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李修伍(1923〜),河南中医学院教授炙。甘草汤治心悸危重症
《伤寒论》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有气血双补,阴阳两调之功。临床以炙甘草汤为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动悸、脉结代的首选方,均获良效。辨证与辨病结合,不仅对功能性心律失常有效,对器质性病变所致之心律失常和“心衰”也确有良效。该方中之火麻仁入脾、胃、大肠经,治肠燥便秘,为润肠通虚秘之药,如麻仁丸、五仁丸,不入心养神。临证常以酸枣仁易麻仁,效果更佳,但如有便秘仍可用之。
例1段某,女,28岁。河南襄县农民。1986年3月11日初诊。
心慌气短,呼吸困难,腹胀不能食,畏寒肢冷,身肿尿少,加重已年余。平素有关节痛,劳累则心慌气短,不以为然,自1985年产后,病情严重,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中西药并用(用药不详),治疗2月稍有好转出院,来郑州求治于中医。患者面色苍白,呼吸短促难续,少气懒言,口唇紫绀,腹部胀满,肝大平脐,四肢不温,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舌质淡黯苔薄白,脉结代细弱无力。
心气虚则鼓动无力,血循不畅,血瘀而致口唇紫绀,肝脏肿大,少气懒言;阳虚不能温化水湿,凝聚则浮肿,小便不利,肢凉;阴血亏虚则心失所养而见悸动不安,血不荣色故面色苍白;气血亏虚脉结代而无力。此本虚标实证,本为心之气血阴阳俱虚,标为挟瘀血、水湿内阻。诊断:心悸危重症(西医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左心房扩大,房颤,中度心衰)。治宜益气温阳,滋养阴血,活瘀利水。药用:
服完1剂,腹胀减,精神佳,排尿约1000ml。3剂尽后诸症悉减,患者已能外出活动,思食。嘱防止感冒,少吃多餐。上方去猪苓,加酸枣仁20g,紫石英12g。
3月18日复诊:心慌气短基本缓解,口唇紫绀见退,腹胀轻,浮肿明显消退,肢温,夜寐良好,能轻度活动,肝大缩小至剑突下5cm,心衰体征基本纠正,脉仍结代较有力。照上方加大枣10枚。
4月12日来诊:患者能走上二楼而不心悸气喘,已能做轻微家务劳动,浮肿全消,査肝大剑突下2cm,口唇红润,精神良好,舌苔薄白质淡红,脉律齐,脉象细弱。前方去阿胶、附子。嘱将药混合共为粗末,每次用30g,每日2次,水煎服。1987年来诊3次,1988年3月患者来告,2年来共服上药百余剂,未用其他药物,一切良好,可以胜任一般家务劳动,未再反复。
方中加用的葶苈子,辛开苦降,泻肺行水,有降逆定喘,利水消肿之功,临证常大剂量应用30g,对纠正心衰水肿,效良而无副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有助于心脏供血。另外,诊治心悸常加紫石英10〜15g,《本草纲目》中载其甘温无毒,疗上气心腹痛,补心气不足,安惊悸定魂魄等作用。实践观察证实紫石英对心脏疾患有一定疗效。
桂枝甘草汤治心悸阳虚证
本方由桂枝、炙甘草两味药组成,载于《伤寒论》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例2王某,女,36岁,铁路分局干部。1984年8月9日初诊。
半年前由于患感冒,发汗过多,导致心中空虚,动悸不安,自汗出,畏寒肢冷,失眠,两手交叉护胸部始感舒适,饮食尚可,二便正常,中西医治疗罔效。病虽数月,但由于胃纳尚好,故机体尚能支持做一般活动,生活可自理。面色黄白失荣润,舌质淡红,脉结代无力。
细思此症,由感冒发汗过多,表邪去而里虚,致出现心悸喜按,自汗出的心阳虚弱,与《伤寒论》64条证甚合,断为心悸阳虚证。治以温心阳,敛心阴,宁心神。
处方:
煎法:水泡1小时后再煎,煎沸后30分钟即可。煎2次取汁约300ml,每日分2次服。
服3剂后,心悸、肢冷、自汗及心中空虚不适、睡眠差等症状均大有好转,脉较前有力,结代象亦减。效不更方,原方再进6剂。
8月18日复诊:诸症悉愈,舌质红润,脉缓律齐。阴阳已和,巩固善后:照上方将桂枝、甘草各减量为9g,继服5剂。9月上旬随访,患者已上班工作,康复如常人。
汗为心之液,汗出伤心阳,故心下悸而喜按,欲得外护,自汗出而里更虚;心Km推动无力,故脉结代而弱。桂枝入心助阳,炙汰草补中缓急生阴,辛甘合用,平调阴阳,更加酸枣仁养41安神,益阴敛汗5加强桂枝、甘草之功效,药简而针对性强,方证合拍,故取得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