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悸怔忡证治汇补

名医简介

李中梓,字修之,号惺庵,清代医家。

大率惊悸属痰与火,怔忡属血虚有火。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惊悸者,忽然若有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或因怒伤肝,或因惊入胆,母令子虚,而心血为之不足,或富贵汲汲,贫贱戚戚,忧思过度,或遇事烦冗,则心君亦为之不宁,皆致惊悸怔忡之证,其脉弦者是也。或耳闻大声,目见异物,遇险临危,触事丧志,大惊大恐,心为之忤,以致心虚停痰,使人有惕惕之状,甚则心跳欲厥,其脉滑者是也。有停饮水气乘心者,则胸中辘辘有声,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恶之,故筑筑跳动,使人有怏怏之状,其脉偏弦。有阳气内虚,心下空豁,状若惊悸,右脉大而无力者是也。有阴气内虚,虚火妄动,心悸体瘦,五心烦热,面赤唇燥,左脉微弱,或虚大无力者是也。有膏粱厚味,积成痰饮,口不作干,肌肤润泽如故,忽然惊惕作悸,其脉弦滑有力者是也。有郁悒之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心神不宁,脉必沉结或弦者是也。有阴火上冲,头晕眼花,耳鸣齿落,或腹中作声,怔忡不已者,宜滋阴降火,加养心之剂;久服不愈,为无根失守之火,脉为空豁,宜温补方愈。寸口脉动而弱,动为惊,弱为悸,惊者其脉止而复来,其人目睛不转,不能呼气。痰则豁痰定惊,饮则逐水蠲饮,血虚者调养心血,气虚者和平心气,痰结者降下之,气郁者舒畅之,阴火上炎者治其肾而心悸自已,若外物卒惊宜行镇重。又惊者平之,所谓平者,平昔所见所闻,使之习熟,自然不惊也,主以安神丸,心虚甚者加茯神、人参,神不宁者加柏子、枣仁、远志,痰加贝母、南星、半夏、石菖蒲,或用吐法,水饮宜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气虚用参、芪,血虚用四物,肾虚用地黄汤,阳虚用八味丸,痰结用温胆汤或滚痰丸,气郁用四七汤。

(《证治汇补》)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
2
本条ID:15086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