虚证

1.阴虚湿热:阴虚于下,湿热在腑,症见淋浊茎痛、牙宣龈血、遗精目暗、脉左坚入尺或脉数,其治虽宜清热,亦必顾其阴体为要。用滋肾丸(黄柏、知母、肉桂),或大补阴丸(黄柏、知母、熟地、龟板、猪脊髓);或六味地黄丸去萸肉,加车前、牛膝、黄柏、萆薢;或用都气丸加威喜丸(茯苓、猪苓、黄蜡)同服。如老年淋浊,下元必虚,常饮火酒,酒毒入肝,症见阳坠人阴,精腐即化紫黑之色、宿者出窍,新复瘀结,溺出不痛,非久积宿腐,治宜补肾清肝,用生地童便方(生地、阿胶、料豆衣、赤芍、丹皮、童便)。

2.肾阴虚损:症见血淋窒痛,或淋浊痛缓,脊骨生热,治宜通润,不伤阴阳,用生地益母草方(生地、益母草、女贞、阿胶、琥珀、料豆衣),或养阴通腑方(阿胶、生地、猪苓、泽泻、山栀、丹皮)。这两方通润兼施,也可用于阴虚湿热,或清利湿热之后的调理方。如心阳下注,肾阴暗伤,症见尿血、血淋,治用茯神柏子仁方(茯神、柏子仁、黑芝麻、料豆衣、天冬、川石斛)。如妇女溲溺如淋、经水如崩,肝肾阴虚,治用生地鸡子黄方(生地、黑豆衣、鸡子黄、阿胶、人中黄、川石斛)。如阴虚明显,可用龟板覆盆子方(龟板、覆盆子、五味、归身、鹿角胶、秋石、芡实、金樱膏丸)。如兼有湿热,可用熟地苦参方(熟地、女贞、湖莲、牡蛎、茯神、金撄子、芡实、苦参)。

3.肾气不摄:症见腰酸,溺有遗沥,或血淋管痛,每溺或大便坠下更甚,脉左细劲,治宜收纳肝肾,用金匮肾气汤(地黄、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附子、桂枝),或用熟地杞子方(熟地、杞子、柏子仁、归身、胡桃、补骨脂、杜仲、茯苓、青盐),或用苁蓉柏子仁方(苁蓉、柏子仁、枸杞、大茴、牛膝、茯苓)。

4.阴阳两损:症见淋浊已久,腰痛畏冷等,用扶阳化浊方(熟地、枸杞、鹿角胶、巴戟、杜仲、柏子仁、湖莲、芡实)。如症见淋浊,溺后茎中空痛,腰冷,膝骨酸软,非地黄腻滞和知柏泻阳可投,用菟丝子覆盆方(菟丝、覆盆、芡实、沙苑、家韭子、补骨脂、茴香、金樱子、线鱼胶丸)。

5.奇经虚损:症见淋浊,曾用宣利清解无功,数月久延,小便欲出有酸楚如淋之状,或浊腻膏淋日下,溺后有血或成块,晨倾溺器必有胶浊粘腻之物,四肢寒凛,纳食如昔,脉缓涩或微小涩,其病已伤在任督,治宜理阳通补,升固八脉之气。叶氏说:“八脉隧道纡远,泛然补剂,药力罔效…须用血肉填补固涩,庶可希其获效。”用青囊斑龙丸(鹿角胶、鹿角霜、柏子仁、菟丝子、熟地、茯苓、补骨脂),或用其变方(鹿茸、当归、杞子、柏子仁、沙苑、小茴,或以苁蓉易小茴),或用鹿茸人参方(鹿茸、人参、菟丝、补骨脂、韭子、茴香、覆盆子、茯苓、胡桃肉、柏子霜),或用麋茸河车方(麋茸、河车、人参、于术、茯苓、湖莲、砂仁、雀卵、茜草、乌贼骨、雀卵河车膏为丸),并可在上方中酌加琥珀、萆薢、内金等。

6.心脾气虚:气虚不能统摄,症见精浊不已,神倦脉细,治宜调益心脾,用人参桑螵蛸方(桑螵蛸、湖莲、龙骨、远志、柏子仁、茯神、龟板、人参)。

方案选析

一、萆薢猪苓方

魏,脉数垂,淋浊愈后再发,肛胀便不爽,余滴更盛。萆薢,猪苓,泽泻,白通草,海金砂,晚蚕砂,丹皮,黄柏。(《临证指南医案·淋浊》)

主治:湿热下注,溺痛淋浊,脉数。

方中以萆薢、蚕砂利湿去浊,海金砂、猪苓、泽泻、通草利水通淋,丹皮、黄柏两清气血之热。全方有清热利湿之功,对膀胱湿热尤宜。

为加强清热通淋作用,加竹叶、木通、茵陈、瞿麦、萹蓄等。为加强疏肝理气,可加川楝子、青皮。

二、清热宣腑方

淋症愈后半年,交五六月复发,虽系肝胆郁热,亦必是暑邪内蕴,六腑皆为之不利,胸腹如闷,溺色赤混如血,宜先清热、宜府阳,然后再调本病。

竹叶,寒水石,牛膝根,黑山栀,滑石,车前子,川郁金,橘红。(《临证指南医案·淋浊》)。

主治:肝胆郁热,湿热内蕴,胸腹如闷,溺色赤混如血。

方中以竹叶、寒水石、牛膝根、黑山栀、滑石清热,车前子、竹叶、滑石利水通淋,川郁金、牛膝根活血祛瘀,橘红理气宽中。全方有清热活血、宣通府阳之功。比导赤散力量更大,对淋证郁热夹瘀者尤宜。

利水通淋,加赤苓、瞿麦、琥珀。如无寒水石,可用石膏代。

三、紫菀枇杷叶方

某,气闭成淋。

紫菀,枇杷叶,杏仁,降香末,瓜蒌皮,郁金,黑山栀。(《临证指南医案·淋浊》)。

主治:上焦肺气不宣,食入痞闷,小便淋痛,咳嗽。

方中以杏仁、紫菀宣肺通润,瓜蒌皮、枇杷叶、郁金清肺下气,降香降气化浊,黑山栀清热。全方有宣肺下气清热之功,可用于咳嗽、气喘、胸痹,也可用于淋浊、癃闭、便秘等。

加减:本方可酌加苡仁清肺利水排脓。

四、萆薢乌药方

某,淋浊,溺短涩痛,先通阳气。

萆薢三钱,乌药一钱,益智五分,赤苓三钱,远志四分,琥珀末五分。(《临证指南医案·淋浊》)。

主治:下焦气滞,淋浊,溺短涩痛。

方中以乌药疏理下焦气滞,萆薢、赤苓、琥珀清利通淋,远志祛痰安神,益智仁补肾固精缩尿。全方以理气通淋为主,微加益智仁固精缩尿,使通中有涩。近贤俞岳真氏说:“凡腑阳不行,小便淋浊点滴,涩痛难忍者,此方立效。”

五、大黄牵牛方

张,丹溪谓五淋症,湿热阻窍居多。三年前曾有是病,月前举发,竟有血块窒塞,尿道大痛,不能溺出,想房劳强忍,败精离位,变成污浊瘀腐;且少腹坚满,大便秘涩,脏气无权,腑气不用。考濒湖发明篇中,有外甥柳乔之病,与此适符。今仿其义,参人朱南阳法。

两头尖,川楝子,薤白,小茴,桂枝,归尾,冲入杜牛膝根汁。(《临证指南医案·淋浊》)。

主治:湿热内蒸,败精浊瘀阻窍,每尿管窒痛,溺后浑浊,或有血块窒塞,尿管大痛,不能溺出。

方中以龙胆草、黄柏、山栀清利湿热,大黄、牵牛子攻积通滞,川楝子、小茴、沉香理气降浊通络。全方有清热通滞之效。如有血瘀,当另加活血药物。叶氏说:“每溺而痛,徒进清湿热、利小便无用者,以溺与精同门异路耳……(以)开通血中败浊也。”加减:活血祛瘀,加两头尖、归尾、桃仁、杜牛膝根。通阳降浊,可加桂枝、薤白。

六、生地益母草方

引证:某,阴精上蒸者寿,阳火下降者危。血淋久而成形窒痛,烦心,心火直升。老人阴精已惫,五液化成败浊,阻窍不通,欲溺必痛,得泄痛减,即痛则不通,痛随利缓之谓,故知柏六味,及归脾、逍遥之属,愈治愈剧,其守补升补,滋滞涩药,决不中病。用琥珀痛减,乃通血利窍之意,然非久进之方,以不伤阴阳之通润立方。

生地,益母草,女贞子,阿胶,琥珀,料豆皮。(《临证指南医案·淋浊》)。

主治:阴精已惫,化成败浊,阻窍不通,欲溺必痛,得泄痛减,淋痛烦心。

方中以生地、女贞、阿胶、穞豆衣补益肾阴,益母草、琥珀祛瘀通淋、全方有滋肾阴、通瘀滞之效。本方通淋而不伤阴,补阴而不济黧,为久服之通润方。

七、苁蓉柏子仁方

朱,血淋管痛,腑热为多。经月来,每溺或大便,其坠下更甚。想阴精既损,肾气不收故也。

咸苁蓉,柏子仁,杞子,大茴,牛膝,茯苓。(《临证指南赵案·淋浊》)。

主治:肾阴已损,肾陨亦伤,血淋管痛,每溺坠下更甚,甚则脊骨生热,或腰痛畏冷。

方中以苁蓉、枸杞、柏子仁、大茴、牛膝温润肾中阴阳,茯苓健脾利水。本方实由青囊斑龙丸(鹿角胶、鹿角霜、柏子仁、菟丝子、熟地、茯苓、补骨脂)变化而来,有温润肾脏,升固八脉之功。若奇脉虚损较甚,当再加入血肉之物。

加减:肾阳虚,加鹿茸、菟丝、胡桃、韭子。肾阳虚,加龟板、当归、鲍鱼、补骨脂。

(据陈克正主编的《叶天士诊治大全》改写)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淋证癃闭卷》
2
本条ID:15191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