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滞胆腑主以通泄

名医简介

郭谦亨(1920〜),陕西中医学院教授。

气郁邪结

主症:右上腹轻度或间歇性隐痛,有时出现阵发性绞痛或窜痛,并多在情志不畅或过食油腻之后而发作或痛甚,病者多急躁易怒,常恶心口苦、纳差或食后脘闷不适,寒热不显,无黄疸,右上腹有轻度压痛。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腻,脉沉弦。或B超显示有结石存在。治法:利胆解郁,化石通结。方药:解郁通结汤。

柴胡9g、郁金9g、川楝子9g、枳壳9g、木香9g、白芍9g、黄芩9g、滑石9金钱草30g、甘草3g、元明粉9g。

加减法:有黄疸者,加茵陈15〜3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9〜15g;大便次数多者,去元明粉,加火硝2.4g;小便不利者,加木通6g;绞痛甚者,加元胡9g,青皮6g;呕吐甚者,加法夏9g,竹茹9g;血瘀者,加丹参15g,桃仁6g;气虚体弱者,加太子参15g。

本方有疏肝利胆,理气解郁,通结排石的作用。“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故所用的药主在理气通降、导之下行。方中木香、枳壳、川楝理气;柴胡、白芍疏肝;芩、茵清热利胆;甘草配芍药以缓挛急;更以金钱草、滑石、郁金开郁散结排石,并借元明粉软坚消结而通降,或佐以大黄荡涤下行,导石从大便而出,以达石去病除的目的。新订消石散:

火硝10g、郁金10g、滑石10g、三棱10g、乳香10g、没药10g、明矾10g、熊胆10g、甘草6g。

上药共为细末,贮瓶内,每服3〜6g,日服2〜3次,用金钱草15〜30g煎汤调服。

本方有行气散结,清热胜湿,消瘀化石的作用:方中以硝、矾二药,一入血分消坚,一入气分化结。主以郁金、熊胆,一行气消瘀,一清胆化石。更助以三棱、乳、没可增强其行气消瘀,散结止痛的作用。用甘草以缓急,滑石、金钱草以清热利胆,导浊下行,共达郁解结消的目的。

湿热蕴结

主症:轻者,中右上腹隐痛,并有压痛。可见轻度黄疸,纳呆、口苦、嗳气、发热、怕冷、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重者,持续胀痛,或伴有绞痛而阵发性加重,多在饮食不节或过食油腻后诱发,压痛明显,中右上腹局部肌肉挛急,并可扪到肿大的胆囊。高热,畏寒,胸腹闷胀、口苦呕恶,厌食,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腻,或舌质深红、苔黄糙,脉弦而滑。治法:清胆利湿,行气散结。方药:茵陈利胆汤。

茵陈30g、黄芩12g、山栀12g、龙胆草9g、板蓝根30g、木香9g、金钱草30g、大黄9〜15g、元明粉9g。

加减法:热甚者,加黄柏9g,蒲公英30g;胆囊肿大显著者,加丹皮9g,赤芍9g;痛剧者,加元胡9g,乳香6g,没药6g;小便短赤不利者,加滑石18g,木通9g。

本方以茵、栀、芩、板蓝根、胆草清胆热;以木香、枳实、郁金理气解郁;金钱草协同茵、栀、芩有增强清胆利湿的作用;硝、黄软坚通下,荡涤热浊。诸药协同,可收清热利湿,理气泄结的功效。

热毒蓄积

主症:寒战高热,黄疸,腹胁绞痛,并有压痛而拒按,肌肉挛急,口干唇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滑数或细数,甚或谵妄、神昏,或精神萎顿,肤冷自汗、血压下降。治法:泻火解毒,利胆养阴。方药:清热解毒汤。

茵陈30g、山栀12g、黄芩12g、大青叶15〜30g、龙胆草15g、生地30g、丹皮12g、败酱草15〜30g、柴胡9〜15g、郁金9g、川朴9g、大黄9〜15g、元明粉12g、犀黄丸3g。

加减法:出现神昏、谵语,为热毒传心,方中去犀黄丸加安宫牛黄丸二丸分服;口干渴甚,舌质深绛,为热极伤阴,加元参12g,麦冬12g,芦根30g,以加强生津养阴的作用;如见肢冷,脉沉细,为热深厥深(但必有舌绛而干,腹热如焚,脉重按至骨而有劲急之象),方中加石膏30g,知母9g,甘草6g,另用人参9g、单独煎服。

若体温下降,汗多而凉,脉象微弱,为正虚邪陷,阴损及阳的危象(相当于现代医学之休克),速以参附龙骨牡蛎汤煎服,待阳回脉复,再按证立法,或继以调阴养阳。

本证为湿热与郁火相合,毒热蓄积,热腐化脓的危重证候,故以大青、芩、栀、败酱等泻火解毒,更用犀黄丸以强化其解热毒之作用。热盛必灼营阴,故以生地养阴滋液,丹皮清营凉血。热毒蓄积于胆,则以茵陈、胆草利胆清热,柴胡、郁金、川朴理气解郁,佐以硝、黄涤邪荡热。合而成为泻火解毒,利胆理气,清热养阴之剂。

从上列三个证型可以看出:气郁邪结证,属于单纯性的胆石症或合并有胆囊轻度炎症;湿热蕴结证,是属于胆道重度炎症,或合并有胆道结石。而热毒蓄积证,则是胆石症急性梗阻,感染合并有胆道蓄脓、积水、坏疽,甚至穿孔等危急证候,这三者的发展变化是为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的。即气郁邪结,郁久化火,阻塞胆道,则可形成湿热蕴结证。如湿热蕴结不解,则可形成热毒证。因此,在治疗上必须谨守病机,因势利导。对湿热和热毒证,治疗上首先是以清热利湿或清热解毒为急。但当湿热清,火毒除而转入气郁邪结,病情稳定时,则应根据正气强弱,适当地以解郁排石为主。此间缓急先后,务必严加注意。

治疗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本病临床表现多为肝胆实证,一般不宜用参、芪、姜、枣等甘温药物,至于甘腻酒肉辛辣等食物,即使在病愈后,亦须忌用或少用以免复发。

2.本病以肝、胆为主,但治疗时,应注意到脾胃。一方面因本病多湿热郁阻,所以疏肝利胆,必须清化脾胃湿浊。另一方面,过多使用苦寒药物,也易损伤脾胃,妨碍其运化,以致留湿不去。所以,在苦寒清泄药中,须稍助以醒脾开胃之品。

3.通利二便,是治疗中的关键之一。祛邪必须有出路。邪出之路,不外汗、吐、尿、便。而二便乃是本病病邪外出之路。况且在病程中,多有二便不利,所以通下之药在所必用,但以经常保持二便通利为度;

4.胆石的不同类型及分布与治疗也有一定的关系。临床体会是:从分布部位来说,肝管内结石以中药排石为优。在胆管的结石,较之在胆囊的容易排出。从结石类型来说,凡泥沙样结石,较之其他结石易于排出。从体积来说,凡横径在1cm左右者较易排。如果结石过大,位于胆囊,尤其是胆囊收缩功能不良者,药物排石就较难成功。

5.泥沙样结石,用葯虽易排出,但由于与肝的化生“精汁”的功能失常有关,所以在治疗中一般持续时间反较长。于排石后,还应积极调理肝的化汁功能,才可避免反复,彻底治愈。

6.临床实践证明,单独使用“解郁通结汤”,以疏肝利胆,通结排石,疗效常不尽满意。如配合消石散,以行气散结,消瘀化石,二者协同,则不但加强排石作用,而且大大减轻排石时的疼痛。

7.本病属于急腹症,特别是重病例,要从时间上抢生命!所以诊断必须谨慎、准确、迅速,绝不能掉以轻心。治疗也不能固执一法。如长期用药无效而病情危重者,严重梗阻、中毒性休克、结石过大,肠道瘢痕化、狭窄、结石,与胆囊壁粘连,以及胆囊积脓、积水、坏疽,甚至穿孔等,必须中西医结合治疗,或先行手术,脱险后,再根据病情予以治疗。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黄疸胁痛臌胀卷》
2
本条ID:15169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